《現代詩的再出發》

《現代詩的再出發》

《現代詩的再出發》,作者:張松建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1 。本書在鉤沉史料的基礎上,結合文本、歷史與理論,重探中國40年代的現代主義詩潮。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詩的再出發
作者:張松建
ISBN:9787301158876
類別:文學理論
頁數:368頁
定價:¥39.00元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1-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在鉤沉史料的基礎上,結合文本、歷史與理論,重探中國40年代的現代主義詩潮。通過作品解讀、文學行為分析以及對物質、制度、文化、政治的考察,重構了這場文學運動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多重面向,不但揭示出現代主義詩潮之演變的內在邏輯和外部條件,也對其知識構造、成就與困境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本書對史料的發掘是其重要貢獻。

作者簡介

張松建,1972年生,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比較文學。在國內外發表論文三十餘篇,有專著《抒情主義的政治:中國現代抒情詩學研究》(即出)等。

目錄

現代詩的再出發現代詩的再出發

導論
第一章背景知識
第一節“現代”、“現代性”、“現代主義”
第二節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源流
第二章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在中國40年代的譯介
第一節艾略特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節奧登在中國的傳播
第三節里爾克在中國的傳播
第四節波德萊爾在中國的傳播
小結翻譯的政治
第三章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潮的趨向
第一節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定義
第二節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潮的興起
第三節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潮的總體性
小結現代詩的再出發
第四章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學敘論
第一節“抒情主義”的新變
第二節作為一門“手藝”的詩歌寫作
第三節“去戲劇化”的日常經驗
第四節重識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方案
小結詩史互動與話語協商
第五章城市地理、現代主義與政治烏托邦
第一節鷗外鷗:地緣政治、反諷詩藝與形式實驗
第二節杭約赫:震驚體驗、殖民歷史與烏托邦幻覺
第三節唐祈:城市抒情詩與時間意識形態
第四節陳敬容:感傷主義的城市漫遊人
小結逆寫城市與中國經驗
第六章現代性危機與自我認同
第一節穆旦對“美學現代性”的確認
第二節羅寄一與“尋求現代認同”
第三節路易士的“邊緣人心態”
第七章抒情二型:沉思的詩與青春寫作
第一節馮至的《十四行集》
第二節鄭敏的《詩集(1942—1947)》
第三節葉汝璉的《舊作新詩鈔
第八章詩與公眾世界
第一節杜運燮:詩壇頑童的“輕鬆詩”寫作
第二節穆旦:心理分析與科技意象
第三節袁可嘉、王佐良:日常生活與政治寓言
小結從審美到政治
第九章新古典主義的實驗
第一節現代性與“古典新詮”:論吳興華
第二節從互文性到“宇宙意識”:論沈寶基
第三節書寫“故國想像”:論羅大岡
結論 重建現代主義的歷史敘事
附錄 王道乾的頹廢詩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前言

一 發現新史料與重繪現代主義詩潮地圖
當年張松建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提出博士論文選題,決心要研究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很多學者的第一反應,就如作者自己所預料到的,“九葉詩派”(或者“中國新詩派”)幾乎等同於4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的全部內容,題為“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的現有著述都以探討“九葉”為焦點。同時在不少學者的印象中,4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純粹是西方影響之下的產物,而與淵源深厚的古典傳統無甚關係,這似乎已是無人質詰的定論。就如他自己所害怕被質疑的:“就這個選題而言,難道還能挖出什麼新資料、提出什麼新解釋嗎?”
但是張松建還是決心重新書寫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而且以最傳統但最辛苦的工作開始:考掘原始史料,以客觀的史實重新繪畫4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的版圖。這是目前愛走捷徑的年輕學者沒耐心、沒興趣又懶惰使用的基礎研究方式。就如張松建在序文中所說,在2003年他從新加坡返回中國大陸,在京滬兩地的圖書館埋頭調研,瀏覽了出版於40年代中國各地的兩百餘種文學期刊,查閱過發行於京滬地區的二十餘種報紙副刊,透過對這些字跡漫漶的原始史料的考掘,一幅清晰完整、帶有另類意味的“文學史圖像”隱約浮現出來:“我們吃驚地發現,在40年代從事現代主義詩歌創作者,遠遠不止於‘九葉’,至少還應該包括平津地區的吳興華、沈寶基,上海的路易士,移居中國香港和桂林的鷗外鷗,西南聯大的王佐良、羅寄一,離散法國的羅大岡,中法大學的葉汝璉和王道乾等等。”

精彩書摘

第二章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在
中國40年代的譯介
現代派大將戴望舒在《詩論零札》中指出:“詩應該有自己的origi-nalite,但你須使它有cosmopolite性,兩者不能缺一。”這說明他已認識到新詩實踐的原創性離不開世界性因素的融入,如果想在詩歌志業上取得一番成就,就必須把一己的寫作實踐置於“全球”與“本土”的雙重視野中,其中一條路就是對西方詩學的選擇、消化和吸收,這需要詩人進行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翻譯,正如朱自清所說:“新文學大部分是外國的影響,新詩自然也如此。這時代翻譯的作用便很大。”在40年代的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形成過程中,英美與德法現代詩歌經由譯介而進入中國詩壇,構成了參照框架和支援意識。應該說,在這項文化工程中,近代以來許多西方詩人都進入了翻譯家的視野,譬如,愛爾蘭的葉芝,英國的史本德、劉易斯、麥克尼什、燕卜遜,法國的瓦萊里、魏爾倫、馬拉美、蘭波、阿波利奈爾。比較之下,英語詩人艾略特與奧登,德語詩人里爾克,法語詩人波德萊爾則是重點介紹對象,圍繞他們出現了一些有成就的翻譯家和研究者:馮至、吳興華、王佐良、錢學熙、戴望舒、王了一、楊周翰、朱維基、卞之琳、楊憲益。促成翻譯事業比較興盛的一個原因據說是“翻譯書籍容易獲得審查機構通”,因此在萎縮困頓的出版市場裡獲得了暫時“景氣”的機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