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何以至此——從小事件看清末以來的大變局》

《歷史:何以至此——從小事件看清末以來的大變局》

《歷史:何以至此——從小事件看清末以來的大變局是一本隨筆集,它探討了這樣一個主題:是什麼樣的力量使政府改革的努力與期望落空?又是什麼樣的力量使激進革命像輪迴一般在中國歷史上反覆演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歷史:何以至此——從小事件看清末以來的大變局《歷史:何以至此——從小事件看清末以來的大變局》

作者:雷頤 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出版時間:2010-8-1
版次:1
頁數:257
字數:250000
印刷時間:2010-8-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203068808
包裝:平裝

編輯推薦

雖然是一本隨筆集,但綜觀全書,我們完全可以說,作者實際探討的是同一個主題:是什麼樣的力量使政府改革的努力與期望落空?又是什麼樣的力量使激進革命像輪迴一般在中國歷史上反覆演出?
雷頤的隨筆很通俗,但他的通俗不是講故事,而是把問題講明白,講到點子上,這很難得。

作者簡介

雷頤,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先後當過知青,軍人、工人,然後考上大學,再讀研究生。這種經歷,使他成為“把歷史作為現實參考的著名學者”。
主要作品推薦:《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榮獲二〇〇八年度十大好書獎

媒體評論

在“國有”與“民營”的鬥爭中,國家、政府的力量強如壓卵之石,商民只能設法謀官才能維持自己的權利。而商一旦成了官,往往會如盛宣懷那樣,反過來又以政府的力量為自己謀利。這樣,官、商的界限便永難劃清,腐敗也將日甚一日。
——清末“國有”與“民營”的激鬥
列寧被譽為“偉大的革命導師”,然而,他在瑞士幾經努力,卻無法使一個小小的工人組織“革命化”,甚至“一對一”地做工作都未能提高一個青年的“政治覺悟”,更不必說讓其走向革命。一個窮人生病都能住進療養院的社會,的確很難發生革命,產生大動盪,即便最偉大的革命者、最激進的造反者,也將一籌莫展。
——列寧為何討厭瑞士

讀者評論

在當下的知識分子中,雷頤無疑是屬於那種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在現實關懷上又抱有濃厚熱情的學者。寫論文,譯介海外學術專著,寫報紙專欄,近年來他又直接走出書齋,去各地給大學生作演講,上電視台給觀眾講座清王朝崩潰的原因。勤於閱讀和寫作,加上對現實關懷的熱情,使雷頤幾年來基本上都能保持每年推出一部質量上乘的隨筆集子,並且都頗獲好評,2008年推出的《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一書,還被評為當年的年度好書。
這次雷頤新推出的隨筆集,基本上收錄了作者2009年以來的主要文章,其中不少文章曾被到處轉載、影響很大。這本新隨筆集取名《歷史:何以至此》,書名很好地傳達了作者一如既往的關注現實、有所為而發的特點,正如有人評論的,雷頤是一位“將歷史作為現實參考的著名學者”。將歷史作為現實的參考,但不是簡單化的影射,在這一點上,雷頤無疑是有相當自覺,也做得相當好的。這本隨筆集內容上以作者擅長的晚清史、現當代史為主,分為四輯,但綜觀全書,我們完全可以說,作者實際探討的是同一個主題:是什麼樣的力量使政府改革的努力與期望落空?又是什麼樣的力量使激進革命像輪迴一般在中國歷史上反覆演出?
第一輯“末路的罪與罰”,主題是晚清,既有鴉片戰爭中大清官員以糞桶、女性經期用品等來應付洋人大炮這種故事,也有太平天國嘗試建立人間烏托邦的命運悲劇與鬧劇,當然最有看點的是反思晚清經濟改革的幾篇文章,以國營擠壓民營,乃至強制接收民營,這到底是從大局出發,還是為小利益集團著想?而像盛宣懷、袁世凱、劉銘傳這些個人,隨著身份的轉換,出於私自的利益考慮,對待同一事情採取的“屁股決定腦袋”的不同立場,則讓歷史顯得更加複雜、莫測,讓人深嘆“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這一論斷。作者並以張之洞、容閎兩個個案為例,解剖了分別作為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的兩人在國家危機中的不同心理、價值取捨和人生經歷。在雷頤的筆下,歷史頓時深邃起來,雖然沒有人可以對過去的歷史作出罪與罰的審判,但歷史本身卻會對所有這一切作出明確的回答。
第二輯“民國的新意義”,對民國初建後的典型新事物作了探討,這一點和第三輯“新鮮的記憶”似乎隱隱間存在著某種對應。“新鮮的記憶”講了不少1949年後文藝界的新事物:西方古典音樂被全面消音,奉命創作《跟著共產黨走》的詞曲作者被下放,唱歌只能唱紅色的歌、甚至唱紅色的歌也不保險了,《告訴我,來自祖國的風》《十送紅軍》等革命抒情歌曲都成了毒草,即使到了80年代初,唱《請到天涯海角來》《軍港之夜》《妹妹找哥淚花流》一類的歌,對歌手來說仍是危機潛伏。
第四輯收錄了作者幾篇講國外事件的文章,讀來別有趣味。列寧為什麼不喜歡瑞士呢?因為在窮人生病了都可以住進療養院的瑞士,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也無用武之地。路易十六為什麼被送上了斷頭台?作者對這些問題的解讀都很有啟發性。
在很多場合,當別人介紹到他時,雷頤都會很在意地補充上自己做過軍人、知青和工人的經歷。曾經的這些經歷,讓雷頤身上保留有一股不同於“知識精英”的“平民”氣,因而他很容易與年輕的上班族、學生、“普羅大眾”打成一片,也因而令他的文章都比較通俗,可讀性很強。當然,雷頤的通俗不是講故事,而是把問題講明白,講到點子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