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雪球:沃倫·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 評論

)的《巴菲特傳: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一書,我們對他有了深入的了解。 年,10歲的巴菲特被帶到了紐約,這是父親送給他的生日禮物。 可以很肯定,巴菲特先生是他所在的高中唯一一個擁有農場,並且比老師賺錢多的學生。

無比專注的巴菲特
億萬投資家第一本授權官方傳記,深度探究非凡心智,及時洞察財富人生
撰稿:艾米·費爾德曼(Amy Feldman)
半個多世紀以來,沃倫·巴菲特一直都恰到好處地把握了時機。因此,他選擇9月下旬也就不足為奇了,第一本經他授權的官方傳記公開出版,而頭版頭條卻充斥著金融危機的訊息,這是他之前都警告過的;而幾天之前,他還剛剛同意為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注資50億美元。
對於這位傳奇投資家,我們並不陌生,尤其是通過羅傑·洛溫斯坦(Roger Lowenstein)的《巴菲特傳: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一書,我們對他有了深入的了解。現在,愛麗絲·施洛德(Alice Schroeder),摩根史坦利公司(Morgan Stanley)的前保險分析師,再次將這位奧馬哈之神敏銳和個性的一面呈現在了我們面前,這就是——《滾雪球:沃倫·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
施洛德歷時5年,潛心研究各種資料包括以前從未公開過的檔案檔案,為讀者描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巴菲特,他執著,痴迷,幼時備受母親打擊傷害,因為她根本就不知道一個小孩想要什麼以及怎樣得到那些東西。這裡,讀者將會再次見到這個熟悉的,酷愛漢堡、可樂,時不時說幾句名言警句,而又不太入流的傢伙。但是,《滾雪球》(為了取得成功,要找到濕雪和一道長長的陡坡,巴菲特提議)比其他作品更加敏銳,它深入到心靈深處挖掘其成功秘訣。他的長期投資取得了驚人的回報,甚至有些學者都不敢相信,認為這只是僥倖成功。
巴菲特自己把他的成功歸結為“專注”。施洛德寫道:“他除了關注商業活動外,幾乎對其他一切如藝術、文學、科學、旅行、建築等全都充耳不聞——因此他能夠專心致志追尋自己的激情。”施洛德說,在小時候,沃倫就隨身攜帶著自己最珍貴的財產,自動換幣器。而10歲時,父親提出帶他旅行,他要求去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不久之後,巴菲特讀到了一本名為《賺1000美元的1000招》的書,他對朋友說要在35歲前成為百萬富翁。“在1941年的世界大蕭條中,一個孩子敢說出這樣的話,可真是膽大包天,聽上去有點傻得透頂了,”施洛德寫道。“但是…… 他很肯定自己能夠實現這一夢想。”
當然,他確實做到,並且還不止這些。大學畢業後,巴菲特被哈佛商學院拒絕,於是他來到哥倫比亞大學,投身名揚四海的班傑明·格林厄姆的門下,成為他的學生,這是《聰明的投資人》一書的作者,價值投資之父。巴菲特從格林厄姆那裡明白了市場先生的危險,並且學會了如何拋開市場行情分析公司價值的秘訣。
他開始購買“菸蒂型股票”,只剩一口氣,即將出局的公司,最終買進了美國商業史上一些最偉大的品牌,包括可口可樂和吉列,以及其他的私營公司,如內布拉斯加家具城(Nebraska Furniture Mart)和喜詩糖果公司(See's Candies)。巴菲特投資戰車的核心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這也是施洛德第一次和他接觸的原因——該公司主要經營保險業務,麾下包括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和通用再保險公司(General Re)。這些公司都很賺錢,為巴菲特賺取了大量可供投資的資金。
巴菲特的方法,源自格林厄姆,同時又有獨創,十分簡單:評估投資價值,規避風險,保留安全邊際,讓複利發揮實際功效。儘管在60年代的賭博性投資和90年代網際網路的泡沫時期,人們都捲入了這一狂潮之中,而巴菲特的原則依然沒有改變。他只買自己能夠理解和評估的股票,並且想在很便宜時買進。“任何人都明白這些簡單的想法,”施洛德寫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去實行。”
對那些已經了解巴菲特故事的人來說,施洛德這本書最引人矚目的地方就是它史詩般的視野。她為我們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巴菲特的一家,包括他曾經擔任共和黨國會議員的父親沃倫·霍華德,同他一樣恪守道德原則;脾氣乖戾的母親利拉(Leila),因為她母親一生大多數時間都是臥病不起需要人照顧,所以也造就了她這種脾性;他的妻子蘇珊,三個孩子的母親,以及阿斯特麗德(Astrid),沃倫的情婦。(阿斯特麗德和沃倫在2006年結婚,此時據蘇珊去世已經兩年了。)
雖然除去注釋和索引本書仍然厚達838 頁,但是它重點突出,明確,並且一位優秀的編輯已經刪掉了施洛德的一些口頭禪,如“elephant bumping”,用來表示財富和權利的積累。儘管有這些微小的瑕疵,《滾雪球》仍然是一本精煉而有又引人入勝的傑作,趕緊讀讀吧——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
同時,施洛德也提醒讀者,巴菲特首創的新詞“定時炸彈(time bombs)”可以追溯到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02年的股東報告中,並且說他們瘋狂的擴張,可能會“引發金融災難的連鎖反應”,她這樣寫道。
很遺憾,沒有人仔細聽,但是正如施洛德所寫:“在2008年春天的混亂之中,巴菲特坐在那裡,在他近6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所思考的價值和風險一直都沒有改變,總是有人在說規則已經變了。但是,他說,只有短線投資,你才可以這么認為。
艾米·費爾德曼,個人業務部門副主編。
世界最富有的人,他的成長(以及其公司的成長)
撰稿:珍尼特·瑪斯林 (Janet Maslin)
出版:2008年9月28日
1940 年,10歲的巴菲特被帶到了紐約,這是父親送給他的生日禮物。有些孩子可能渴望去馬戲團或者動物園,而小沃倫卻想去參觀華爾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他設法見到了西德尼·溫伯格 (Sidney Weinberg),高盛投資銀行的高級合伙人,並且同他進行了交談。在他們的談話結束時,Weinberg把手放在小男孩的肩上,問道,“沃倫,你喜歡什麼股票?”從此以後,人們就一直不斷地問他這個問題。
據《福布斯》報導,68年之後,巴菲特先生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剛剛宣布為高盛公司注資50億美元,對它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時也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資產淨值。他的見解受到了人們的熱烈追捧,對《滾雪球》這本傳記,他以極大的熱情配合作者,因此即使裡面只涉及一些棒球問題,也將會十分有意義。本書深入到他的內心深處,囊括了他的方方面面,講述了一個個迷人的故事。
選擇愛麗絲·施洛德作為他的傳記作者,巴菲特十分明智,因為他找到了一個欣賞他的傳記作者,並且和他似乎達成了一種默契。同時這位作者也具有高超的駕馭能力,縱橫捭闔,收縮自如,娓娓道來巴菲特的離奇故事,抽絲剝繭地理清他那盤根錯節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商業帝國。施洛德女士不僅僅對本書主人公的傳奇故事了如指掌,同時也敏銳把握到他對當前經濟危機的精確預見。並且她十分善於分析財政問題。這本詳盡、生動的傳記,不僅僅會吸引那些對巴菲特感興趣的讀者,同時也能吸引那些關注他成功秘訣的讀者。
巴菲特先生兩歲時拍過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他,咧著嘴,露著牙,嘿嘿地笑著,手中緊緊抓著一個玩具,放在胸前,一點也看不出來他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他酷愛數值計算和神秘研究,在奧馬哈的教堂中,他會計算和對比那些神職作曲家的壽命。因闌尾炎住進天主教的醫院裡時,他會收集修女們的指紋儲存起來,以免將來有人犯罪好作為證據。
從6歲起,他開始夢想賺錢,並且把自己的收入積攢起來。當他看到一美元時,他知道通過複利最終會成為10美元。(他一直到晚年才開始投身慈善事業,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這個。)在14歲,他通過送報賺到的錢已經夠上繳稅了,不過只有7美元,他扣除了手錶和腳踏車這些營業費用。
可以很肯定,巴菲特先生是他所在的高中唯一一個擁有農場,並且比老師賺錢多的學生。高中畢業後,他該上大學了,“大學只會讓我放慢速度,”他回憶道。儘管如此,他還是來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學習,惡作劇,不修邊幅,早熟,使他很快就聲名遠揚。
被哈佛大學商學院拒絕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最後他決定上哥倫比亞大學。那裡的班傑明·格林厄姆教授,《聰明的投資人》一書的作者,成了他的導師和榜樣。在格林厄姆安全分析思想的薰陶下,“沃倫的眼前豁然開朗,就像一位一生都住在洞穴中的原始人,突然間走出了洞穴,第一次見到陽光一樣。”
他那超人的毅力不僅僅幫他搜尋價值被低估的公司,同時也被用在他的個人生活中。雖然無法博得蘇珊·湯普森的歡心,但是他精明地轉向了她的父親,並博得了他的青睞,最終把她變成了蘇珊·巴菲特。在他們三個孩子的眼中,父親是個冷淡而又老於世故的人,“自由散漫,沉默寡言,身穿絲質睡衣,翹著雙腳,坐在桌旁,一邊吃著早餐,一邊盯著《華爾街時報》。”但是,爸爸卻用他的研究賺取了驚人的利潤。只有當蘇珊不小心把股利支票投入火爐並且迅速撿出來時,她才會發現自己的丈夫究竟賺了多少錢。
《滾雪球》(這個名字也指巴菲特先生積聚財富的方式)追蹤他成為世界頭號富豪的足跡,避免落入“然後他買進……”之類的俗套。本書之所以生動活潑,主要也是因為描述了巴菲特先生身邊那些爭強好勝,一毛不拔的人,以及他和這些人的精彩鬥爭。巴菲特先生商業上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與社會名流交往的結果,而他自己卻很像不諧世事的鄉巴佬。書中詳細描述了他和《華盛頓郵報》的凱薩琳之間的離奇友誼,一種不合常規的曖昧關係,因為他聲稱,喜劇《萊爾·阿布納(Li’l Abner)》中的黛西·梅(Daisy Mae)是他所喜愛的完美女性。不管怎樣,巴菲特先生總是不斷地需要漢堡和母性的關懷,因此,他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群女人,有蘇珊,有情人(阿斯特麗德· 孟克斯Astrid Menks,後來嫁給了他),還有其他關係密切的女人。
關於巴菲特的女性朋友,流傳著許多很有意思的軼聞趣事,有一次,一個朋友恰巧住在了巴菲特曾經住過的格林厄姆家的客房裡,她突然給巴菲特先生打電話,吃驚地告訴他,浴室里竟然掛著畢卡索的真畫。他回答說,他在那間客房住了很多年了,從來沒有注意過這幅畫,他只看到浴室里提供免費的香波。
《滾雪球》對一些著名人士的描寫同樣精彩,這包括索尼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盛田昭夫,以及比爾·蓋茨,這些都是巴菲特先生一眼就看作是性情相投的人。書中描述了許多成功的故事,比如關於《奧馬哈太陽報》的成功,這是巴菲特先生控股的一家報社,曾經揭露了弗拉納根神父在兒童城籌款問題上的醜聞。還有一些十分恰當地把握時機的商業故事。1991年所羅門公司瀕臨破產,巴菲特先生被迫伸手相助,施洛德女士在書中深入全面地描述了這一事件,同時也總結了撤銷管制後的經驗教訓,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風險以及政府出手拯救金融機構的危險。
在深入刻畫巴菲特先生的形象時,《滾雪球》沒有過分強調他的重要性。在一個接一個的故事中,施洛德女士已經不言自明地表達了這一意圖。“在歷史上,沒有那一群股東,”她寫道,一隻眼睛盯著她主人公的傳記,而另一隻眼卻盯著他的遺留之物,“會像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們懷念巴菲特一樣懷念他們自己的CEO,畢竟他終將遠去。”
上一章:《滾雪球:沃倫·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 書摘返回目錄:《滾雪球:沃倫·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下一章:《滾雪球:沃倫·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 不作逢迎 __NOKEYWORD__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