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名》

《玫瑰之名》

《玫瑰之名》改編自義大利符號學大師溫貝托艾柯的同名小說,導演將原著探討宗教哲學的故事進行通俗化處理,增強了娛樂效果,但整個故事編排過於紊亂繁複,不過氣氛控制仍較出色,將歐洲黑暗的中世紀宗教派別鬥爭淋漓細緻表現出來,整體風格沉鬱陰暗,令人壓抑。

基本資料

《玫瑰之名》《玫瑰之名》
導演
讓-雅克·阿諾Jean Jacques Annaud

演員
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 .....William of Baskerville

克里斯汀·史萊特Christian Slater .....Adso of Melk

影片類型:
驚悚 / 劇情 / 懸疑 / 犯罪
片長:
130 min
國家/地區:
法國 義大利 西德

對白語言:
英語 拉丁語
色彩:
彩色

劇情介紹

《玫瑰之名》《玫瑰之名》
1327年,中世紀時期的義大利處於天主教封建勢力反對統治的陰影中。英國天主教方濟各會修道士威廉和年輕的徒弟阿德索來到義大利北部山區本尼迪克特教會修道院。參加關於宗教與清貧、王權與意志的大辯論。在修道院的七天中,他們耳聞目睹了插圖裝幀師阿德爾莫、希臘文翻譯費南修斯等修道士神秘的死亡,這一切都與繕寫室中的一本怪書有關。在追尋過程中,阿德索與一位來修道院以色相換取食物的年輕姑娘發生了感情。在一座八邊形的迷宮式的藏書樓中,他們發現了這一樁樁謀殺案的秘密:老院長約傑在怪書上塗了劇毒藥物,因為他害怕這本宣傳真理的“怪書”會影響人們對天主教教義的信仰。他看到陰謀敗露,把怪書撕毀,並放火焚燒藏書室。威廉冒著生命的危險搶救出一批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在回國途中,阿德索見到了那位他傾慕的姑娘,但還是割斷柔情,跟隨自己的恩師而去。

幕後製作

結局的鋪排別出心裁,有諷喻意味。也有評論認為本片過於商業化,減弱了原著中的哲學思辯味道。影片採用阿德索年邁時追憶往事的敘述方法,反映了他年輕時和自己的恩師威廉在義大利修道院中的一段奇異經歷,塑造了這個為保護人類文明精神財富而英勇鬥爭人物形象,揭示出社會動盪和文化變革時期不同階層和不同人物的心態。創作者以生動逼真的視聽形象和大量的隱喻象徵手法,表現出深邃的哲學觀點和美學主張。片名本身就含有豐富的寓意。《玫瑰的名字》是指威廉這一人類文明的縮影,還是指那本已蕩然無存但不會遺忘的“怪書”,還是那個純樸自然,象徵整個女性的農村姑娘?觀眾都可以根自己的理解去判定。該片在西方大受歡迎,並獲1987年法國凱薩獎最佳外國語影片獎,聯邦德國聯德影展最佳外語片獎和1988年英國影視學院最佳男演員獎。

關於作者

翁貝爾托·埃可(Umberto Eco,1932—),義大利哲學家、作家,當代著名的符號學家。1954年畢業於都靈大學,做過文化編輯,先後在都靈大學、米蘭大學和佛羅倫斯大學任教,目前為波洛涅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符號學教授。主要學術著作有《開放的文本》、《符號學理論》、《符號學與語言哲學》、《闡釋的局限》等。另有《玫瑰之名》、《福柯擺》等“嚴肅的暢銷小說”多部。他的對話錄《詮釋與過度詮釋》中譯後,曾在國內引起過巨大的反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