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生命——“張衡杯”防震減災科普作文選集》

《珍愛生命——“張衡杯”防震減災科普作文選集》

《珍愛生命》是由馮向琳、沈汝建先生主編的防震減災科普徵文選集。為紀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五周年和第五個防災減災日,進一步普及中小學生地震科普知識、增強防震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2013年3月20日至4月20日縣地震局、縣教育局、縣科協聯合在全縣中小學生中開展了“張衡杯”防震減災科普徵文競賽活動,由縣地震局、縣教育局、縣科協聯合總評,評出高中組、國中組、國小組一二三等獎共100篇,編輯成冊,命名為《珍愛生命——“張衡杯”防震減災科普作文選集》。該書集於2013年8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品簡介

為紀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五周年和第五個防災減災日,進一步普及中小學生地震科普知識、增強防震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2013年3月20日至4月20日山東省臨朐縣地震局、教育局、科協聯合在全縣中小學生中開展了“張衡杯”防震減災科普作文競賽活動。
這次作文評選分兩個階段進行,先由各鎮(街道)教管辦、縣屬各中國小校進行初評,將優秀作文推薦上來,共收到推薦稿件540篇。最後由縣地震局、縣教育局、縣科協聯合總評,評出高中組、國中組、國小組一二三等獎共100篇,編輯成冊,命名為《珍愛生命——“張衡杯”防震減災科普作文選集》。
這一活動也是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務院《中小學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和《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等法律法規,牢固樹立震情第一、預防為主、急救為重、服務為先的理念,居安思危,常備不懈,狠抓學校防震減災工作落實,實現宣傳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確保一方平安的目的,以此帶動全社會防禦地震災害的能力明顯提升。
《珍愛生命》的編輯出版,得到了濰坊市地震局、縣教育局、縣科協的大力支持。臨朐一中的張岩、李永強、候芳老師,實驗中學的馮寶忠、王冬霞老師為該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勞動。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時間倉促,編者水平有限,徵文選集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懇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同時,由於受篇目所限,不能將優秀作文一一選登,敬請諒解!

作品導讀

序 言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做好學校和廣大中小學生的防震減災工作關係到千家萬戶。近年來,全縣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務院《中小學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和《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等法律法規,牢固樹立震情第一、預防為主、急救為重、服務為先的理念,居安思危,常備不懈,狠抓學校防震減災工作落實,實現了宣傳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確保一方平安的目的,全社會防禦地震災害的能力明顯提升。
第七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曾經說過:“災前預防,不僅比災後救援更人道,而且更經濟”。大量震例證明,青少年學生是地震災害中致災最為嚴重的群體,是否掌握和具備地震科普知識、自救互救常識,形成截然不同的對比。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安縣桑棗中學全校2200多名學生、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衝到操場,以班級為組織單位站好,用時96秒,無一人傷亡,創造了一大奇蹟。1995年9月20日,山東蒼山縣發生5.2級地震,雖然沒有因地震破壞造成人員直接傷亡,但由於學生在地震時心理恐慌,導致學生跳樓、擁擠、踩踏,造成320人受傷。因此,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地震安全教育成為防震減災宣傳的重要環節。
我縣處在濟陽——臨朐中強地震帶上,該地震帶在1829年發生過臨朐——益都間6?級地震。境內發育有北東向的上五井斷裂以及北西向的益都斷裂、雙山——李家莊斷裂等,存在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暨第五個防災減災日期間,由縣地震局、縣教育局、縣科協共同組織“張衡杯”地震科普徵文競賽活動非常有意義,也很有必要。作品創作形式多樣,既有記敘文、說明文,也有詩歌、散文,內容涵蓋了對地震科普知識、防震避震知識、自救互救常識的概括闡述,對地震事件的認識和地震中感人故事的述說,也有對未來地震科學進展的憧憬。徵文活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將優秀徵文編輯出版,以供中國小校學生和廣大青少年參考學習,功在當代,利澤千秋。
希望各級各部門繼續加強協作配合,大力推進中國小校地震安全建設,並以此為契機,擴大宣傳教育渠道和範圍,逐步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地震事業、學習地震科普知識的濃厚氛圍。
臨朐縣副縣長王永剛
2013年5月

防震減災從我做起

口臨朐縣海岳中學高一(3)班張銳口指導教師:曾春榮 世界,因為存在生命而美麗,因為充滿情感而可愛;然而,這美麗的世界,可愛的生命,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共同營造和維護。
回想起五年前四川大地震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場景,我們心中的恐懼感和同情心油然而生,每個人都會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撼動。孤燈一盞,冷月一輪,漫漫長夜,迷茫了斑駁的過往,也迷茫了稀疏的未來,一切墜入了一個冗長的夢…
活在當下,我們要不斷增強自身保護意識,尤其要加強對地震的防護能力,以減少對自己及他人不必要的傷亡。所以,我們應做到:在教室時,首先應保持鎮靜,不要驚慌,切勿不顧一切地跳樓逃生,這樣危險會更大,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其次應迅速並有序地撤離教室,為保證行走的穩當,可扶著牆等某些固定的物體或下蹲前行,下樓梯時更應注意有序的撤離,切勿因恐慌和焦急而造成危險,撤出樓後應迅速聚集到操場等空曠地區,並儘量保持下蹲以保持身體的穩當。
當我們在家中時,住在平房的同學們,應保持冷靜並迅速撤出房子,到空曠地躲避,若條件不允許時,應躲到床底等堅固物體下以防止被倒塌物砸傷。住在樓房的同學可先躲在衛生間或角落裡等堅固的地方,條件允許時再撤離。
當在室外時,應迅速躲離高大建築物,並迅速撤往空曠地,並保持下蹲或趴下,切勿憑藉電線桿或樹木等來保持身體平衡。
當我們被困在廢墟下時,不要恐慌,應樹立信心,全力探尋生存的希望。但方式要適當,保持自己體內的能量供給,可適當通過吶喊呼救,或敲擊廢墟中的銅管等物,來向外傳達信息,以便於外部人員聽到,施以援救。當自己或他人在廢墟下受傷時,可採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止血,如用衣服做為繃帶進行止血和包紮後應儘量進行緊急呼救,保護傷者的生命安全。
防震減災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具備的觀念,提高防震峨災的能力是我們應具備的素質,生命因珍惜而美麗,因創造而精彩,生命安全,不容忽視。讓我們共同努力,防震減災,為創造我們美麗和諧的家園而奮鬥。

5•12,讓我想到……

口臨朐第四中學初二(5)班陳曉晴口指導教師:劉寶玲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一個讓億萬人民銘記的時刻,一個讓全國人們震驚的曰子…...
彼時彼刻,數千百萬的房屋轟然倒塌;這天,數千百萬人游離失所;這天,多少個家庭支離破碎;這天,多少個生命淹沒塵埃....
頃刻之間,天翻地覆;霎那之時,天人永隔……
地震了!地震了!!
宇宙孕育了神奇的生命,自然給予我們陽光、雨露、鮮花、空氣。但有時,它也會暴躁,它也會怒吼。人類一一我們這些自然之子,在享用這碧水藍天之際,在聆聽這鶯歌燕舞之時,也要學會關注地球母親的冷暖,也要儘量體諒地球母親的疾苦,多去昕一聽他的聲音。
地震,就是他暴躁之時的一聲怒吼。翻開我們的地理課本,我們知道了地震指地殼層面發生的震動,通常由地球內部的變動引起。也就是說地震對我們來說是不可預知的。到目前為止,我們應該還沒有辦法像聽天氣預報一樣,較準確的知道地震的預報.而要想讓死亡率降到最低,我們就必須提高自覺意識一一-防震減災。
就像打預防針一樣,我們雖然無從得知地震的到來,但我們可以做好充足的準備,隨時迎接地震的突然襲擊,地震來臨時,如果在樓房中,不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萬萬不能跳樓逃生,不能乘坐電梯,以免在途中遇到突髮狀況;下樓時不得擁擠,要有秩序,更要注意別踩傷其他人;如果樓層較高,沒有充裕的時間下樓,要選擇躲在堅硬的物體下,用枕頭等柔軟的物體保護頭部;如果沒有遮蔽物,應抱頭在牆角處i如果有條件的話,盡由躲在衛生間、廚房等有食物和水源的地方,安全撤離後,應選擇在無建築物或建築物少的空曠土地上,並且下蹲,降低重心,等待救援。
如果不幸被困在廢水廢墟下,不要輕易放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被困時,盡站不要大聲呼救,要保持體力,最好隨身攜帶哨子,以備不時之需。
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沒有重生、復活,也沒有前世、來生。
地震等自然災害以他們"趁人不備,攻人不意"的招術,使得無數人民無辜慘死,妻離子散,家破入亡。縱使他們有九九八十一招,也難困住我們,我們也要用七十二變應敵,正所謂見招拆招,在面對災難時,我們一定要沉著冷靜團結一心。相信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讓我們做到有備無患,將地震的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但是,還是希望千萬千萬不要發生地震呀!

作者簡介

馮向琳,男,漢族,1968年10月生於,山東省臨朐縣人,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長期工作在基層一線,關注“三農”、新農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多次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到機關工作後,深入實踐,開展的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地震安全示範企業、地震科普示範學校、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地震應急預案管理、地震監測台站建設等工作,為提高防震減災能力奠定了基礎。
沈汝建,男,漢族,1966年1月出生,山東省臨朐縣人。畢業於山東省昌濰師範專科學院。深入一線宣講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地震科普知識達100多場次,作品散見於《地方地震工作》、《地震報》、《中原減災》等報刊。

基本信息

主編:馮向琳沈汝建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金童
裝幀設計:畢彬一
開本:880×1230mm1/32
字數:140千字
印張:6.75
版次:201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17.00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