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二首》

《無題二首》

《無題二首》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最膾炙人口的兩首愛情詩。這兩首無題詩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抒寫心理活動方面尤為出色,堪稱千古佳作。第一首首句以“昨夜”明點追憶舊事。第二首首句以“見難”、“別難”為啟,說相見的機會是難得的;但既相見了,又忘情不了就更難捨難離。詩人借西王母故事,與“蓬山”相應,文情奇麗。結句以“無多路”、“殷勤探看”,餘韻無窮。

作品信息

【名稱】《無題二首》
【年代】晚唐
【作者】李商隱
【體裁】七言律詩

原文

無題二首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其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去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鑑賞

李商隱的愛情詩以《無題》最著名。這兩首無題詩更是膾炙人口。
第一首首句以“昨夜”明點追憶舊事。先說明宴會時間,再說宴會地點,三四句以他物作比,“身無彩鳳”寫昨夜之情,在宴會上恨無彩鳳之翼飛到所愛的人的身旁,“心有靈犀”指犀角中央白色,兩頭相通,故曰一點通。兩心相印,雖身無飛翼,並不能阻擋兩人情感的默默交流。“彩鳳”、“靈犀”成愛情暗喻,形象婉蓄,色彩明麗,富音樂性。五六句從兩人的默契轉到對整個宴會的描繪,“送鉤”是行酒時所作的一種藏鉤的遊戲,“射覆”是行酒時的一種酒令,在覆器下放雜物,令猜射之。這二句描寫隔座行藏鉤之戲,分撥猜測謎底,極寫宴會的熱鬧歡快氣氛,為相戀的歡悅塗上了更加麗艷的色彩,與戀人歡快之情和拍。七八句從戀情的歡悅轉入“聽鼓應官”,歡情一落千丈。詩人“嗟”嘆自己為“聽鼓應官”,而官身卻“類轉蓬”,象蓬草那樣飄泊不定,因而兩人後會難期,歡情難再,怎不令人感傷。這是一種反詰法。前面極言歡情,結尾時歡情化為烏有,反襯詩人對這段戀情的難以磨滅,刻骨銘心。婉轉輕快與沉鬱頓挫兩種風格融為一體,一氣呵成,美不勝收。
第二首首句以“見難”、“別難”為啟,說相見的機會是難得的;但既相見了,又忘情不了就更難捨難離。二句寫景“東風”即春風。一度春光易逝,轉入暮春時節,百花衰殘,淒涼無比,睹物思情。三四句對思情作進一步的描繪。以“春蠶到死”、“蠟炬成灰”作喻。蠶絲象徵愛情,下句燭淚象徵相思之淚。相思難盡,淚悲何極。但愛情仍堅貞不屈,至死不悔。感人至深。王六句以對方作構想之詞,“雲鬢改”指容顏憔悴,“月光寒”指心境悲切。“曉鏡”“夜吟”即從早至晚,想思不已,寫出對方孤寂清冷的處境。全文從對方虛擬構想,見其思念之深。七八句進一層到急切的托情探看,“蓬山”指對方住地之遠,故以神話傳說的海外仙山名之,蓬山雖遠,但在情深者看來,卻是“此去無多路”。下句接以“殷勤探看”。“青鳥”是傳說中西王母的傳信使者,曾在西王母與漢武帝之間傳遞訊息,詩人借西王母故事,與“蓬山”相應,文情奇麗。結句以“無多路”、“殷勤探看”,餘韻無窮。

作者

李商隱畫像李商隱畫像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詩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四。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崑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有《李義山詩集》。

詩詞鑑賞:《無題(二首其一)》

作者:李商隱(唐)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注釋:
①半籠:半映。指燭光隱約,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②金翡翠:指飾以金翠的被子。
③劉郎,相傳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劉晨、阮肇入山採藥,迷不得出,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居半年才還,後人以此典喻艷遇。
④蓬山,即蓬萊山,泛指仙境。韓壽,晉人,司空賈充的僚屬,充每在家聚會,賈女從窗格中偷窺,見其貌美而愛之,與私通,充發覺後乃以妻壽。
賞析:
這是一首艷情詩。詩中女主人思念遠別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首聯寫有約不來的怨思,上句說負約,下句寫夢見醒來已經天明。頷聯寫遠別,上句寫遠別思念成夢,下句寫醒後寄書。頸聯寫往昔愛情生活成了幻夢,上句寫褥衾可見,下句寫香帳可聞。末聯寫其人已遠,情雖深摯,也不得不恨。
李氏的艷情詩,善於把生活的原料,提煉升華為感情的瓊漿玉露,使其超脫褻俗味,臻於完美。然而,也因此,李詩卻比較深奧費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