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志一生》

《楊得志一生》

本書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我軍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楊得志一生》是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軍著名的高級將領楊得志同志誕辰100周年,緬懷他的光輝業績和崇高品質,表達我們對他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解海南主編的《楊得志一生》這本書忠實記錄了楊得志同志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奮鬥的崢嶸歲月,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我軍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相信這部書的出版,對於弘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後人,是大有裨益的。

內容簡介

楊得志一生楊得志一生

楊得志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不懈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黨我軍無可挽回的重大損失。楊得志同志和我們永別了!他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他那堅韌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品德和艱苦樸素的作風,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楊得志一生》是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軍著名的高級將領楊得志同志誕辰100周年,緬懷他的光輝業績和崇高品質,表達我們對他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目錄


第一章 闖出一條活路來
窮鐵匠的兒子
安源煤礦挑煤工
衡陽修公路
第二章 轉戰井岡山
首次參戰得到“漢陽造”
親歷“八月失敗”
井岡山人黨
大余戰中巧脫險
攻長沙失利
第三章 參加五次反“圍剿”
參戰龍岡大捷
激戰觀音崖
師首任炮兵連長
21歲當團長
攻樂安手腕負傷
三岬嶂一戰“紅一團”叫響
第四章 長征路上開路先鋒
突破封鎖線
智渡烏江天險
進軍黔滇
強渡大渡河
過雪山草地
第五章 轉戰陝北
毛澤東看望一大隊
直羅鎮伏擊
渡黃河東征
活捉“野騾子”
激戰山城堡
第六章 奔赴抗日前線
入“抗大”學習
血戰平型關
開闢敵後戰場
重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第七章 堅守冀魯豫
配合反“摩擦”
沙區反“掃蕩”
聯合渡難關
痛殲頑偽軍
奇襲八公橋
揮師保衛延安
第八章 轉戰華北戰場
飛回冀魯豫根據地
破蔣邯鄲“夢”
保衛張家口
第九章 著名的“楊羅耿兵團
平原大轉戰
飛兵清風店
乘勝破石門
牽制傅作義
攻打新保全
會師太原城
第十章 千里轉戰大西北
鉗馬”戰扶眉
決戰蘭州城
降服寧夏“二馬”
第十一章 入朝鮮參戰
集結兗州待命
列車途中遇險
突破臨津江
鐵原阻擊
“零敲牛皮糖”
第十二章 主管作戰的志願軍副司令員
秋季反擊戰
決戰上甘嶺
組織抗登入
金城大追殲
天安門城樓觀禮
第十三章 戰場歸來入學深造
劉伯承點將
將軍開“小灶”
授銜授勳受表彰
第十四章 濟南軍區首任司令員
全面展開工作
下連隊當兵
注重軍區長遠建設
備戰大比武
到基層蹲點
“文化大革命”中抗爭
抓部隊戰備訓練
第十五章 調任武漢軍區司令員
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
整軍備戰
組織撥亂反正
真理標準大討論
第十六章 臨陣掛帥
古稀披甲征戰
親臨前線勘察地形
帶病組織指揮作戰
第十七章 履任總參謀長
鄧小平手中接印
統一作戰思想
籌劃華北軍事演習
第十八章 開創軍事工作新局面
積極發揮司令部作用
抓武器裝備技術革新
組織首都國慶閱兵
落實百萬大裁軍
組織實施戰略轉變
積極推進軍事外交
第十九章 將軍的情懷
參軍舊址重遊
心繫老區百姓
堅定的信念
將軍故鄉情
幸福美滿的家庭
楊得志大事年表
後記

前言

在楊得志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出版《楊得志一生》一書,令人欣慰。打開這部書稿,不禁引起我對這位數十年風雨同行的老領導、老戰友的深情回憶和懷念。
楊得志同志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我軍參加過井岡山鬥爭的老戰士。在中央蘇區,他是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團長,我在紅三軍團工作,雖然無緣見面,但我們一、三兩個軍團作為中央紅軍的“兩隻拳頭”,經常相互支援,並肩作戰。在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中,他作戰勇敢,指揮果斷,榮獲中革軍委頒發的紅星獎章。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他帶領紅一團多次擔負先遣任務,組織指揮了像著名的“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之類的戰鬥等,為紅軍的順利北上開闢了通路。我和楊得志同志第一次見面,是紅軍一、二、四三個方面軍主力會師陝北後,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決定發起山城堡戰役。此時,原紅一、紅三軍團已合編成新的紅一軍團,下轄三個師。得志同志任紅二師師長,我在紅四師任十二團參謀長。戰前,得志同志帶領我們二、四兩師部分團的領導,到定邊一帶勘察地形,他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周密細緻、深入紮實的工作作風,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1937年2月,我入抗大學習,與得志同志同為第二期學員,我們一起聽課、討論,一口鍋里吃飯,他待人誠懇,處事穩重,團結同志,勤奮好學。同年7月,我奉組織派遣去太原做秘密聯絡工作,提前結束了在抗大的學習生活,這樣,我與得志同志就此分開。

精彩書摘

楊得志,字韶起,又名敬堂,1911年1月3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初三)出生在湖南省醴陵縣南陽橋鄉(今屬株洲縣)三望沖村的漏塘坡。父親楊遠逵是個窮鐵匠,全家十幾口人就擠在租來的兩問茅草屋裡。敬堂從小跟父親學打鐵,一個風箱、一個火爐、一個砧子,便是這個家的全部家當和主要生活來源。父親經常提醒小敬堂說:“伢子,你要好好地學哩,我們一家人就靠這鐵砧子、火鉗子活命哩!”
敬堂的父親和叔父一年四季在外打鐵,他們在破舊的衣衫外,罩著一塊深紫色的、被火星燒成斑斑點點的粗油布圍裙,各自挑著百十斤重的擔子,這裡乾幾天,那裡做幾日。白天架起爐子打鐮刀、鋤頭和其他農具,夜晚找一些稻草一鋪,就睡在人家堂屋的地上或屋檐下。有時遇上雨雪天氣或趕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乾脆睡在大樹下或古廟旁。
天長日久,風餐露宿,敬堂父親雙腿的風濕病一天比一天嚴重,有時疼得死去活來,可是他們既看不起病,也買不起藥,只能忍受著。有時實在疼得忍不住了,父親便抓起大錘往地上猛砸,隨著地上砸出一個又一個深坑,額頭上滾落一顆又一顆汗珠方停止下來,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減輕他的痛苦。小敬堂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為父親的艱辛和堅強所感動,經常給父親捶捶背,揉揉腿,晚上睡覺時便將父親的雙膝抱在自己的懷中,期待著父親能好受—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