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是詩人辛棄疾的一首詩詞,這首詞可以說是一幅農村素描。它寫得清新活潑,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動情景,使人仿佛身臨其境

作品信息

【名稱】清平樂·村居
【年代】南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
意境圖意境圖

原文

清平樂·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③相媚好④,白髮誰家翁媼⑤。
大兒鋤豆⑥溪東,中兒正織⑦雞籠;最喜小兒亡賴⑧,溪頭臥剝蓮蓬。

注釋譯文

【注釋】

①清平樂·村居:清平樂,詞牌名。村居,這首詞的題目。“樂”在此處讀yuè
《清平樂·村居》歌曲譜《清平樂·村居》歌曲譜

②茅檐:茅屋屋檐
③吳音:作者當時住在江西東部的上饒,這一帶古時是吳國的領土,所以稱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④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熱。這裡指互相逗趣,取樂
⑤翁媼(ǎo):對古代老婦的敬稱。老翁老婦
⑥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⑦織:編織。
⑧無賴:同“無賴”,“亡”讀(wú)這裡是淘氣、頑皮的意思。

【譯詩】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邊長滿綠綠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
聽起來溫柔而又美好,
那滿頭白髮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子,豆地鋤草身在河東,
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
最令人喜歡的是小兒子的調皮神態,
橫臥在溪頭草叢裡,
剝食著剛剛摘下的蓮蓬。

詞牌格律

【詞牌】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格律】

茅檐低小,
⊙○⊙▲(仄韻)
溪上青青草。
⊙●○○▲(葉仄韻)
醉里吳音相媚好,
⊙●⊙○○●▲(葉仄韻)
白髮誰家翁媼?
⊙●⊙○⊙▲(葉仄韻)
大兒鋤豆溪東, 
⊙○⊙●○△(換平韻)
中兒正織雞籠;
⊙○⊙●○△(葉平韻)
最喜小兒無賴
⊙●⊙○⊙●(句)
溪頭臥剝蓮蓬。
⊙○⊙●○△(葉平韻)
(註:○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者

辛棄疾像辛棄疾像
辛棄疾 (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鑑賞

這首小詞各種選本多已入選,有的選本還有簡單說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詞選》云:“這首詞環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極勻稱自然的畫圖。老和小寫得最生動。‘臥剝蓮蓬’正是‘無賴’的形象化。”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的《辛棄疾詞選》云:“這首詞可以說是一幅農村素描。它寫得清新活潑,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動情景,使人仿佛身臨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詞選釋》云:“本篇客觀地寫農村景象,老人們有點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筆意清新,似不費力。”上引諸家之說有一共同特點,即認為這首詞對農村景象是在進行客觀描述。而也有人比如吳小如認為,詞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基於這個出發點,對詞的文句就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兩句,吳小如就認為“醉里”是作者自己帶有醉意而不是指農村中的“翁媼”。吳小如在《讀詞散札》第十二則中說:“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上片云:……胡《選》及俞平伯師《唐宋詞選釋》本皆以‘醉’屬諸翁媼,疑非是。此‘醉’乃作者自醉,猶之‘醉里挑燈看劍’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謂翁媼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吳音,使不醉,即不作吳音乎?‘相媚好’者,謂吳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覺,非翁媼自相媚好也。蓋作者醉中聞吳語而悅之,然後細視諦聽,始知為農家翁媼對話也。此惟夏承燾先生《唐宋詞選》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學林漫錄》初集,頁一八七)吳小如認為,從含醉意的作者眼中來看農村的一個生活側面,比清醒的旁觀者在聽醉人說吳語要更富有詩意。此詞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語也該指作者,而不會是指白髮翁媼。可見這首詞中作者的心情是開朗喜悅的。
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饒市)閒居達二十年之久。作者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對農民也有較多的接觸。所以在《稼軒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說,“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這首詞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闋勾勒環境烘托氣氛。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裡,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為人物的出現安排下廣闊的背景。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髮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閒自得的畫面,他們講話的聲音帶著醉意,愈加顯得溫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們面前時,才發現說話的已不是什麼年輕人,而是白髮皤皤的老年人了。從“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詳,從“媚好”,可以看出他們精神的愉快。這幾句儘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髮翁媼,乘著酒意,彼此親密無間,那種和諧、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裡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於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這一農戶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畫面在繼續擴展。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小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詩人著力於“小兒”的描繪,共用了兩句,占全詞四分之一篇幅。“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無憂無慮、天真活潑、頑皮可愛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裡的“臥”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這首詞並非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它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作品賞析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說,“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裡,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髮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閒自得的畫面,這幾句儘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髮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裡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於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裡的“臥”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