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父無夫的國度》

《無父無夫的國度》

《無父無夫的國度》是2001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華山。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0

作者:周華山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年:2001-03-01
頁數:372
定價:28.0
裝幀:平裝
ISBN:9787801453655

內容簡介

作者周華山博士在摩梭山區與摩梭人同吃同住一載多,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平反了過去對摩梭人“知母不知父”、“母女共夫”、“無父無母”等不公評價。他在書稿面世前,請摩梭人細閱,在書中他說出了一些摩梭人自己想說卻難以用文字系統表達的話語,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觀點,如“害羞文化”、“女本男末”、“尊時不貶女”、“重女不輕男”等。特別是“害羞文化”的提出,使過去的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豁然開朗。
周華山的研究是讓研究主體發出自己的聲音來,他觸摸到了摩梭血脈中跳動的熱點,進入摩梭人內部的生活。他把潛藏的東西發掘出來,然後讀者也參與進去,得到啟發,也作出自己的思考和結論,這就把學問做活了。

作者簡介

周華山博士:
原香港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1998年起在中國大陸進行社會性別研究。
作品年表:
1.1990《周潤發現象
2.1990《消費文化:影像・文化・音樂
3.1990《電視已死
4.1990《解構香港電影
5.1991《誰明女子心》
6.1991《誰不是千瘡百孔》
7.1991《先為人然後才是中國人》
8.1992《意義――詮釋學的啟迪
9.1992《女人的一半也是女人》
10.1993《異性戀霸權》
11.1994《色情現象》(此書合著者趙文宗)
12.1994《同志神學
13.1994《假如上帝是個女孩子》
14.1995《同志論》
15.1995《“衣櫃”性史》(此書合著者趙文宗)
16.1995《香港同志站出來》(此書合編者麥海珊、江建邦)
17.1996《香港同志故事》
18.1996《北京同志故事》
19.1996《我們活著》(此書合編者吳春生
20.1997《後殖民同志》
21.1997HistoiresDe《Camarades》LesHomosexuelsEnChine,此乃《北京同志故事》的法文譯本
22.1999《閱讀性別》
23.2000《性別越界在中國》
24.2000Tongzhi:PoliticsofSame-sexeroticisminChineseSocieties

目錄

摩梭聲音(一)/拉木・嘎吐薩
摩梭聲音(二)/阿柱民給汝獨支
自序我在摩梭的日子
――成長於繁華富裕的香港,26歲當大學老師,豐薪優職並且跑了半個地球的我,居然在這個長期被人們視作“落後”、“愚昧”的摩梭山區找到了心中的幸福與榮幸。
第一章母系思維中的女性
大媽媽,小媽媽
――不把女性價值還原為一塊薄薄的所謂“處女膜”,不認為必須結婚生子才算“真正的女人”,更不會認為女人的幸福在於找到一位真心愛她的丈夫。
母屋火塘
――摩梭房屋以母系血源為本,大多以先祖母命名。女性是家屋的中心,男人離家出門是常事。因此,文革強迫摩梭人一夫一妻時,八成情況是男人入贅到女方家,女人嫁到男家並不常見。
女本男末,生死流轉
――出生完全是女人的事,死亡卻是女人必須靠邊站的男兒事
好女人與壞女人
――同樣是尊母,摩梭婦女的情慾空間及性別主體意識異常鮮明,根本沒有“母親與女人”、“好女人與壞女人”的二元對立。
把婦女美化為偉大的母親,其實是一種控制女人的手段,惟有扮演犧牲者與照顧者的角色,成為含辛茹苦的母親,女人才能受人尊崇。
挑選“當家人”
――摩梭文化的核心不在走婚,而是家族和諧,在摩梭人中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價值觀。
“頭上的女人”
――摩梭人的生活用語一律母系思維。摩梭人說漢族時總習慣先女後男的次序,譬如把“一夫一妻”說成是“一妻一夫”。
第二章母系思維中的男性。
――“知母不知父”的文化誤讀
摩梭人對“父親”的認知與觀念,一直被外界所誤解,而最早的誤讀始於五十年代……
――母女共夫、父子共妻、兄弟子女通婚之謎
摩梭人受制於“害羞文化”,連一切與性相連的話題、詞語都不能提及,怎能在行動上與同血源的人通婚或走婚?
三個姐妹與三個父親
――為何大部分摩梭人會稱父親為“阿烏”(該詞同時解作舅舅)?為什麼一家在火塘前稱父親為阿達會感到尷尬與害羞?
知父,認父但不親父
――母親為本為源為骨,父親如血――雖也是身體一部分,卻隨時有“流走”、“外出”的可能。
為何一定要結婚?
――為何一生只能愛一人?為何必須與相愛的人終身同住才算幸福?為何情慾必須與居住、家務、經濟、生活習慣掛勾?為何情感必須依從戀愛、婚姻然後才有性事的模式?為何夫妻關係必定比姐妹兄弟感情更重要?
第三章以母系血源為核心的家
夫妻居所不等於家
――姐妹們共生同死的母系思維,不單抗拒“分家”,也認為嫁娶成一夫一妻會破壞母系家屋和諧。
家族中舅舅的責任
――“作為舅舅,自問竭盡所能,當之無愧。自己最認同的角色也是做舅舅而非二十多年來在外當兵、當官、經商、做單位領導。”
家族情勝過夫妻愛
――激情會轉淡、朋友會出賣你、情人會變心、丈夫也不保證什麼。我們心中真正的歸宿,是母親的家,這才是最牢固的避風港。
走婚不等於分住,分家不等於“離”家
――有人認為走婚的男女各居母親家,倘若夫妻與子女同住便屬於結婚甚至分家。摩梭規矩並非這樣。
也不一定同住才算屬於這個家,很多人分住幾十年仍同一根骨血濃於水。
第四章害羞與亂倫禁忌
令人費解的害羞
――可以在溫泉女男坦然同浴,但不能提任何跟性相關的話題;接受與多人發生關係,沒有處女、私生子或未婚媽媽這些概念,但卻又連提及性事的辭彙也視作極大禁忌。
害羞是為了嚴防亂倫
――摩梭文化里只有一種隱私,就是與血源親屬相關的性問題,連語言上也嚴禁任何性話題,它是一種強烈的防禦機制。
年輕一代的微妙心態
――面對十多年來電視媒體、商品文化無孔不入的影響,害羞文化雖看似屹立不倒,實則已產生不少微妙變化。
第五章兩情相悅為非獨占式的性觀念及婚俗
跨越“一夫一妻”及“從一而終”
――摩梭文化不會認為一生只與一人廝守就美好,與多人親密交往就濫交或淫亂。感情的自由自在,令傳統的摩梭人不會挖空心思去追求對方,開展關係後也不會千方百計去獨占對方,萬一分手也不會懷恨在心。
不欺騙,不獨占,不妒忌
――“我愛的是他,他與別人的關係,是他的事,我不管,只要沒有欺騙我便行。強迫他一生只喜歡一個人才不公平。”
只要兩情相悅
――走婚就是把感情與柴米油鹽等現實考慮徹底分割,男女雙方根本沒有任何經濟糾葛。
視“處女”、“吃虧”、“寡婦”為荒唐
――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屬品,“若男人都挑處女,那不是處女的誰要?雙方都有經驗,才真正享受。女人對你好便行,她以前跟誰在一起,是她自己的事。”
“未婚媽媽”和“私生子”
――摩梭婦女終生與母親及自己的孩子同住,孩子不屬於父親或父系家族,女性懷孕生育總是母系家屋受惠。
沒有性壓抑與性否定
――“身體都一樣,只不過大小形狀各具特色,你有的,我也有,為什麼要害羞?”
絕不逼你去走婚
――“曾有漢人問我,一生沒走婚不覺得可惜嗎?我覺得很奇怪,你們漢人一生都與老婆一起,沒有體會到姐妹兄弟一輩子無條件的相愛關心,不覺得可惜嗎?”
分手不是傷害
――摩梭在兩性感情上崇尚獨立人格,男人不會認為自己占有女伴,女子也不會認為自己屬於男人,彼此關心不上鎖,連成一起有自我。
走婚不是性解放
――摩梭從不會限定感情的時間程式與標準,兩性平等,輕鬆自在,毫無矯揉造作。
走婚、結婚、同住
――調查中發現支持結婚的有14%,支持走婚占24%,剩下的62%“看情況而定”。
跨族裔的婚姻
――納西文化素質高,摩梭道德素質優,但我還是偏幫摩梭,因為它太弱了,根本沒有知識分子社群,在主流社會也沒有任何支援,不像壯、藏、蒙族,在外面都有自己強大的老家作靠山。
第六章指鹿為馬的“阿夏婚姻”
老人不知“阿夏”為何物
――“一切嚴肅的場合都不能說這個詞。‘阿夏’是年輕男子對外吹牛開開玩笑時才用,不太正經的。
“阿夏”與婚姻風馬牛不相及
――“阿夏婚姻”一詞實有男性本位而忽視女性主體觀點之嫌,這種男性中心論,放諸崇母尊女的摩梭文化,更是莫大的諷刺。“阿夏”只有“情婦”之意,與主流社會的“婚姻”含義截然不同。
“夫妻”不是“一夫一妻”
――即使一對摩梭“夫妻”共同生活數十年,也不應視之為主流社會一夫一妻婚姻,看似“一夫一妻”的“處咪”與“汗處巴”關係,令母系文化更能靈活適應現代社會的衝擊。
第七章神秘而令人恐懼的蠱
阿味養的蠱最毒
――究竟什麼是蠱?摩梭人為何談蠱色變,聞蠱膽喪?
在摩梭人的論述中,養蠱人就是當家人。阿咪不單是最常見的養蠱人,由她飼養的蠱毒也最烈。
有蠱無蠱誓不兩立
――摩梭人分成兩種――無蠱與有蠱。無蠱的人正常、健康、可走婚、可共飯是自家人,有蠱的人則相反,這是絕不含糊、毫無爭議的楚河漢界。
有蠱人家的聲音
“我生命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永遠背著這個鍋,說什麼也沒用,根本沒人聽,真不希望我們下一代仍迷信蠱毒。”
第八章“楊二車娜姆”現象
――娜姆雖是摩梭人,但她所展示的摩梭文化更多是主流媒介因著獵奇與商業賣點塑出來的媒介景觀。娜姆的母親也表示《走出女兒國》內容只有一半屬真實,另一半則是虛構。
第九章從一個村莊看旅遊開發後的摩梭
家屋成為經營單位
――整個旅遊體制完全是以母屋火塘為單位,在90年代逐漸轉化為經濟共同體,史無前例的公眾空間與規章變得重要。
隨行就市
――旅遊業不單從外至內的衝擊落水傳統,更內在地衝擊落水人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落水人絕非被動挨打,而是積極主動地重新修正和建構自身的文化取向。
旅遊者都為走婚而來
――“這個台灣遊客不斷炫耀他的財富與見識,兩次問可否與我走婚,我故意說要看他的誠意,叫他晚上十時半赤腳站在我家前的滬沽湖水中。到當夜十一點,發覺他竟然站在水中……”
第十章漢化衝擊――摩梭男人的動搖與掙扎
維護家屋是男人的天份
――摩梭不講男權女權,而是男女互補互助的和諧尊重,男人不是獨立於家屋而存在的個體,不是個人主義式的所謂男子漢。
九十年代後摩梭男人的變化
――男人比女人更快、更多、更容易受現代衝擊以至動搖。許多年輕一代在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發展、宗教與情慾之間矛盾與掙扎。
第十一章現代生活中的摩梭女性
獨享情慾自主
――摩梭女性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擁有獨立於丈夫、舅父、父親或任何男人而存在的“性權”。她們的情慾不受男人支配,高度自主,男人也無權干預她們的感情取向或選擇。
不願適應現代生活
――整個“工作體系”對摩梭婦女極為不利,既打壓了她們的工作空間,又把她們變成弱勢群體,即使勞動中最優秀的婦女,也可能被現代商品市場定義為毫無“工作能力”。
如今當家不作主
――城市人說“我愛你”,其實丈夫總是希望支配駕馭你。丈夫與你不是同一根骨頭,還要處理他們的父母,很麻煩。
第十二章摩梭研究與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不是女上男下
――直到遇上女性主義,我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閱讀這個世界,我重新整理、觀照成長的經歷,看到大男人主義是如何根深蒂固地滲透到生活的每個環節。
摩梭研究的八個原則
――女性主義方法學針對主流學術體制的性別盲點,堅持讓被研究者作主體,以改善被研究者的生活素質為研究的終極目標,以壯大弱勢族群並尊重主體聲音為研究者的使命,以落實兩性平等互重為研究過程的基本原則。
後記
摩梭聲音(三)/不薩・甲彩若補
摩梭聲音(四)/汝亨・龍布澤禮
附錄(一)
附錄(二)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三)專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