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書》

《洛書》

《洛書》 - 洛書起源: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

洛書起源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見圖)。

《洛書》《洛書》

洛書內容及由來

前人指出,洛書數字本太一下九宮而來,以四十五數演星斗之象。九宮八風圖配合八風,八卦,中央一宮,即洛書的中宮,乃周圍八宮的核心。古人觀測天象,認為北極星(太乙)之位恆居北方,可以作為中心以定位的標準。九宮是據北鬥鬥柄所指,從天體中找出九個方位上最明亮的星為標誌,便於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發現九星的方位及數目,即洛書的方位和數目。

北極居中何以能下九宮。前人指出,體為北極,用在北斗,以斗為帝車,言北斗為北極帝星所乘之車,因北斗繞北極而鏇轉,就是北極帝星乘車臨御八方之象,若根據斗柄鏇指的八宮方位,便能推知四時八節的氣象變化,也就是九代表了不同的時序。

洛書是以北極定位星,斗柄所指的九個方位上最明亮的星為標誌,其數目方位都與洛書完全一致。這也就是一般術數中常說的“九宮”(奇門遁甲術既採用此九宮作為基石)。其中奇數一、三、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數,五居中宮。這就是一個標準的洛書。

洛書九宮數,以一,三,七,九為奇數,亦稱陽數,二,四,六八為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為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為五行生數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由此可得出三點:一。洛書九宮是觀測太一之車,即北鬥鬥柄從中央臨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二。提出了洛書九宮與八卦的陰陽變化存在的密切關係。三。闡明了"太一游宮"引起的四時八節及二十四節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

《洛書》《洛書》

那么河圖洛書中真的隱含著宇宙之理嗎?其內容又是什麼呢?我在這裡只能先談洛書,即九宮圖。把九宮圖中的數字排列來進行詳解一番,或可看出一定道理來。首先在九宮圖中數字之和等於十五,這一點恐怕所有研究易學的人都知道,就是橫堅斜相加都等於十五。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數字玄機呢?我們以左列的438與右列的276為例加以說明。當我們把數遞變為兩位數相加時,左右兩列數字之和依然相等。即43+38+84=27+76+62。從下向上遞變依然成立。即83+34+48=67+72+26。遞變為三位數依然相等,即438+384+843=276+762+627。從下向上遞數依然成立,即834+348+483=672+726+267。再這樣遞變下去為四位數、五位數、六位數,一百位數、一千位數依然成立。神奇之處還不在這裡,更為神奇的是不管是一位,還是兩位數三位數的平方相加和依然可以左右相等。比如兩位數即43²+38²+84²=27²+76²+62²。三位數四位數平方和依然可以成立。也就是說一百位也好一千位也好都可以成立。這個數字的神奇排列真是讓我莫名驚詫。再有就是把九宮圖用行列式的方法計算,可以得到一個周天數360。在這些數字面前,我不敢想像,這樣一個數字排竟然有著不可思議的魔力。就是這樣的一個九宮數的排列解開了美國數學家提出的數學怪題,嚴格等平方和的問題,當時可是無人能解的數學怪題,就連計算機都無能為力。結果被研究洛書的彭紹定數學教授攻克。

洛書的相關文獻記載

目前,學術界公認中國古籍第一次記載河圖、洛書的是西周初期王宮史官記載的《尚書·顧命》篇。該文記載說: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執政十九年後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之子周康王於洛邑文王太廟大室中舉行的繼位典禮上看到:“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洛書在東序”(《尚書大傳文》)。《今古文尚書全譯》對這段文字注釋道:“越玉、陳寶、弘璧、琬琰、大玉、夷玉和天球,均為不同產地的寶玉;序,牆也;赤刀,為周武王伐紂時用的刀,赤色,周正色也;大訓,為記載先王訓戒的典籍;河圖、洛書,為古代地圖、書籍。”(見張贊恭《河圖洛書不能隨意否定》)。關於洛書的來源,《周易·繫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那么“洛書”究竟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由那位聖人,怎樣得到的呢?大體有如下三種說法。

其一,伏羲說。《辭海》在解釋“河圖洛書”一詞時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見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辭海》縮印本)。

《洛書》《洛書》

其二,黃帝、倉頡說。《史記音義》云:“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壇沉璧,受龍圖於河,龜書於洛。”《水經注·洛水條》引《地記》說:“洛水東入於中提山間,東流匯於伊是也。昔黃帝之時,天大霧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見大魚,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南朝梁文學家沈約《宋書》說:“黃帝坐於玄滬、洛水之上,有鳳凰銜圖置帝前。”羅苹注《河圖玉版》云:“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滬洛 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其三,大禹說。《辭海》在解釋“河圖洛書”一詞時又說:“一說禹治洪水時,上帝賜給他以《洪範九疇》(《尚書·洪範》)。劉歆認為《洪範》即洛書。”《後漢書·五行志》載:“禹治洪水,得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又《漢孔安國傳》載:“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

儘管有人對洛出書處有不同看法,或認為在陝西省境內的洛河岸邊,或認為在河南鞏義市境內的洛河交匯處,但在洛寧縣宣傳部副部長曲少波看來,洛出書處在洛寧是不爭的事實。他說,遙遙洛河道上,唯洛寧縣西長水村有專記洛書之源的兩通古碑以及其他相關的“物證”,儘管歷史礦久,傳說紛紜,洛書真貌,眾口不一,但都無礙於“洛河出洛書,洛書出洛寧”的史實。

洛寧縣和洛書的關係

河南洛寧縣西約20公里,就是貫穿河南、陝西兩省,全長442.5公里的洛河上下游分界處,也是洛寧縣歷史上的縣城所在地,即今天的長水鄉西長水村,此處以“洛出書處”而聞名天下。

《洛書》《洛書》

對洛書的評價

石頭先生介紹說,古人對洛書推崇備至,認為它能含蓋人間萬事萬物,尤其是縱、橫、斜每條直線上的3個數之和均等於15,使其成為我國古代都城制度的規劃模式。如洛陽東周王城南北七里,東西八里,漢魏洛陽城南北9里,東西6里,兩這的長寬之和皆為15里;西漢長安城和隋唐城都是經緯各長15里的方行結構;北魏洛陽城、隋唐長安城的南北長皆為15里。

洛書的價值

與河圖相比較而言,洛書標誌著中國原始文化的更高成就。洛書只用了9個自然數(而河圖則用了10個),排列成一個正方形,形成華夏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九宮圖,且奇妙結構和無窮變化令中外數學家為之嘆服!洛書開了幻方世界的先河,成為組合數學的鼻祖。數學家華羅庚對洛書非常推崇,稱“洛書可能作為我們和另一星球交流的媒介,”因為另一星球的生命只要對著數數就行了,不必依靠任何語言。

相關考古

洛書的魅力吸引了許多中外學者對洛書進行長期的研究,認為其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可以說落書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用之言天則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則地在其內,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它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初基,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淵源,是人類最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西長水村現存的兩通古碑中,東邊一碑為沙質岩石,上圓下方,額刻

《洛書》《洛書》
圭首,由於年代久遠,只剩一蒼勁有力的魏體“洛”字,據專家學者考證,當為漢魏遺碑。西邊一碑石灰岩質,為清雍正二年(1724年)臘月永寧縣令沈育所立。碑上4個大字“洛出書處”為河南尹張漢所書。兩通古碑是“洛出書處在洛寧”的有力證據。

大禹在洛寧縣的活動蹤跡也是一個無言的證據。1969年自河南大學歷史系的洛寧人李德龍一直熱心於對洛書的研究工作。他介紹說,大禹治洪水“到洛自熊耳”,主要工程有兩處:一是洛寧縣與盧氏縣交界的沙河口,一是在洛寧縣的龍頭山西4公里處的禹門河。據傳說古時禹門河上有一山如大門擋住了河流,使得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劈開山門,使得河水流入洛河,當地老百姓為感謝大禹,故將該河命名為禹門河,並建有廟宇,至今尚有遺蹟。

我們隨同研究辦的人員於近日登上龍頭山,山上現存的禹王廟修建於1995年,廟前有數通重修禹王廟的古碑,其中一碑立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其碑文記載清朝以前該廟共重修過3次。

如果單就傳說而論,“靈龜負書”肯定是虛妄之談。但作為一種傳說,必定是幾經演義而成,我們探究的是最初的史實。試想洛水之中出現一隻龜,龜背上的圖案讓先哲們受到啟發,而推演出一個由不同點數組合的圖安,被後人“撲風捉影”地廣泛傳播而成一個神話,不是不可能的。或者先哲集民眾智慧於一身而推演出一個數字組合圖案後,為擴大影響而託言靈龜神授,也不是不可能的,既然有洛書存在,就必定有淵源。只不過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演變後,它變成了一個難解之謎,但並不能否認其原本的事實。

今洛寧縣,秦漢以來曾為宜陽、澠池二縣地,隨該二縣屬宏農郡.至南北朝西魏於此置北宜陽縣,北周改為熊耳縣.皆因山水得名.隋義寧二年(618)改熊耳為永寧,此永寧建縣之始,治所在今洛寧東北。明清均屬河南府。經一千二百餘年,至民國3年(1914)始改稱洛寧縣。

劉氏洛書

北宋劉牧稱十數圖即五行生成圖為洛書。本於劉歆以《尚書·洪範·九疇》為洛書的觀點。劉牧認為《洪範》第一疇,即論五行的文字,為洛書神龜所負之文,其它八疇乃大禹所增。《洪範》五行文字包括《周易·繫辭》所言天地自然之數,即五十五數,《洪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數即五行生數,且包括五行成數。“夫洛書九疇惟出於五行之數,故陳其已交之生數,然後以土數足之,乃可見其成數也”。以此解釋龍圖易中第二變的圖式和《周易·繫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認為天象和地象二圖式相合即為洛書。南宋朱震《漢上易傳·卦圖說》載相合圖(即洛書圖式),並解釋“右洛書,劉牧傳之。一與五合而為六,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十即五也”。認為洛書體現了天地之數中陽奇和陰偶相配合的法則:“此乃五行生成之數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數也。如此,則陽無匹,陰無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於是陰陽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矣,故謂之成數也”。劉物洛書說是對“天地之數”鄭玄注和孔穎達疏的發展。

蔡氏洛書

南宋蔡元定稱九數圖為洛書,與劉牧說相反。其與朱熹合著之《易學啟蒙》認為:“古今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圖授犧、洛書錫(通‘賜’)禹。洪範又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正龜背之象也”。認為洛書之數以奇數為主,居四正之位;而偶數則居四維之位,受制於奇數。正者為君,偶者為臣,體現了陽主陰輔之理及五行相勝的順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鏇一周,而土復克水也”。北面一六為水,西面二七為火,南面四九為金,東面三八為木,中央五為土,從北始右鏇為相剋關係。洛書與河圖為用為體、變與常的關係。以天地數、河洛數解釋八卦之象的來源。蔡氏所定九宮圖(九數圖)為洛書,成為後世流行說法。

萬氏洛書

清萬年淳所定外圓內方洛書圖式。其《易拇》說:“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其外,一、三、七、九為一方。二、四、六、八為一方,仍然河圖之體,比又圓中藏方,洛書包裹河圖之象,而中五又方中有藏圓之妙”。

“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此圖對位相合皆為十,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總數四十,皆為陰數。而御之以中五,則縱橫上下交錯皆為十五,總數四十五,皆為陽數。表明陽生於陰、陰統於陽、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之理。近人杭辛齋認為萬氏河圖和洛書為體與用、先天與後天的關係。“河圖為體而體中有用,洛書為用而用中有體。此即萬氏圖中,分圓分方,方含圓,而圓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洛書文化

河洛文化是我國初民在於自然鬥爭中所探索、總結適用於日常生活、農業生產、天文、時令、醫學、占卜預測學的一種工具。
我國初民為適應於農業生產,將洛書分為九宮。太乙居中,一年運行八宮。八宮的名稱依春夏秋冬一年流轉的時序分別是:冬至、坎宮、葉蟄;立春、艮宮、天留;春分、震宮、倉門;立夏、巽宮、陰洛;夏至、離宮、上天;立秋、坤宮、玄委;秋分、兌宮、倉果;立冬、乾宮、新洛。如配以八卦方位則屬於文王后天八卦。

在我國古文化中無不打上洛書的印記,因為洛書是和諧、平衡的象徵。在我國現存的最早的天文歷算著作《周髀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洛書者,圓之象也”。洛書使用數字構造出的一個“圓之象”。宋人的解釋是:洛書橫、豎、斜的數之和都是十五,九個數的和是四十五,是十五的三倍,符合“圓者一圍三”。還有一個解釋是:洛書不管怎樣擺,不管從那個角度數,其直線上的和都是一個固定數,而這正是圓的直徑的特點。

在我國古代圓表示著包容,表明著和諧,同時表明在包容中和諧的圖形,是初民模擬一個最基本的平衡體系過程中的產物。圖中的九個數各不相同,但橫、豎、斜排列起來之和又是同得十五之數,也就是通過內部黑(陰)白(陽)的調節,使條條線線都能協調起來,達到一種穩定狀態。

在大自然中,千姿百態的萬物,俱在陰陽對立統一作用下構成了一個平衡的整體。如果進一步來說,洛書本身是方形的,又是“圓之象”,正是《周髀算經》中所說的“天圓地方”概念的一個投影。整個人類世界包容在這“天圓地方”之中,而“天圓地方”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平衡體系,洛書是這個浩瀚無際的體系的一個最簡單也是最明確的縮影。

洛書說明,一切事物的運動轉化總是打破平衡又回歸平衡,平衡的同時又孕育著不平衡,局部不平衡而整體平衡,平衡的整體在一個更大的體系中又是個不平衡的局部,從而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

古人由河圖洛書又推衍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河圖推演出先天八卦,洛書推演出後天八卦。同時,河洛二圖一鏇轉起來,就又產生了太極圖。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洛書與天文學相結合就能推算出時令,服務於農業生產。河圖、洛書與地理學相結合,就產生了風水學,服務於建築業。河圖、洛書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結合,就產生了中醫學,服務於人類的健康。河圖、洛書與武術相結合,就產生了太極拳,她既能健身,又能防身;既有健美效果,又能陶冶情操。

洛書文化在太極拳中的套用

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就是建立在洛書的哲理之上。用洛書的哲理指導者太極拳的實踐,用實踐完善著太極拳的理論體系,使太極拳文化成為集“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八卦學說”、“河洛文化”、“中醫、中藥學”、“氣功導引術”和“武術文化”之大成的一門獨立的社會學科。

洛書是由二十個黑圓圈和二十五個白圓圈組成,共四十五個圓圈,其中黑者為陰,白者為陽。《陳氏太極圖說》曰:“洛書四十五數,一三七九奇數居四正,天地水火也。二四六八偶數居四隅,雷風山澤也。五居中,為黃極,太極也。繼橫斜正數之皆得十五,以符八節,內含勾三股四弦五者,八隱寓矩方合成河圖規圓,凡太極拳之周鏇曲折,皆依為法而莫能外”。朱熹在《周易本義•圖說》中,總結該圖的特點為:“洛書蓋起龜象,故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的《洛書太極說》中記述:“上右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挨次連三方者,天地體數順行也。上左圖(圖7—8)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隔次連三角者,甲子用數逆行也。拳家纏絲精法所走之路適於相仿。右仰手與左俯手相向,若抱右手在下,從一向二向三向六行;頭領兩足,從九向八向七向四行,四六同向五扭縹猛力一抖,氣結中宮。左仰手在下,從一向四向七向八行;頭領兩足,從九向六向三向二行,二八同向五扭縹猛力一抖,氣結中宮。左右扭縹落點時,頭手足皆成一二三,或一四七矩折三角形,若兼帶仰俯伸縮法規據,方為完全合一。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鏇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乃識太極確有真相,非徒托諸空言矣”。

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的《太極拳外形正圖》中記述:“太極拳仿洛書作行體方正圖。洛書實為方形之祖,猶是智欲圓而行欲方之意,且太極拳實系外方而內圓,上圓而下方,方者其形,圓者其神也。耍拳者不可不知。

打拳雖有時倚斜,然斜之中自寓有方正之意。

此八角方形也,一摸其棱即成太極圓圖矣。方有圓生,圓因方成,此方圓相同之理,要皆本一字所生”。

《楊祿禪太極拳譜》中對洛書的記述:“河圖形圓數偶,洛書形方數奇。太極仿河圖之圓纏洛書之方,為陰付陽。其纏法從指頭纏起,數一至腕,數二至肘,數三至膀,數四過百會收于丹田,數五由丹田發出過百會至膀,數六至肘,數七至腕,數八至指根,數九至指端,數十以十纏九必至其端,而十方有歸宿。足與手同,其所異者只是足過會陰和手之過百會,是河圖之數於十,所以纏之至十而盡,復返於一。仿洛書之節九,被河圖之圓有十所纏為陽納陰。其纏法是指根為一節,至腕為二節,至肘為三節,至膀為四節,過百會為五節,由丹田發出過百會至膀為六節,至肘為七節,至腕為八節,至指為九節。洛書節九不夠河圖十所纏,所以數至於指端而勁仍至梢。足與手同,其所異者只是足過會陰和手之過百會,是洛書之數極於九,所以被纏者其數隻九,亦是周而復始。其中收于丹田為陰,發於手指端為陽,總之,所收所發一切皆以丹田為本。

呼氣為陽,為合,是為內外合,四肢合,發人也,為順,為靜。
呼氣為陰,為開,是為升襠,升胯,心腎開,為逆,為動”。

綜上所述,太極拳是由河洛文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八卦學說與武術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太極拳愛好者要想學習太極拳,研究太極拳,必須首先先掌握一些河洛文化的基礎知識。用陳鑫先生的話來總結就是對河圖、洛書知識“耍拳者不可不知”。

洛書 與大禹治水

關於《洛書》的圖案,傳說是有一個烏龜從洛水裡浮出來,背上有這個圖案,我們的老祖宗大禹有了《河圖》、《洛書》以後,啟示了他的靈感,所以把中國的水患平定下來了。在我們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大禹的功勞最大,因他治水以後,中國九州才開始可以農業立國,一直傳下來幾千年,治水可以說是大禹一件劃時代的工作。而他做這件工作的智慧,是由《河圖》、《洛書》的啟示而來的。這個《洛書》的圖案,正好是一個烏龜殼的形狀,圖中的點點,古代有一首歌來敘述它說:“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頭上是九,下面是一,左邊是三,右邊是七,這些都是陽數,白點子,占了四方。另外四個角,上面右角是兩點左角是四點,如同在肩膀上,下面右角是六點,左角是八點,像兩隻足,為陰數,是黑點,五則居中,這是《洛書》的數字,《洛書》的數字擺法,是後天的用,《河圖》的數理則是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