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詩·鏤檀鐫梓一層層》

鏤檀鐫梓一層層,(1) 雖是半天風雨過,(2) (出自《紅樓夢》第五十回。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燈謎詩·鏤檀鐫梓一層層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鏤檀鐫梓一層層,(1)
豈系良工堆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2)
何曾聞得梵鈴聲?
(出自《紅樓夢》第五十回。)

作品注釋

(1)“鏤檀”二句:這是說謎底之物像一座玲瓏的寶塔,層層疊疊,但它並不是工匠用磚石壘砌起來的,而是天然生長的,看上去仿佛是檀、梓一類的木雕。鐫,鑿,刻。
(2)“雖是”二句:佛寺或寶塔檐角上懸有銅鈴,被風吹動時會發出聲音,這裡是說風雨過時它是不會響的。凡有關佛教的事物多稱“梵”。

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紅樓夢》中薛寶釵所作,與賈寶玉的《燈謎詩·天上人間兩渺茫》、林黛玉的《燈謎詩·騄駬何勞縛紫繩》都出自小說第五十回。暖香塢中所制的燈謎,包括薛寶琴的十首《懷古絕句》在內,小說中都沒有交代謎底。看來,作者有所寄託,也只在詩句本身。
薛寶釵的謎,前兩句的寓意可能是說她為人處處精細,層層設謀,但能八面玲瓏,不留痕跡;後兩句當是借用唐明皇與楊貴妃死別後,於風雨之中聞鈴悲感的事,來說她與賈寶玉生離的。但小說中賈寶玉是主動棄薛寶釵出家,並無留戀之意,故反原意而用。另外,小說前面薛寶釵的“更香謎”(在《紅樓夢》程高本中是林黛玉寫的謎語)中以“風雨”象徵人事變遷,則賈府經變故後,薛寶釵仍未聞“梵鈴聲”,或兼諷其終未醒悟“名利猶虛”(梵語所謂“色即是空”)的道理。這與後半部佚稿中“薛寶釵借詞含諷諫”而賈寶玉“已不可箴”的情節也是符合的。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漢人,大約在明代末年被編入滿洲籍。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從曾祖父起三代世襲江寧織造一職達六十年之久。後來父親因事受株連,被革職抄家,家庭的衰敗使曹雪芹飽嘗了人生的辛酸。他歷經十年創作了長篇名著《紅樓夢》,死後遺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該書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思想認識深刻、藝術手法精湛,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