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是一枝花》

《此刻是一枝花》

《此刻是一枝花》是美國麻薩諸塞大學教授喬恩·卡巴金創作的,潤秋翻譯的心理學圖書,由文匯出版社於2008年10月1日出版。本書描繪了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正念的簡單途徑,介紹了正念被認為是佛教禪修的核心。

基本信息

簡介

喬恩·卡巴金(作者),潤秋(譯者)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第1版(2008年10月1日)
平裝:220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807413806

推薦

禪修是專注的藝術,是傾聽心靈的藝術。禪修不是逃避現實世界。而是幫助你更充分、更有效、更寧靜地享受現實世界。在《此刻是一枝花》里。作者提供了通向禪修本質的路徑,為入門者和那些希望自己的練習得到深化和擴展的人們提供了實踐模本。
——醫學博士迪安·奧尼什,《吃得越多,體重越輕》和《抵制心臟病》的作者

理想的禪修不是做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此刻是一枝花》以清明、自然、詩意的方式為通向這種鮮活的精神指明了一條路。
——禪修學會創建人莎倫·薩爾堡

一本為那些從未想過怎么去填補心和靈之間的鴻溝的人而寫的書。一份送給我們所有人的禮物。
——醫學博士雷切爾·內奧米·雷門,《公共福利》的作者

未來的歷史學家也許會蓋棺定論,禪修之引進西方世界是20世紀重大事件之一,卡巴金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倡導者。
——羅傑·沃爾什,《薩滿教之精神》的作者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喬恩·卡巴金譯者:潤秋
喬恩·卡巴金博士是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療中心減壓診所的創建人和所長。他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身心互動治療、正念禪修對慢性疼痛患者和壓力性精神錯亂病人的臨床治療、正念的社會化運用。
他曾經訓練過一些團體,比如法官、天主教神職人員、奧林匹克運動員。除本書外,他的其他著作有《生存大突變:用身心的智慧去面對壓力、痛苦和疾病》等。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此刻,繁花盛開
何為正念?
簡單但不容易
停一停
此刻即是
掌握剎那
記住呼吸
練習,練習,還是練習
練習不是彩排
你不必特意去練習
清醒
使之簡單
你不能遏止波濤,但你可以學會衝浪
誰都能禪修嗎?
無為之譽
無為之悖論
行動中的無為
無為之為
耐心
順其自然
不作判斷
信任
慷慨大方
至強則弱
自願簡單
定力
觀照
禪修培養完人
修習即道
禪修:多思則惘
到內心去
第二部分修習的核心
坐禪
就座
尊嚴
坐姿
手印
結束禪修
練習多久?
不存在正確之道
何為吾道?
山之禪
湖之禪
行禪
立禪
臥禪
每天至少一次讓你的身體靜躺在地上
不練習就是練習
愛心之禪
第三部分沐著正念之光
火邊靜坐
和諧之美
黎明即醒
直接接觸
你還有什麼要告訴我的嗎?
做自己的主人
身在心在
上樓
聽著博比·麥克菲林的歌聲清洗爐灶
我在地球上的真正使命是什麼?
安拉羅格山
彼此相連
不傷害
命運
整體性和個別性
每一個和這一個
這是什麼?
自我化
生氣
貓食的教訓
做父母也是一種修習
再談做父母
禪修中易犯的錯誤
正念是精神性的嗎?

序言

你能想到這一點嗎?歸根結底,無論你身在何處,這就是你的所在。無論你的狀態如何,這就是你的狀態。無論你此時在思考什麼,這就是你的思考。無論什麼發生在你身上,它都已經發生。重要的是,你準備怎樣應對?換句話說,“現在該怎么辦?”
無論你我是否喜歡,只有當下這一刻才是我們真正需要認真對待的。然而我們的日子都過得太懶散,好像一時忘了我們在此地——我們的所在;忘了我們置身於其中的現狀。雖然每一刻,我們都發現自己站在此時和此地的交匯點,但是,當遺忘的陰雲飄至頭頂時,就在那一刻,我們感到了迷惘。“現在該怎么辦?”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
我說迷惘,意思是我們暫時不能把握自己,不能把握生命所有的可能。實際上,我們只是機械地看,機械地想,機械地做。在那些迷惘的時候,我們不能接觸到內心深處本可以賦予我們最好機會去創造、學習和成長的那些東西。一不小心,那些陰霾的時刻就會不斷延伸擴展,直至占據我們的大部分人生。
要想真實感受到我們的所在,不管是在哪裡,我們都應該暫時停下腳步,停留足夠的時間讓此刻得以駐留,停留足夠的時間去實實在在感悟當下這一刻,充分地觀察它,有意識地去擁抱它,從而更好地理解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接受生活中當下這一刻的真相,從中獲益,然後繼續前進。事實上,我們似乎總是苦苦糾纏於已經發生的過去,或者一味沉湎於還未發生的將來。我們總是在尋找另一個棲身之地,希望那裡的一切如同我們希望的那樣,或者和過去一樣比現在更加美好、更加豐盈。很多時候,即使我們能夠意識到內心的這種緊張狀態,也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就連我們究竟在做什麼,怎樣應對人生,我們充其量也只是一知半解;對於我們的行為——說得更玄一點——我們的思想怎樣影響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的認識更是只鱗片爪。
比如,我們總是不加思索地認為我們所思考的——任何特定時間裡的觀點和想法——真實地反映了“彼處”的外在世界和“此地”的內心世界,其實,大多數時候,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這種錯誤的、未經驗證的臆斷,以及我們近乎有意地無視當下此刻的豐富內涵,我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它們所帶來的後果在默然中日積月累,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卻束手無策。我們可能從未真正地理解我們的現狀,從未清楚地意識到我們的發展潛力究竟有多大。我們只是把自己編織進一部個人小說中,在裡面,我們已經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在哪裡,要到哪裡去,知道正在發生著什麼——這部小說自始至終充斥著那些關於過去和未來、關於我們的渴望和喜好、關於我們的恐懼和厭惡的思考、夢幻和衝動,這些東西不斷延伸,遮蔽了我們前進的方向和此刻腳下的這塊土地。
你手中的這本書講的是怎么從這些夢想以及由此演變成的噩夢中醒悟過來。不知自己身陷這樣的夢境,佛家稱其為“無明”。知道自己的這種無知,叫做“開悟”。從這些夢境中覺醒的工作是禪修的工作,是有條不紊地培養清明心境和當下意識。有了這種清明心境,就能擁有智慧,從而能夠更深刻地洞察萬物的因果緣起、相互關聯,也就不會再被自己臆造的由妄想支配的現實所俘虜。為了找到前進之路,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當下這一刻,因為我們只能在此刻生活、成長、感覺和變化。我們需要更加清醒地認識並自覺地抗拒來自過去和未來之神的那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拉力,以免陷入它們在我們生活中所編織的幻境裡。
談到禪修,很重要的一點,你應該知道它不是大眾文化所想像的那般怪誕而又神秘。禪修不是要成為生性怪癖、生活懶散的人或者自戀狂,也不是要成為肚臍的凝視者、太空太空人、或者宗教狂熱分子、神秘主義者、東方哲人。禪修只需做好你自己,知道你是誰,意識到你在路上,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你走在生命的路上。禪修可以幫助我們看清生命之路的方向,明白這條路在一刻一刻地向前延伸,知道這一刻發生的事情會影響到下一刻。
假如此刻發生的一切確實影響到下一刻,那么,時常環顧四周不是很有意義嗎?這樣,你可以更深刻地感受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能夠測定你內心的方位和外界的方位,從而清晰明了地分辨出你正走著的路以及前進的方向。如果你這樣做了,也許你就處於一個有利位置,為自己的人生規劃出一條更加真實地反映內心世界的路——一條靈魂之路、心靈之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路。否則,這個時刻的愚妄就會勢如破竹繼續影響下一個時刻。就這樣,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不知不覺,日子如白駒過隙,虛擲了光陰,荒蕪了生命。
我們可以輕鬆地保持這種雲遮霧罩愚妄混沌的狀態直至進入墳墓,也可以在臨死前的那一刻覺醒過來,撥雲見日、驅霧散靄,意識到人生這么多年來,我們對於生命應該怎樣度過、生命中什麼才是重要的等等這些問題的思考,充其量只是建立在恐懼和無知基礎上的未經檢驗的一知半解,而且,還只是我們有生之年的想法而已。我們並不知道生命的真相和生命應有的樣子。
別人不可能代替我們來喚醒自己的心靈,儘管有時候家人和朋友確實千方百計幫助我們逃離盲目和無知。但是,最終只能靠我們自己醒悟過來。歸根結底,無論你身在何處,這就是你的所在。你呈現的是你的而非他人的生命。
釋迦牟尼終生致力於傳授正念,教人覺悟,他的追隨者希望他能夠為他們的追求之路指明一條捷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釋迦牟尼這樣點撥他的弟子:“自光明。”
在我的上本書《生存大突變》里,我儘量使正念之路更容易被主流美國人接受,讓他們不覺得這是佛教行為或神秘主義。正念首先關注的是專注力和意識,這是人類共通的東西。然而,在現代社會裡,我們總是認為這些能力與生俱來、理所當然,因此從未想過有系統地培養它們以便讓我們變得更加睿智、更深刻地了解自我。通過禪修,我們可以提高專注力,強化意識,讓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更大的現實作用。
《生存大突變》可以看作是為那些身心受創、不堪重負的人製作的一張心靈的航海圖。其目的是讓讀者自身通過關注那些經常被我們忽略的事情,意識到把正念融入我們的生活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
我不是暗示正念就是什麼解決生命困惑的萬靈藥。絕對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秘訣,我不知道有什麼神奇藥方,坦白地說,我也不打算去尋找。條條道路通羅馬。通向理解和智慧的道路千條萬條,我們每個人的需要個個不同,值得一生追求的東西千變萬化。我們每個人應該量體裁衣,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
當然,你得為禪修做好準備。在生活中的恰當時機,當你願意仔細傾聽你的聲音、你的心靈、你的呼吸的時候,請禪修吧——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無需達到某種境界,用不著改善或改變什麼。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我寫《生存大突變》的時候,想起我們在麻薩諸塞大學醫療中心減壓診所的病人。他們初到診所時,試圖解決自己心裡的那些嚴重問題,當他們把這種欲望擱置一邊,全身心投入到長達八周的正念強化訓練中,敞開心胸仔細傾聽時,他們的身心發生了巨大變化。有感於這種脫胎換骨的轉變,我寫了《生存大突變》一書。
作為一張心靈的航海圖,《生存大突變》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細節,讓那些有需要的人能夠認真設定自己的修習課程。該書既是面向遭受各種壓力之苦的人群,也要滿足慢性疼痛患者的迫切需要。為此,該書不但廣泛地介紹了怎樣禪修,而且包括大量有關壓力和疾病、健康和治療的信息。
這本書與之不同。它既為那些壓力重重、痛苦不堪、疾病纏身的人,也為眾多平常之人提供簡單易行的途徑去把握正念禪修的精髓,並運用於實踐中。尤其對於那些不願參加結構性課程的人和那些不喜歡乖乖受教但對正念及其實用價值充滿好奇因而四處收集小道訊息的人來說,這本書更是為他們而寫。
同時,這本書也是寫給那些正在練習禪修並希望進一步發展、加深、強化他們的意念和悟性的人。本書所有文章的核心內容是正念之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兩個方面:認真進行正規的正念修習和努力把正念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正念就如一塊多面體的寶石,書中的每篇文章只是對其中一面的簡單勾勒,寶石微微一旋轉,各面便相通相連,渾然一體。有些文章看起來似乎相似,其實每個琢面都是獨一無二的。
對正念這塊寶石的研究成果是專門提供給那些在生活中追求大澄明和大智慧的人士。他們願意深刻地審視當下,不管當下是什麼,他們樂善好施,善待自己,敞開心胸面對一切可能。
本書第一章探討的是個人練習正念的理由和背景。它鼓勵讀者試著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把正念引入自己的生活。第二章講解正規禪修的一些基本知識。正規練習指的是在特定的時間段內,有意識地停下其他活動,採用某些特定的方法培養專注力,培育正念。第三章闡述正念的實際運用和前景。這三章中,某些文章的結尾處提供了一些有關生活中正規和非正規正念修習的具體建議,標以“試一試”。

文摘

第一部分此刻,繁花盛開
何為正念?
正念是佛教古老的-種修行方式,它對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封面封面

這種意義與佛教本身無關,和是否成為佛教徒也無關,但是對於擁有清明的心境、生活在與自我和世界的和諧巾卻至關重要。這種意義關係到對“我們是誰”的審視,對我們的世界觀和我們在世界中所處的地位的質疑,以及培養我們對生命中每個時刻的珍視。最重要的是,它關係到我們是否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佛教認為,通常情況下,我們意識的清醒狀態是極其有限並且限制著我們,從很多方面看,與其說是清醒,不如說是夢境的延伸。禪修把我們從這種習慣性的無意識睡眠狀態中喚醒,讓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能夠抵達意識和無意識的所有可能。聖人、禪師和瑜伽修行者已經在這個領域有系統地探索了千年,他們從中獲得的真知也許可以彌補今天西方文化的缺陷。我們的文化傾向於控制和征服自然,而不是以我們是自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榮。這些智者的共同經驗向我們昭示,如果內省我們作為人的本性,尤其是通過系統的自我觀察,仔細地審視我們的精神實質,我們將擁有一個更加滿意、和諧和睿智的人生。他們的共同經驗提供了與當前主宰西方思想的唯物主義互為補充的世界觀,然而這種世界觀既非東方主義亦非神秘主義。梭羅早在1846年就洞悉到了我們所面臨的精神困境,並且用他那飽含熱情的筆觸描述了這種困境所帶來的不幸之果。
正念被稱作佛教禪修的核心。從根本上說,正念是一個極其簡單的概念。它的力量存在於修習和運用中。正念是以一種用心的、專注於此刻、不加任何判斷的特殊方式集中注意力。這種專注力讓我們清楚地感受到眼前的現實,並接受它,讓我們清楚地知道生命的畫卷是一刻一刻地打開的。假如我們未曾全身心地沉浸於這些時刻,我們不僅會錯過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而且不會意識到心靈的嬗變和生命的成長本該是多么的豐富和深邃。
若忽視當下,隱藏於內心深處的恐懼和不安就會驅使我們作出各種無意識的慣性行為,由此各種問題會隨之而來。這些問題日積月累,如果我們對其置若罔聞,最終我們就會陷入困境,碌碌無為。天長日久,我們可能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不知如何才能獲得更大的滿足、幸福和健康。
正念提供了一個簡單有效的途徑,讓我們脫離這種困境,回到我們應有的蓬勃生機和熠熠智慧中。它指引著我們人生的方向,賦予我們生命的質量,決定我們與家人和同事的關係、與世界和宇宙的關係,最根本上,它決定我們作為人和自我的關係。
打開這條路徑的秘訣同樣奠定了佛教、道教和瑜伽的基石,也散見於愛默生、梭羅和惠特曼的著作中,閃現在印第安人的智慧里。那就是:珍視現在,感悟此刻,用關愛和敏銳的心靈去呵護眼前的一切,與之建立和諧親密的關係。斷不能把生命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
忽略現在,卻沉湎於過去和未來,這種痼習直接導致對我們置身其中錯綜複雜的人生的無知。我們不能感知和理解自己的心,不知道心是怎樣影響我們的觀念和行為。這種無知限制我們去正確理解做人的意義、我們彼此怎么相連、我們和周圍的世界怎么相通。這些人類的本質性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宗教探討的領域。但是正念和宗教沒什麼關係,只是包含了“宗教”這個詞的最本質意義,它試圖讓我們去欣賞生命深層的奧秘,認識萬物息息相通的本質。
當我們一心一意地將注意力集中,不為我們的好惡愛憎所困擾,不為我們的常識偏見所迷惑,不為我們的雄心壯志所蒙蔽的時候,新的希望之門洞開,機會降臨,我們把自己的心靈從愚妄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我更願意把正念僅僅看作是明智生活的一種藝術。你不必成為佛教徒或瑜伽修行者就可以修習。事實上,如果你懂一點佛教,就會知道最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不要殫精竭慮去成為你已經不是的那個樣子。佛教的本質是發揮你自己最真實最深刻的本性,並讓它毫無隱藏地流露出來。佛教是要喚醒你讓你看到事物的本質。實際上,“佛”的意思就是意識到自己真實本性的人。
因此,正念不會和任何信仰或傳統——宗教的或科學的——發生衝突,也不會把任何東西強加給你,更不是一個新的信仰或意識形態。它僅僅是一種修習方法,通過自察、自問和充滿悟性的行動等系統過程,讓你充分感受生命。正念不是冷漠的、分析性的、麻木的。修持正念要領是:溫柔、感謝和滋養。正念也可以看作是“心念”。
簡單但不容易
練習正念也許很簡單,但並不一定容易。正念需要刻苦訓練,原因很簡單:阻止我們開悟的習慣性愚妄根深蒂固,這種不受意識所控制的力量如此強大,我們必須擁有堅定的信念,好好下工夫,才能清醒地捕捉住生命的每一刻,保持清明的心境。這種修習雖然不容易,但是從根本上令人滿意,因為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中很多被習慣性遺忘和丟失的東西。
這也是啟蒙思想、解放心靈的修煉。正念,像一束光照亮我們混沌的頭腦,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見並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中很多我們無法感受或不願意正視的事情,比如痛苦、悲傷、憤怒、恐懼,我們總是對其避而遠之,把這些感受深埋心底,不敢說出口。正念不僅幫助我們直面內心深處的這些情愫,也幫助我們去品味那些一閃而過轉瞬即逝的美妙感覺,像快樂、幸福、平和。正念,可以解放我們的心靈,它把我們從那些經常陷入的窠臼中解放出來,指引我們以嶄新的方式在內心生活,在世界上生存。正念也賜予我們力量,因為這種專注力為我們開闢了通向蘊藏著創造、才智、想像、澄明、果斷、智慧的心靈寶庫的路徑。
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我們的思想就像洶湧的洪流,源源不斷地流過我們的頭腦,不給我們一絲空隙去體會內心的平靜。而我們也沒給自己留下絲毫的空間,哪怕僅僅為了體會一下活著的感覺;相反,整天忙忙碌碌、疲於奔命。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是自覺清醒地做事情,而總是被那些從我們頭腦中奔流而過的平庸思想無聊衝動所驅使。我們深陷於這湍急的洪流中,生活被淹沒了。我們被帶到了一個我們可能並不想去的地方,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去向何方。
禪修意味著學會怎么從這思想的急流中脫身,坐在岸邊,傾聽它的聲音,向它學習,用它的活力指引我們而不是被它奴役。這種過程不會神奇地自發產生,它需要能量。我們把努力培養“在此刻”的能力叫做“修習”或“禪修”。
停一停
人們認為禪修是一種特殊行為,但是這並不完全準確;禪修本身很簡單,我們有時開玩笑說:“什麼也別乾,就坐在那兒。”但是禪修也不只是坐那么簡單,而是要停下來,感受此刻,那才是禪修的全部。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東奔西跑,忙忙碌碌。你能在生命的旅途中,駐足停留,哪怕片刻嗎?這一刻能成為“此”刻嗎?假如你真的這么做了,一切又會怎樣?
想停下手中所做的一切,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暫時轉入“現在進行時”。想像你自己是個永恆的旁觀者,注視著此刻,不要一心想著要改變它什麼。那么,發生了什麼?你感覺到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
在這裡,很有意思的是你一停下來,你就存在於此地。事情變得更簡單了。從某些方面來說,猶如你死了,世界仍在繼續。如果你確實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你所有的責任和義務都將迅速蒸發,剩餘殘渣也會因為你的不存在而消失殆盡。你那獨一無二的工作無人能夠接替,它們也會死去或者跟隨著你從這個世界上一點點消逝。每個曾經死去的人都是這樣,因此你根本不必擔心。
倘若這是真的,也許你就無須催促自己立刻再撥一個電話,再讀一點東西,再辦一件事。在你仍然活著的時候,在匆匆流逝的時光中,抽出一些時間“故意死亡”,那么你就會還自己一份自由,擁有時間去感悟此時此刻的生命。在此刻,你雖然“死了”,但實際上你的生命散發出更多的活力。這就是停頓給我們帶來的一切,沒有任何消極的東西。而當你決心前進的時候,這種前進已今非昔比,因為你已經停歇過了。這種停歇使你的前進變得更加生氣勃勃、豐富多彩、清晰明了,幫助你坦然面對你所擔憂和欠缺的一切。停頓引導著我們前進。
此刻即是
美國《紐約客》雜誌上曾刊登這樣一幅漫畫:兩個剃度後的僧人身披袈裟,一老一少,肩並肩盤腿坐在地上。少僧臉上帶著幾絲疑惑看著老僧,老僧正轉身對著少僧說道:“此刻即是。”
言之有理。我們做事情時,總希望行必有果,這很自然。我們期待結果,即使這結果僅僅是一種快樂的感覺。在我看來,只有禪修不是這樣。禪修是唯一有意識有系統的人類行為,其實質不是要提高自己,也不是要到達某種境界,而僅僅是意識到你目前的所在。準確來說,禪修的價值可能就在這裡。也許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在此生中純粹為做一件事而做一件事。
但是,把禪修看作一種“行為”不太準確。把它看作一種“存在”更恰當。當我們理解了“此刻即是”的含義,我們就能擯棄過去和將來,著眼現在,關心當下,品味現在。
然而,人們總是不能立刻明白這個道理。他們渴望禪修是為了放鬆心情、經歷一些特別的體驗、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減輕壓力痛苦、打破陳規陋習、變得自由睿智。所有這些禪修的理由都令人信服,但是如果僅僅因為你在禪修,就期待這些結果發生,那么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你渴望擁有一份特別的體驗,苦苦尋覓發展的跡象,並且終日沉湎其中。如果你不能很快感覺到一些特別的東西,就可能會開始懷疑你所選擇的路是否正確,所做的一切是否合適。
對於學習的很多領域來說,這是無可厚非的。你當然要看到取得的進步,才能持之以恆,繼續下去。但是禪修不是這樣。從禪修的角度來看,每一種情況都很特別,每時每刻都是特別的時刻。
當我們不再期望任何別的事情在此刻發生,我們就邁出了一大步,得以面對當下的一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假如我們希望取得進步,發展自我,那么我們就只能從目前所處的位置開始前進。如果我們沒有真正了解我們的所在——這種了解直接來源於正念的培養——我們也許只能在原地打轉,即使我們滿懷期待並且全力以赴。因此,在禪修中,前進的最好辦法就是放棄一切前進的欲望。
掌握剎那
掌握剎那的最好辦法是專注,這就是修持正念的要訣。正念意味著清醒,知道你在乾什麼。但是,當我們開始全神貫注於腦子裡所想的事情時,我們又很快陷入不由自主的“無明”狀態中,陷入自動性的無意識中。這些意識的喪失是因為我們對此刻的所見所感總是不滿,這種強烈的不滿激發出我們棄同求異改變現狀的欲望。
你可以輕而易舉地觀察到,我們的大腦已經習慣逃離此刻。只要專注於任何一個目標,哪怕很短的時間,你就會發現你必須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要清醒,才能培育正念。為此,我們不斷提醒自己去看、去感覺、去生活。這是如此簡單……跨越一片永恆的時光,保持清醒的意識,活在此時、活在此刻。
記住呼吸
記住呼吸呼吸能幫助你專注,像一根錨索,把你緊緊固定在此刻,當你思緒飄飛遊蕩的時候,給你指明回去的路。呼吸可以成為我們真正的夥伴,我們清晰地感覺到呼吸,由此知道此刻我們就在這裡,無論發生了什麼,我們都知曉明白。
呼吸能幫助我們掌握剎那。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很多人對此一無所知。畢竟,呼吸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就在我們的鼻子下。你只是偶然才想起我們可能在某一時刻不經意間體會到呼吸的作用。我們甚至有句話說“我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暗示我們時間和呼吸可能以一種有趣的方式連結在一起。
在你的呼吸中培養正念,全身心地融人你的呼吸中,感覺呼吸進入你的身體,然後離開你的身體。就這樣,只是感覺你的呼吸,呼吸著並且知道你在呼吸。你無須深呼吸或者強迫自己呼吸,無須去感覺一些特別的東西,無須懷疑自己是否做對了,也無須思考你的呼吸有何意義。你只需意識到氣息的吸人和呼出,僅此而已。
這種有意識的呼吸練習,每一次不需要很長時間。只要將注意力集中到當下,頃刻間,呼吸就會把我們帶回到此時此刻。如果你給自己一點時間,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呼吸,把意識到的每一個時刻連線起來,無限風光就會在前方等著你。
練習,練習,還是練習
不斷練習有助於堅持。當你開始朋友般親切地對待你的呼吸時,立刻就會發現“無明”無處不在。你的呼吸告訴你“無明”不僅攻城略地,它本身就是城池,它本身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它一次又一次地向你表明,要全身心地融入呼吸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即使你真的想這么做。世事紛擾,令我們心神迷亂,難以專注。我們看見自己的心隨著時光流逝凌亂不堪,就像一個陳年閣樓,塞滿了口袋子和歲月積累下來的各種無用之物。你只要知道這點就是向正確方向前進了一大步。
練習不是彩排
我們用“練習”這個詞來描述對正念的培養,但它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彩排”,彩排是為了表演或比賽成功而反覆進行、精益求精的排練。
修持正念是說在每個時刻使自己充分處於“現在”的狀態,沒有表演,只有當下。我們不是為了完善自己,也不是為了達到某種境界,甚至不是為了追逐奇思妙想。我們不是強迫自己變得客觀、平靜、放鬆,當然也不是為了發展自我意識,陷入對自我的迷戀中。我們僅僅是邀請自己全身心地與“此刻”相融合,竭盡全力,就在此時此地,展示平靜鎮定、聚精會神、泰然自若的真正含義。
當然,隨著堅定不移的努力和持之以恆的練習,平靜、鎮定、正念都會自然而然地發展深化,你全身心地沉浸在一片寧靜中,無需判斷,無需反應,只需觀察。感知、悟性,對於平和與快樂的深刻體驗,一切都將隨之而至。但是如果說練習就是為了擁有這些體驗,或者說這體驗越多越好,那就錯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