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全身CT診斷學》

《現代全身CT診斷學》

《現代全身CT診斷學》唐光健、李松年編著,適用於放射科醫師及各科臨床醫師、研究生作為參考書及繼續教育的教材。

基本信息

第一版

書名:現代全身CT診斷學(上、下卷)
作者:李松年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2月
原價 :268元

商品簡介

本書是由一批國內權威專家根據其多年的CT診斷經驗及科研成果並參考國內外有關資料編寫而成。本書內容系統全面而又有一定的特點。它既講述常規CT診斷知識,也介紹螺鏇CT、超高速CT、錐形線束CT(Come Beam CT)等新技術的使用經驗。除按系統闡明各系統疾病的CT診斷外,還設定篇章論述CT在急診中的套用,在頜面外科的套用,兒童疾病的CT診斷,CT在介入性放射學中的套用,代謝異常及內分泌疾病的CT診斷等。對CT在放射信息學中的地位、CT圖像的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等問題均給予了一定的重視。本書強調CT圖像與病理對照,重視CT與其他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關連與評價。基本知識論述簡明扼要、正確,並注意探討一些罕見疑難疾病的診斷要點。

目錄

一、CT技術概況
二、顱腦疾病的CT診斷
三、脊柱與脊髓的CT診斷
四、眼、耳、鼻、喉疾病的CT診斷
五、呼吸系統的CT診斷
六、縱隔疾病的CT診斷
七、心臟大血管疾病的CT診斷
八、乳腺疾病的CT診斷
九、腹膜腔及腹膜後間隙疾病的CT診斷
十、肝、膽、胰疾病的CT診斷
十一、泌尿系統疾病的CT診斷
十二、內分泌系統疾病的CT診斷
十三、胃腸道疾病的CT診斷
十四、男性盆腔疾病的CT診斷
十五、女性盆腔疾病的CT診斷
十六、口腔頜面部疾病的CT診斷
十七、肌肉與骨關節系統疾病的CT診斷
十八、兒童疾病的CT診斷
十九、急症的CT診斷
二十、CT介入放射技術的臨床套用

前言

CT作為一個診斷手段在我國近幾年來得到迅速的普及。目前我國縣以下的許多基層醫療單位也已普遍使用它診斷疾病。此外,高科技的發展,新型CT不斷創製出來,在我國已有不少醫院引進了螺鏇CT、電子束CT等, 因此CT診斷學在我國也正由普及向提高發展, 由單純臨床向與科研結合發展。這對提高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來說是件大好事。但目前急迫要解決的問題是廣大CT醫療工作者的診斷水平如何隨需要而逐步提高,遇到較困難的診斷問題如何探討解決,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項嚴峻的任務編寫更多切合我國實際的CT診斷專業書籍。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擬定了一些原則,儘量約請在各個方面有專長並有真才實學的專家教授編寫,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觀點看法及經驗體會。例如,談常見典型病例時要兼顧罕見疑難病例的討論; 引用國內外文獻資料,要與自己的親身感受相結合;敘述診斷徵象要結合病理改變;寫惡性腫瘤要討論分期問題等。所以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讀者工作與學習的需要,使CT診斷能更好地為治療服務。我們還設立了一些專題章節,解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如專論兒科疾病的CT診斷。 因為兒科疾病與成人不論在疾病種類還是演變過程均有所不同,成人與兒童混為一談常導致誤診與漏診。又如急診疾病也有一些特點,不論檢查程式上及疾病診斷與鑑別診斷上均可能有別於非急症患者。我們非常注意醫學影像學的統一性與完整性這一基本原則,在編寫時既注意到CT的價值,也討論到其限度,更要評價該疾病的CT檢查在所有影像學方法,如常規X線,超聲,MRI中的地位。介入放射學離不開CT檢查,在這方面,也另立一章特請一些有獨到成就的作者擔任編寫任務。CT進入放射信息學日益普遍,如何做好CT圖像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CT的近年的進展以及今後的展望等屬於前沿性的問題也是廣大CT工作者甚為關心的問題,本書也專辟一章請卓有成效的專家撰寫。這種打算唯一的目的是想更好地為CT工作者服務,解決醫療、學習與科研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或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為了保證質量、我們特約有真知灼見的五位權威教授王儀生,劉賡年徐家興高玉潔教授從CT診斷方面、鄒萬忠教授從病理學角度審閱把關。 我們邀請的顧問都是對醫學影像學有深邃造詣的專家,在國內與國際放射界享有崇高的信譽,特別是在本書的籌划過程中,指明方向,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沒有他們的指引,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

精彩片段

一、CT技術概況 1.CT機的發展沿革 自從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W.K.Roentgen發現X線以來,放射診斷在臨床診斷學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臨床放射學自身也經歷了巨大的發展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廣泛套用,使臨床放射學的診斷手段又添加了新的內容。1969年英國物理學家C.N.Hounsfield在利用人體對X線的選擇性吸收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利用計算機的圖像重建和處理功能發明了計算機斷層掃描機(computedtomography,以F簡稱CT)。由於CT卓越的低對比度解析度和形成的是人體橫斷面圖像以及豐富的圖像後處理功能,使這一新的技術很快地得到大家的承認和推崇。並且這一技術也為以後的磁共振成像等奠定了技術的基礎。為此C.N.Hounsfield也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獎金。 近30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CT機已經由最初的所謂第1代進展到了目前的第5代CT機。第1代的CT機也就是 G.N.Hounsfield的原型機。利用X線管和探測器圍繞人體作同步的180°鏇轉,由於它只有一個探測器,X線為很窄的一束,所以它需要先平移掠過人體後再鏇轉屍,而後繼續再平移和鏇轉,因此稱為平移/鏇轉型(traslate/rotate)(圖1?1?1)。掃描一個層面需要很長的時間,像EMI公司的第1台頭顱掃描機,掃描一個層面的時間為270s,因此只能用於頭部的掃描,並要很好的固定。它的使用範圍非常局限,圖像質量也差,所以很快地被第2代CT機所替代。第2代CT機增加了探測器的數目(5?20個左右),X線束呈扇型,但由於探測器數目仍較少,因此還是要平移加鏇轉(圖1?1?2)。鏇轉角度增加為360‘,但掃描時間仍較長,一般都在20s以上到lmin左右,所以多數用於頭部掃描。第3代CT的探測器數目一般多超過100個,有的接近1000個。X線的扇形束角度也擴大到40%。

第二版

《現代全身CT診斷學》《現代全身CT診斷學》
《現代全身CT診斷學(第2版)(上下)》秉承第一版的宗旨,並增加了多排螺鏇CT、冠狀動脈CTA、SARS與愛滋病、㈣診斷等內容,更換了大量圖片,使圖書與時俱進,更接近目前的Cr診斷狀況。全書200餘萬字,3600餘幅圖,並編有主題詞索引,易讀易懂,好記好學。

編輯推薦

《現代全身CT診斷學(第2版)(上下)》可作為新手入門的階梯,也可共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系統學習或應急查閱,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適用於放射科醫師及各科臨床醫師、研究生作為參考書及繼續教育的教材。

作者簡介

李松年,教授。於1922年3月出生於北安平縣。國小在南京學習,國中畢業於上海青年中學,高中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附屬中學。1941年於元江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肄業。1942年在成都華西大學醫學院醫學本科學習,於1949年畢業,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於華西大學附屬大學醫院放射科工作(當時成都尚未解放),從師美國放射學家德玫瑰(Margrett E.Tucker)教授。1950年秋,李松年來到北京,經申請獲準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北大醫院(即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放射科工作,師從汪紹訓教授,與梁鐸教授,張益瑛、李果珍、蘭寶森醫師共同工作,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良師益友。李松年教授於1954年晉升主治醫師及放射學講師,並開始協助當時是放射學會主任委員的汪紹訓教授處理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的一些具體工作,以及籌辦《中華放射學雜誌》的開創及出版。之後,李松年教授在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及北京市放射學會工作了相當長的時間,在團結放射學工作者、開展學術活動、普及和提高專業水平作出了很大貢獻。李松年教授擔任過許多雜誌的編委或顧問,特別是《中華放射學雜誌》,直至他重病纏身,仍在為雜誌審稿。他熱愛這本刊物,高度重視它的改革,相信它會辦成與歐美第一流刊物齊名的頂尖雜誌。

圖書目錄

插圖插圖

一、CT成像技術概論
二、CT用水溶性碘對比劑
三、顱腦疾病的CT診斷
四、脊柱與脊髓的CT診斷
五、五官頭頸疾病的CT診斷
六、呼吸系統疾病的CT診斷
七、縱隔疾患的CT診斷
八、心臟大血管疾患的CT診斷
九、乳腺疾病的CT診斷
十、肝膽胰脾疾病的CT診斷
十一、泌尿系統疾病的CT診斷
十二、胃腸道疾病的CT診斷
十三、腹膜腔及腹膜後間陗疾患的CT診斷
十四、腹盆部淋巴結病變的CT診斷
十五、女性盆腔疾患的CT診斷
十六、男性盆腔疾病的CT診斷
十七、肌肉與骨關節系統疾病的CT診斷
十八、口腔頜面部疾病的CT診斷
十九、內分泌系統疾患的CT診斷
二十、兒科疾病的CT診斷
二十一、急症的CT診斷
二十二、愛滋病(AIDS)合併腦內、肺內機遇性病變的CT診斷
二十三、CT介入放射技術的臨床套用
二十四、PET-CT在全身腫瘤中的套用
關鍵字索引(中文)
關鍵字索引(英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