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開闢新航道》

《為自己開闢新航道》

《為自己開闢新航道》講述了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中保持對於理想的渴望,富有想要嘗試一切的信心,並且毫不質疑自己擁有將理想變為現實的能力,那么什麼奇蹟都有可能發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為自己開闢新航道》收錄了馬登先生思想的精華部分,希望可以給年輕人平淡的生活帶來一絲慰藉。當你面臨新的困境,希望人生有所改變時,請拿起《為自己開闢新航道》,並且耐心地讀下去。讀完此書,你會發現很多人生的疑惑、不解,此時都已經豁然開朗。當代年輕人面臨的問題可能是以往時代的人們所無法想像的,但是不管時代怎樣變換更迭,人們安身立命的人生箴言是不會改變的,只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呈現出新的意義而已。所以,在浮躁而忙碌的生活中,不妨給自己留下沉思和獨處的空間。輕輕的打開《為自己開闢新航道》,讓經歷過人生光榮與夢想的馬登先生,以自己事業和人生的經驗,告訴你接下來的人生將會面臨什麼,而你又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他們。

作者簡介

奧里森·馬登,生於美國新罕布夏州的桑頓喬森林地區。他3歲喪母。7歲時父親也去世了。為了生存,馬登經歷了比同齡人更加艱苦的掙扎。23歲時,他走進了大學校門,9年後,他獲得了如下學位:波士頓大學學士,奧拉托利會學士,波士頓大學碩士。哈佛醫學院博士。馬登的成功勵志作品出版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國前總統麥金萊曾經高度評價馬登的著作:“馬登的書對所有具有高尚思想和遠大抱負的年輕讀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比馬登的書更值得推薦給每一位年輕人。”

媒體評論

我幾乎讀了馬登的所有著作,他促使我發展了積極思考的生活哲學。在我看來,馬登與梭羅、愛默生、卡耐基同樣都是偉大的作家,他們同樣都是思想的倡導者。
——美國成功學家 拿破崙·希爾
奧里森·馬登的成功學原理始終閃爍著催人奮進的火花。讀他的著作猶如欣賞文學名著一般。它們充滿智慧,鼓勵並教給你成功所需的工具,讓你挖掘出自己最大的潛能,使你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
——美國勵志作家 丹尼斯·威特利
對於時代年輕人所經歷的煩悶、消極等等滋味,我亦未曾錯過。自讀馬登的原書後,精神為之大振,人之觀念為之一變。謹將馬登的書介紹給同病的青年,希望他們從馬登的書中能獲得同樣的興奮影響。
——中國文學大師 林語堂

目錄

第1章熱忱造就奇蹟
第2章自尊與自信
第3章迅捷與準時
第4章爭分奪秒的意義
第5章機智與常識
第6章個人教養中的財富
第7章品格與個性的力量
第8章堅忍不拔的品質
第9章樂觀愉悅的心態
第10章開闢自己的新航道
第11章全神貫注地工作
第12章創造成功的機會
第13章付出代價才能成功
第14章有志者,事競成
第15章精益求精的人生態度

前言

林語堂先生讀完美國成功學大師奧里森。馬登先生的書曾感慨:“自讀馬登的原書後,精神為之一振,人之觀念為之一變。謹將馬登的書介紹給同病的青年,希望他們從馬登的書中,能獲得同樣的興奮影響。”足可見,馬登的書對於治癒現代年輕人所經歷的煩惱、苦悶等滋味將會有積極的影響。
馬登先生一生的奮鬥歷程就是當代年輕人成功奮鬥的藍本。他7歲就成了孤兒,孤苦無依的童年並沒有影響他的生活,相反卻造就了他堅忍不拔的品格。馬登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從未放棄過對出書的執著追求,皆是因為他希望將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對人生的渴望、追求傳遞給年輕的一代。激發那些處於困苦中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能夠開闢人生的新航道,不要一味沉浸在幻想中,而應該不斷的積累成功的經驗,抓住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機遇。
無論在美國還是英國,都有很多寫給年輕人的書,這些書宣稱能夠教給他們“成功的秘訣”,但是馬登先生髮現很少有哪本書能夠真正滿足年輕人的渴求,因為年輕人渴望了解成功人士的足跡,希望了解成功人士在獲得成功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從而獲得前車之鑑,為他們在社會上打拚積累更多的經驗。他認為,對於年輕人來說,最理想的書應該包括各種各樣具體、真實的例子,這樣一來年輕人便可以將它們作為完善、激勵自我的基礎。它的內容應該是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催人奮進的,並且能夠為年輕人提供建議,而不是僅僅局限於空洞的說教;它應該既遠離物慾,又避免使用低俗的語言;它應該包含大量激動人心的例子,講述成功人士是如何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

精彩書摘

第1章熱忱造就奇蹟
在巴黎的一家美術館裡,陳列著一座美麗的雕像,它的作者是一個身無分文的貧窮藝術家。每天,他都到一間小閣樓上工作。就在作品模型快要完工的時候,城裡的氣溫驟然下降,降到了零度以下。如果黏土模型縫隙中的水分凝固結凍的話,那么,整個雕像的線條都會扭曲變形。於是,藝術家就把自己身上的睡衣脫了下來,蓋在了雕像身上。第二天清晨,人們發現藝術家已經離開了人世,但他的藝術構思卻保留了下來,在別人的幫助下,最終有了成形的大理石作品。
美國政治家亨利·克萊曾經說:“遇到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別人會有什麼反應,但我每次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根本不會去注意身外的世界。那一時刻,時間、環境、周圍的人,我都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
一位著名的金融家也有一句名言:“一個銀行要想贏得巨大的成功,惟一的可能就是,它雇了一個做夢都想把銀行經營好的人作總裁。”原本是枯燥無味、毫無樂趣的職業,一旦投入了熱情,立刻會呈現出新的意義。
一個陷入愛河的年輕人,往往會有更敏銳的感覺,會在他所愛的人身上,看到其他人都看不到的種種優點;同樣,一個受熱忱支配的年輕人,他的感覺也會因之變得敏銳,可以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發現動人的美麗,這樣,即使再乏味的工作、再艱難的挑戰,無論是貧窮還是迫害,都可以堅韌地承受下來。
狄更斯曾經說過,每次他構思小說情節時,幾乎都寢食難安,他的心完全被他的故事所縈繞、占據,這種情形一直要到他把故事都寫在紙上才算結束。為了描寫一個場景,他曾經一個月閉門不出,最後再來到戶外時,他看起來面容憔悴,簡直像一個重病人一樣。筆下的那些人物讓狄更斯整天魂牽夢縈,茶飯不思。
有一個年齡只有十二歲的小男孩鋼琴彈得非常熟練。一次,他問偉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先生,我想自己寫曲子,該怎么開始呢?”“喔,孩子”,莫扎特說道,“你還應該再等一等。”“可是,您作曲的時候比我現在的年齡還小啊?”小孩不甘心地繼續問。“是啊是啊,”莫扎特回答說,“可我從來不問這類問題。你一旦到了那種境界,自然而然就會寫出東西來的。”
英國政治家格萊斯頓曾經說過,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把一個孩子內心潛藏的熱忱激發出來。事實上,每一個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將來可以成就大器的潛質,不僅那些反應敏捷、聰明伶俐的孩子是這樣,那些相對木訥、甚至看起來有些愚鈍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潛質。他們一旦產生了熱忱,憑藉這種熱忱的力量,原先人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愚鈍”也會慢慢消失。
蓋斯特原來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但她第一次在舞台上露面時,立刻就讓人感覺到她的前途不可限量。她演唱時所投入的熱忱,使聽眾幾乎都像被催眠了一樣。結果,她登台演出不到一星期,就成為了眾人喜愛的明星,開始了獨立的發展。她有一種提高演唱技巧的強烈渴望,於是,她把自己全部的心智都用在了這一方面。
一切偉大的藝術作品在創作成型的過程中,都會使藝術家沉浸在一種特殊的美感之中。為此,藝術家寢食不安,坐臥不寧,直到最後靈感完全在畫布或大理石上表現出來為止。
一次,一位評論家向著名女歌唱家瑪麗布蘭表達欽佩之情,對她能夠從低音D連升三個八度唱到高音D,大為折服。而歌唱家說:“嗯,那可是我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做到的。開始我為了練這個音花了一星期的時間,那個時候,不論我在做什麼,穿衣也好,梳頭也好,我都在試圖發這個音。最後,就在我穿鞋的時候,我終於找到了感覺。”
愛默生的一段話正可以做這一小事例的註解,他說:“人類歷史上每一個偉大而不同凡響的時刻,都可以說是熱忱造就的奇蹟。穆罕默德就是一個例子,他帶領阿拉伯人,在短短的幾年內,從無到有,建立起了一個比羅馬帝國的疆域還要遼闊的帝國。雖然他們的戰士沒有什麼盔甲,卻有一種崇高的理念在背後支撐著,所以其戰鬥力絲毫不亞於正規的騎兵部隊;他們的婦女也和男子一樣在戰場上縱橫馳騁,殺得羅馬人潰不成軍。他們武器雖然落後,糧草嚴重不足,但軍紀嚴明,從來不去搶奪什麼酒肉,而是靠著小米大麥最後征服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的西班牙。他們的首領用手杖敲一敲地,人們簡直比看到一個人拿著刀槍還要害怕。”
拿破崙發動一場戰役只需要兩周的準備時間,換成別人那會需要一年。這中間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正是因為他那無與倫比的熱忱。戰敗的奧地利人目瞪口呆之餘,也不得不稱讚這些跨越了阿爾卑斯山的對手:“他們不是人,是會飛行的動物。”拿破崙在第一次遠征義大利的行動中,只用了十五天時間就打了六場勝仗,繳獲了二十一面軍旗,五十五門大炮,俘虜一萬五千人,並占領了皮德蒙特。
在拿破崙這場輝煌的勝利之後,敵軍中的一位奧地利將領憤憤地說:“這個年輕的指揮官對戰爭藝術簡直一竅不通,用兵完全不合兵法,他什麼都做得出來。”但拿破崙的士兵也正是以這么一種根本不知道失敗為何物的熱忱跟隨著他們的長官,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著名將軍博伊德有一句名言:“我們發現,在很多重要的戰役中,成敗的關鍵在於:一方是全身心地投入而另一方卻不夠專心致志。”
英國著名海軍將領納爾遜曾經有一次身逢險境,他嘆息道:“如果我現在告別人世,你們一定會發現,我的心頭刻著四個字‘給我軍艦’。”
法國英雄聖女貞德憑著一柄聖劍和一面聖旗,外加她對自己使命堅定不移的信念,為法國的部隊注入了即使國王和大臣也無法提供的熱忱。正是她的熱忱,掃除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阻礙。
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身上蘊藏著怎樣的力量,那會創造何等的奇蹟啊!然而,正如野馬只有脫了韁奔跑時才能發揮出全部的潛力一樣,人也只有在這種情形下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量。
倫敦有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在倫敦的許多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刻有他名字的紀念碑,上面寫著:“本教堂和本城的建造者,克利斯托夫·雷恩長眠於此。去世時他已年過九十,這么漫長的一生,他並非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公眾利益而活著。”
這些紀念碑所紀念的這位建築天才,他一生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的教育,卻總共為這個城市建造了五十五座教堂、三十五座大廳。一次,他為了修復倫敦的聖彼得大教堂,特意去法國觀摩巴黎的建築。在羅浮宮前,他感慨道:“要是能夠設計出這樣宏偉的建築,即使粉身碎骨也心甘情願。”他所設計的漢普頓宮、肯星頓宮、德魯里蘭劇院、皇家交易所和大紀念碑等等建築物,都展現了他舉世無雙的才華。他把格林威治宮改造成了海員的休憩之地,並在牛津設計建造了許多教堂和學院。在倫敦大火之後,他又為整座城市提出了新的規劃方案。而他最重要的一件作品就是聖彼得大教堂,他為這件作品傾注了三十五年的心血。克利斯托夫·雷恩活到了九十多歲,晚年身體仍然非常健康,但其實他年幼之時卻體弱多病,一直讓父母很不放心。這樣的身體條件,卻能擁有那樣不可思議的力量,正是由於他那無與倫比的熱忱。
一旦缺乏熱忱,軍隊無法克敵制勝,藝術品無法流傳後世;一旦缺乏熱忱,人類將不會創造出震撼人心的音樂,不會建造出令人難忘的宮殿,不能馴服自然界各種強悍的力量,不能用詩歌去打動心靈,不能用無私崇高的奉獻去感動這個世界。也正是因為熱忱,伽利略才舉起了他的望遠鏡,最終讓整個世界都拜倒在他的腳下;哥倫布才克服了艱難險阻,領略到了巴哈馬群島清新的晨風。憑藉著熱忱,自由才獲得了勝利;憑藉著熱忱,林中的原始民族舉起了手中的利斧,砍開了通往文明的道路;也是憑藉著熱忱,彌爾頓、莎士比亞才在紙上寫下了他們不朽的詩篇。
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賀拉斯·格里利曾經說過,只有那些具有極高心智並對自己的工作有真正熱忱的工作者,才有可能創造出人類最優秀的成果。
薩爾維尼也曾經說:“熱忱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如果你能夠讓人們相信,你所說的確實是你自己真實感覺到的,那么即便你有很多缺點別人也會原諒。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學習、再學習。你一定要努力,否則,再有才華也會一事無成。我自己就是這樣,有時為了徹底把握一個細小的環節不得不花上數年的時間。”
在美國人的天性和日常生活中,有一個特點非常明顯,那就是一種對自己的理想與使命鍥而不捨的信念,一種近乎狂熱的執著。這種品質在赤道附近的國家一般是看不到的,在倫敦交易所大廳里你也看不到,甚至在五十年以前,它還沒有出現。但是,由於美利堅和澳大利亞這兩個民族的影響,這種在這兩個國家非常普遍的心理——也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個人如果想獲得成功,他必須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熱忱都投入進去——現在這種信念已經在更多的民族當中傳播開來了。從前,這種品質只是少數偉大人物才具有的稟賦,而現在它已經成為那些優秀民族的民族特性了。
熱忱,就是一個人保持高度的自覺,就是把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調動起來,完成他內心渴望去完成的工作。正是出於這種熱忱,維克多·雨果在寫作《巴黎聖母院》的時候,才把自己的外衣都鎖入櫃中,一直到作品完成以後才拿出來。他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全神貫注地投入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