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是唐代名相、詩人張九齡的詩作。詩人通過對廬山瀑布的讚美,抒發了胸中的豪情壯志。作為一首山水詩,它的藝術是獨特而成功的。乍一讀,它好像只是在描寫、讚美瀑布景象,有一種欣賞風景、吟詠山水的名士氣度。稍加吟味,則可感覺其中蘊激情,懷壯志,顯出詩人胸襟開闊,風度豪放,豪情滿懷,其藝術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詩言志”,山水即人,這首山水詩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作品信息【名稱】《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年代】盛唐

【作者】張九齡

【體裁】五言律詩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張九齡

萬丈紅泉落, 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 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 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氳。
注釋譯文
【注釋】 ①湖口:與九江隔江,因地處鄱陽湖入江之口,故稱。湖口遙對廬山,能見山頭雲霧變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閃耀的色彩。 ②紅泉:指陽光映照下的瀑布。 ③重云:層雲。 ④迢迢:形容瀑布之長。紫氛:紫色的水氣。 ⑤虹霓:陽光射入竄的水珠,經過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現象。 ⑥靈山:指廬山。 ⑦氤氳:形容水氣瀰漫流動。 【譯文】 萬丈瀑布飛流直下,好像從天上落下,四周呈現半紅半紫的霧氣。它穿過雜樹而直下,它穿過重重雲霧。陽光照射上去像一條彩色的虹霓,在這晴朗有天氣里,又好像聽到風雨的聲響。這廬山就如同仙山一樣,多么壯美呵,煙雲與水氣融成一片。

湖口即鄱陽湖口,唐為江州戌鎮,歸洪州大都督府統轄。這詩約為張九齡出任洪州都督轉桂州都督前後所作。

張九齡在此之前,有一段曲折的經歷。開元十一年(723),張說為宰相,張九齡深受器重,引為本家,擢任中書舍人。開元十四年,張說被劾罷相,他也貶為太常少卿。不久,出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請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顧家鄉年老的母親。唐玄宗“優制許之,改為洪州都督,俄轉桂州都督,仍充嶺南道按察使”( 《舊唐書·張九齡傳》 )。這是一段使他對朝廷深為感戴的曲折遭遇。驟失宰相的依靠,卻獲皇帝的恩遇,說明他的才德經受了考驗。為此,他躊躇滿志,在詩中微妙地表達了這種情懷。

這詩描寫的是廬山瀑布水的遠景,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細,寫貌求神,重彩濃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襯,與天相映,寫出了一幅雄奇絢麗的廬山瀑布遠景圖;而寓比寄興,景中有人,象外有音,節奏舒展,情調悠揚,賞風景而自憐,寫山水以抒懷,又處處顯示著詩人為自己寫照

詩人欣賞瀑布,突出讚嘆它的氣勢、風姿、神采和境界。首聯寫瀑布從高高的廬山落下,遠望仿佛來自半天之上。“萬丈”指山高,“迢迢”謂天遠,從天而降,氣勢不凡,而“紅泉”、“紫氛”相映,光彩奪目。次聯寫瀑布的風姿:青翠高聳的廬山,雜樹叢生,雲氣繚繞。遠望瀑布,或為雜樹遮斷,或被雲氣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詩人以其神寫其貌,形容瀑布是奔騰流過雜樹,瀟灑脫出雲氣,其風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三聯寫瀑布的神采聲威。陽光照耀,遠望瀑布,若彩虹當空,神采高瞻;天氣晴朗,又似聞其響若風雨,聲威遠播。末聯讚嘆瀑布的境界:廬山本屬仙境,原多秀麗景色,而以瀑布最為特出。它與天空連成一氣,真是天地和諧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闊大。《易·繫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此用其詞,顯然寄託著詩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負。

但總起來看,詩中所寫瀑布水,來自高遠,穿過阻礙,擺脫迷霧,得到光照,更聞其聲,積天地化成之功,不愧為秀中之傑。這不正是詩人遭遇和情懷的絕妙的形象比喻嗎?所以他在攝取瀑布水什麼景象,採用什麼手法,選擇什麼語言,表現什麼特點,實則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懷來取捨的。這也是本詩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詩人自我化身,則比喻與被比者一體,其比興寄託也就易於不露斧鑿痕跡。

作為一首山水詩,它的藝術是獨特而成功的。乍一讀,它好象只是在描寫、讚美瀑布景象,有一種欣賞風景、吟詠山水的名士氣度。稍加吟味,則可感覺其中蘊激情,懷壯志,顯出詩人胸襟開闊,風度豪放,豪情滿懷,其藝術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詩言志”,山水即人,這首山水詩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參考文獻

http://www.yuwen789.com/book/reading/reading_1551.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