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曲》

《沉思曲》

《沉思曲》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宗教的故事,由同名歌劇《泰伊思》創作而來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

《沉思曲》沉思曲
小提琴曲獨奏曲《沉思曲》是根據同名歌劇《泰伊思》所作於1894年,劇情為一個宗教故事,發生在公元四世紀的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於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終於擺脫了花天酒地、縱情享樂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裡獲得了寧靜,同時也徹底失去了人間的歡樂,最終她帶著一種複雜的心情離開了人世。這段間奏曲表現了泰伊思厭倦世俗,而產生通過信仰宗教來求得解脫時的心態。這一優美的旋律,除用做間奏外,在劇中也經常出現,以提高劇中氣氛,全曲始終流露著一種虔誠的宗教色彩。

樂曲介紹

馬斯奈《沉思曲》,原曲為馬斯奈的歌劇《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這首曲子的主人公們的愛情所感動.故事因載伊斯的美麗和神父之間人性與宗教間的相互糾葛向人們展示了愛情的美好。

此曲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小提琴獨奏曲中經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馬斯奈的代表作品。

樂曲《沉思》結構簡單,乘著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題,這一主題在原歌劇中出現多次;在中間部,旋律的展開與變型極富有熱情,經過更快而激動的變化之後,再度出現最初的旋律。結尾是以G弦逐漸減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響慢慢消失而結束。

創作背景

《沉思曲》或許是一首很多人都聽過的世界名曲,為法國作曲家馬斯內創作於1894年的歌劇《苔依絲》中的間奏曲,後被稱為《冥想曲》或《沉思曲》,極受人們喜愛。劇情為一個宗教故事,發生在公元4世紀的埃及。

朱爾•埃米爾•弗蘭德里克•馬斯內(1842年-1912年),自幼跟從母親學習鋼琴,11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多次獲得學科獎。1863年畢業時,憑藉一首大合唱獲得羅馬大獎,從而得以到義大利進修三年。這時他已在歌劇院樂隊中擔任打擊樂的演奏員,並在咖啡館裡演奏和教課來維持生活。在羅馬留學期間,他創作了《音樂會序曲》、《追思曲》等。1867年,他的《第一管弦樂組曲》在巴黎演出,同年,巴黎喜歌劇院上演了他的第一部歌劇《姑婆》。在此期間他還作有歌曲套曲《四月詩篇》和《紀念詩篇》。普法戰爭時馬斯內服兵役,戰後帕德盧管弦樂團演奏了他的第二組曲《匈牙利情景》。1872年,當巴黎喜歌劇院演出了他的第二部歌劇《巴贊的唐塞扎爾》時,他獲得了成功。從1873年起,馬斯內的戲劇音樂作品,如《艾林尼》、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夏娃》等,贏得了公眾的喜愛,而《苔依絲》達到了他歌劇創作的高峰。

馬斯內一生跨越兩個世紀,但他對法國音樂的影響幾乎沒有延及20世紀,人們總是尊他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音樂藝術天才的代表者。

《苔依絲》腳本根據法國作家法朗士的同名小說改編,歌劇腳本由賈萊撰寫,講述一個發生在古代埃及的故事。

美貌的苔依絲整天生活在瘋狂的享樂生活中,她的致命魅力甚至使整座城市都陷入迷亂之中。修道士阿塔納耶爾為此事感到痛心,他把勸導苔依絲皈依基督教當作自己神聖的職責。

起初,苔依絲對他的說教毫無興趣,一心想過快樂無拘無束的生活,但在阿塔納耶爾堅定而耐心的勸導下,她漸漸有所觸動。

終於苔依絲走出了原來的生活圈子,跟隨阿塔納耶爾踏上了新的道路。經過在沙漠裡的艱苦跋涉,他們來到了修道院,修女們熱忱地迎接筋疲力盡的皈依者。苔依絲把自己的心徹底地交給了上帝,在修道院裡獲得了寧靜,同時也徹底失去了人間的歡樂。

就在這時,阿塔納耶爾發現自己已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女人,無論他怎樣苦修都難以忘懷苔依絲的倩影,這種世俗的情感將他折磨得痛不欲生。

在情感的驅使下,他再次來到修道院,見到的卻是已病入膏肓的苔依絲,阿塔納耶爾向她傾訴自己的感情,回憶他們在沙漠中並肩前行的情景。苔依絲快死的時候,阿塔納耶爾跪在她的身旁,呼喚著她的名字,跟她說,“親愛的,你聽我說,其實沒什麼天國,人世間的愛才是最真實的,我在愛著你。”但苔依絲一心嚮往著天堂的安寧,她唱著《天國的門開了》,在安詳的歌聲和修女們的祈禱聲中,她的靈魂遠去了,阿塔納耶爾絕望地倒在了地上。

《沉思曲》是第二幕第一場結束時的一段小提琴獨奏,場景是這樣的:阿塔納耶爾見自己的勸告沒有起作用,並不灰心,深夜裡他靜靜地佇立在苔依絲家門外,等待她回心轉意。《沉思曲》表現的就是這個時間苔依絲內心的轉變。

這段間奏曲表現了苔依絲厭倦世俗,而產生通過信仰宗教求得解脫時的心態。樂曲非常優美,它的寧靜和諧與苔依絲周圍嘈雜浮華的生活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又有著強烈的情感,仿若阿塔納耶爾的虔誠信仰和堅定意志的寫照,或是作曲家在預示苔依絲靈魂的得救。

這一優美的旋律,除用做間奏外,在劇中也經常出現,以提高劇中氣氛。樂曲結構簡單,為虔誠的行板,D大調,4/4拍子。乘著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題,這一主題在原歌劇中出現多次;在中間部,旋律的展開與變型極富有熱情,經過更快而激動的變化之後,再度出現最初的旋律。結尾是以G弦逐漸減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響慢慢地消失而結束。全曲始終流露著一種虔誠的宗教色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