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臨泛》

《漢江臨泛》是唐代詩人王維於公元740年(開元二十八年)創作的一首五律。詩人泛舟漢江,以淡雅的筆墨描繪了漢江周圍壯麗的景色。全詩猶如一巨幅水墨山水。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頷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頸聯由遠而近,遠近相映,筆墨酣暢;尾聯直抒胸臆,可比作畫上題字。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②,荊門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④,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⑤,留醉與山翁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漢江:即漢水,流經陝西漢中,安康,湖北襄陽,漢川,在武漢市流入長江。詩題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題名為《漢江臨眺》,臨眺,登高遠望。漢江從襄陽城中流過,把襄陽與樊城一分為二(合稱“襄樊”),以及襄樊周圍大大小小的無數城郭(包括襄陽城門外的許多“瓮城”),一個個都像在眼前的水道兩旁漂浮。臨泛江上,隨著小舟在波瀾中搖晃,感覺遠處的天空都在搖動。非常恰當地扣題,寫出“臨泛”的獨特觀感。假如是《漢江臨眺》,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此詩還是應題為《漢江臨泛》為是。
②楚塞:楚地疆界。三湘,灕湘,蒸湘,瀟湘的總稱。
③荊門:山名,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戰國時為楚之西塞。九派,九條支流,長江至潯陽分為九支。這裡指江西九江。
④浦:水邊。
⑤好風日:風景天氣好。
⑥山翁:指山簡,晉代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的幼子,西晉將領,鎮守襄陽,有政績,好酒,每飲必醉。這裡借指襄陽地方官。

白話譯文

漢水流經楚塞,又接連折入三湘;荊門匯合九派支流,與長江相通。
漢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朧朧,遠在虛無縹緲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邊際,波濤激盪滾動。
襄陽的風景,確實叫人陶醉讚嘆;我願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漢江臨泛》可謂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語工形肖,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屬於楚國,而襄陽位於楚之北境,所以這裡稱“楚塞”。“三湘”,一說湘水合灕水為灕湘,合蒸水為蒸湘,合瀟水為瀟湘,合稱三湘;一說為湖南的湘潭、湘陰、湘鄉。古詩文中,三湘一般泛稱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帶。“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九派”,指長江的九條支流,相傳大禹治水,開鑿江流,使九派相通。詩人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線,洶湧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詩雖未點明漢江,但足已使人想像到漢江橫臥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勢。詩人將不可目擊之景,予以概寫總述,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漢江滔滔遠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前句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後句又以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浩瀚空闊。詩人著墨極淡,卻給人以偉麗新奇之感,其效果遠勝於重彩濃抹的油畫和色調濃麗的水彩。而其“勝”,就在於畫面的氣韻生動。王世貞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家俊語,卻入畫三昧。”說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無中”,又為詩歌平添了一種迷茫、玄遠、無可窮盡的意境,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此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畫面上疏密相間,錯綜有致。
接著,詩人的筆墨從“天地外”收攏,寫出眼前波瀾壯闊之景:“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正當詩人極目遠望,突然間風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動,眼前的襄陽城郭也隨著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風越來越大,波濤越來越洶湧,浪拍雲天,船身顛簸,仿佛天空也為之搖盪起來。風浪之前,船兒是平緩地在江面行駛,城郭是靜止地立於岸邊,遠空是不動地懸於天際;風浪忽至,一切都動了起來。這裡,詩人筆法飄逸流動。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卻說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動;明明是波濤洶湧,浪拍雲天,卻說成天空也為之搖盪起來。詩人故意用這種動與靜的錯覺,進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勢。“浮”、“動”兩個動詞下得極妙,使詩人筆下之景生活起來,詩也隨之飄逸起來。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山翁,即山簡,晉人。《晉書·山簡傳》說他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當地習氏的園林,風景很好,山簡常到習家池上大醉而歸。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尾聯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留戀山水的志趣。
這首詩給讀者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王維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此詩很能體現這一特色。

名家點評

《王孟詩評》:顧云:此等處本渾成,但難擬作,恐近淺率。
《瀛奎律髓》:右丞此詩,中兩聯皆言景,而前聯尤壯,足敵孟、杜《岳陽》之作。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云:氣象涵蓄,渾渾無際,淺率者擬學不得。
《唐詩歸》:鍾云:真境說不得(“江流”句下)。
《唐詩解》:第四句對巧,五六上句較勝。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無意之意。魏慶之曰:三四輕重對法,意高則不覺。吳山民曰:起有注《水經》筆意。
《唐詩意》:胸中有一段浩然廣大之致,適於泛江寫出,可風亦可雅。
《唐詩成法》:前六雄俊闊大,甚難收拾,卻以“好風日”三字結之,筆力千鈞。題中“臨泛”,不過末句順帶而已,此法亦整嗾鱠《唐賢三昧集箋注》:三四氣格雄渾,盛唐本色。五六即第三句之半。
《繭齋詩談》:“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學其氣象之大。
《瀛奎律髓匯評》:馮舒:澄之使清矣,“壯”字不足以盡之。陸貽典:順題做法,落句推開,查慎行,第一、第三句中兩用“江”字。不但此也,“三江”、“九派”、“前浦”、“波瀾”,篇中說水處太多,終是詩病。紀昀:三四好,五六撐不起,六句尤少味,復衍三句故也。無名氏:壯句仍沖雅,見右丞本色。
《唐詩近體》:三句雄闊,四句縹渺,此換筆之妙。
《唐宋詩舉要》:吳曰:雄偉有氣力,學者宜從此等入手。

作者簡介

王維
(701-761)唐代著名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歷任太樂丞、右拾遺、吏部郎中等職。安祿山叛亂時,被迫作過給事中。後因曾受偽職降為太子中允。再遷中書舍人,轉尚書右丞,卒於官。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畫,工人物、叢竹、山水;詩,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在唐開元、天寶時代,王維是當時最有名望的詩人。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之為“詩佛”。存詩約400首,有《王右丞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