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圖》

《棉花圖》

清代直隸總督方觀承以乾隆觀視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為背景於1765年主持創製的,共有圖16幅,每幅圖附有簡要說明和清乾隆帝題詩,故又名《御題棉花圖》。

《棉花圖》

正文

清代直隸總督方觀承以乾隆觀視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為背景於1765年主持創製的,共有圖16幅,每幅圖附有簡要說明和清乾隆帝題詩,故又名《御題棉花圖》。16幅圖包括了從棉花種植、初加工,到紡、織、練染等有關農藝和工藝的主要過程,計為:①播種,②灌溉,③耘畦,④摘尖,⑤采棉,⑥揀曬,⑦收販,⑧軋核,⑨彈花,⑩拘節,紡線,挽經,布漿,上機,織布,練染。圖和文字說明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植棉和紡織生產的狀況和達到的技術水平。其中有些內容對於研究中國的植棉業和手工棉紡織染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例如,在第6圖揀曬中提出的對棉花根據外觀色澤進行分等問題;在第8圖軋核中提供了當時每畝棉花的產量:“稔年畝收子花百二十斤,次亦八、九十斤”,還提到“子花三,得瓤花一”的衣分率;在第11圖紡線中介紹手搖紡車的日產量為“四日得一斤”,還指出在上海一帶使用的是腳踏多錠紡車;第14圖上機中介紹織機的日產量為“手足並用,盡一日之力成一布,長二十尺筦(粗)者倍之,拙工得半而已”。在第7圖版販中談到了棉花的買賣和定價情況。《棉花圖》以圖為主,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是當時推廣和提倡植棉和棉紡織技術的科普讀物。出版以後廣為刻印流傳,在20世紀30年代被譯為日文出版。

配圖

(圖)《棉花圖》《棉花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