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風》

《桃李春風》

四幕劇《桃李春風》(又名《金聲玉報》)老舍與趙清閣合著,創作於1943年,作品收錄在《老舍劇作全集》7第3卷(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桃李春風》一發表,即在重慶演出,劇評也有20篇左右。而且,演出後,很快就單行出版。《桃李春風》享受了正如題名那樣的華麗的陽光。該劇是為了紀念1943年度教師節而寫,以七七開戰前後的時期為背景,塑造了滿懷民族自尊和愛國之情,為教育事業投入自己整個生命的一個知識分子形象,演出以後獲得了幾種獎。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圖)老舍老舍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國共兩黨的矛盾已不能彌補,國統區的言論限制日益嚴重,濃霧深深籠罩在重慶社會,對於文藝界、戲劇界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陽翰笙在1943年9月12日日記里寫,因圖審會(即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的檢查嚴苛,出版書籍雜誌碰到極大困難,後半年的演劇活動等於煙消火滅云云。後面又寫“前日在北碚碰到老舍的時候,他很慨嘆地說:中國的新文化快要嗚呼哀哉了!”老舍的劇本和小說都是在這樣的氣氛中寫成的。壓力不但針對新作,對舊作也是如此。

(圖)《桃李春風》作品《桃李春風》收錄在《老舍劇作全集》

老舍慨嘆後不久,《時與潮文藝》雜誌登載了這樣的訊息: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發表了《取締劇本一覽表》,把老舍《殘霧》、曹禺《原野》、吳祖光《風雪夜歸人》等116種作品定為不準出版或上演之劇本,並把郭沫若《屈原》、曹禺《日出》、陽翰笙《天國春秋》、沈浮《重慶二十四小時》指定為修改後方準上演的劇本。那么,如果在用較簡單的手法來顯示人物好壞的戲裡,都不許壞官僚登場做壞事,那么老舍擅長的手法就很難使用了。《桃李春風》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寫的。

劇本情節

《桃李春風》是四幕劇,描寫的是主人公辛永年為教育費心血,是因為熱望培養保持中國人的自尊並懷有愛國熱情的人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的緣故。嚴於律己,鐵面無私,灌注在學生身上的愛顯現為嚴格。他把祭祀亡妻的經費送給窮學生,全不顧慮私人生活,嚴格要求家屬。這樣高舉理想信念的人物形象是可貴的,可是,如果在你身邊真的有這種人物,你恐怕感到窒息壓抑。而且,辛永年雖有不斷的自省,卻沒有對自己的懷疑,這一點,使他的人物形象簡單化。

被解聘以後,辛永年決心自力辦學,賣房賣地來籌措資金。辛永年個人是‘私人’,可是辦學校這個事業,在辛永年,是為國家民族貢獻的唯一的路,是絕對的‘公’路。資金是私款,同時,更是‘公’款。而在第二幕,辛永年把這無比要緊的‘公’款送給身敗墮落的弟弟。雖有切願弟弟改邪歸正的教育上的希冀,可是弟弟毫無悔過的徵兆。送給他錢明明是把錢扔倒垃圾箱,也是把‘公’款為‘私’挪用。這或許表現古老的宗法制度里人倫規範的拘束力。結果,學校開不成,辛永年的“公”人事業挫折了。

在第四幕,把辛永年從苦境救出來的,是他過去的學生們。做商人的畢業生提供現款來緩和旅館老闆的督促。做公安檢查官的畢業生,遵守嚴格教育的精神來嚴格執行職務的他,一知道是辛永年率領的集體,就不施行檢查允許通過。現任站長的畢業生,特意安排車輛來讓辛永年一行出發。要知道這時的鐵路情況,就是買到正規的車票也擠不進去的。既有教育部匯款來的支援,更有學生們臨時形成的人脈,這種偶然,當然是獻給辛永年這位教育家的讚歌。

作品創作

為寫《桃李春風》,老舍和趙清閣怎樣進行合作呢?據趙清閣寫的該劇《序》,先提起合寫的是老舍。老舍想:老舍善於寫對話,趙清閣比較懂得‘戲’的表現,俾成功一個完整的劇本。可是趙清閣擔心這樣會失敗。“合作的經過是如此:故事由我們兩個人共同商定後,他執筆一二幕”。這時,趙清閣正犯盲腸炎在北碚住醫院(據《陽翰笙日記選》,是5月21日住院的),老舍帶著第一二幕原稿來看望趙以後,趙清閣躺在床上接著草寫第三四幕,老舍再加上文字上的整理。最後,趙清閣在全劇對話上加注動作,算完成劇本了。7月19日脫稿。該劇先在《文藝先鋒》第3卷第4期(1943年10月20日刊)上發表,然後從10月30日起,在重慶,由中電劇團上演了。根據這時得到的許多意見,趙清閣再加以修改了。11月9日改罷,11月12日寫《序》,12月由成都中西書局出版單行本。趙清閣修改的時候,老舍剛剛割了盲腸在北碚休養。

在《序》里趙清閣說:本劇是一個比較嚴肅沉悶的正面戲…所以如果你完全用娛樂的眼光去看它的話,那就一定會使你失望。不過導演也可以把嚴肅變成輕鬆,像"中電"的演出,吳永剛先生的處理,就一點不叫人覺得沉悶。況且老舍的對話很幽默,如第一二幕情節雖嫌平靜,對話卻調和了空氣,演出時博得不少彩聲。可見,合作是老舍引導的,其動機在於幫助經濟困難的朋友謀求收入,並不是老舍懷有作為一個作家壓不住衝動的題材。他自己也窮苦,需謀收入,可是老舍不把自己的絕技獨占,要與朋友共有,以便找一條發揮力量的路途。跟趙清閣提起合寫《桃李春風》,動機可以推想,也是希望支援趙清閣的窮境。

作者簡介

(圖)老舍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1899年生於北京。正紅旗人,滿族。家境貧寒,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7歲入塾,後轉讀國小。“五四”時期開始新文學創作。1924年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先後創作《老張的哲學》、《趙子日》、《二馬》等長篇小說。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此間創作《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月牙兒》等長短篇小說。

1937年《駱駝祥子》問世。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從事抗戰文學運動。此間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底回國。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創作了話劇《龍鬚溝》、《西望長安》、《茶館》、小說《正紅旗下》等。“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殺。輯有《老舍文集》。

(圖)趙清閣趙清閣

趙清閣(1914年—1999年)是河南省信陽人,先後在開封藝術高中、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美術。在校時期,即十幾歲時開始,接連發表了詩、小說、散文,把上海《女子月刊》做主要的活動舞台,批判現實的傾向很明顯。還有,短篇集被禁止發行,女子書店總編輯的職位被解聘。1936年,跟朋友一起創辦《婦女文化》雜誌,在南京的製片廠中電任了編輯委員。後來中電劇團演出《桃李春風》,很可能依靠這時發生的人緣。抗戰開始以後,趙清閣辭了中電到武漢來,幫助文協會務的時候認識老舍。

《桃李春風》演出後,很快就由中西書局出版。作為編輯,她送出了好多作品,作為作家,她在抗戰文學陣地的一角做出了明確的貢獻。可是在戰時情況下面,繁忙的工作不一定帶來收入,清貧生活不但加劇肺結核,還招引別種疾病,這是當時的作家共患的情況。經濟生活很緊張,可是另一面,她這個年輕的女編輯,看來好像很受文藝界前輩的眷顧,有幾種逸聞傳下來,例如,由郭沫若,田漢送詩,由傅抱石送畫,受陽翰笙,洪深等人的指導,等等。陽翰笙的日記里也有幾次提到她,可以窺見她獲得前輩作家的信賴。

作品意義

《桃李春風》是為教師節,即讚揚教師,重新認識教育意義而寫的劇本。老舍是既違反不再寫劇本的意志,又含有特意紀念的意圖寫的。考慮這些因素,這也可能是受教育部或其他教育有關組織的委託才寫的。老舍在這以前寫的劇本,例如《國家至上》(跟宋之的合寫)是受了回教協會的委託,《大地龍蛇》是受了東方文化協會的委託,《張自忠》是受了‘軍界友人’的委託而寫的。人們認為,什麼難事只要委託老舍都能辦好,而老舍方面也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既然有這種事情,那么《桃李春風》,也很可能受委託而寫。可是老舍和趙清閣都沒有談這種事實,當時刊物的《文壇訊息》之類也沒有這樣的報導。如果老舍受了教育部的委託寫該劇的話,那么老舍的心裡,肯定會考慮到教育部發給文協的補助費。教育部的補助費是文協的重要的財源。而且老舍,正如寫《國家至上》等等時那樣,本來是受了委託就不能推辭的人。給人造成“媚上”印象,那在老舍必是委屈必是遺憾之極。

所獲榮譽

1)1944年2月15日,教育部宣布第一次應予獎勵的四個優秀劇本,其中《桃李春風》得獎二萬元。

2)老舍、趙清閣合著之《桃李春風》均獲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名譽獎狀。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給與《桃李春風》之劇作者,演出者(羅學濂)及導演(吳永剛)獎金各四千元。教育部準備選獎本年度最優劇本十數種,分別給獎,年終可正式發表。

相關評價

對於《桃李春風》,當時的劇評怎么樣呢?登載該劇本的《文藝先鋒》上,有署名‘明’的評論《關於〈桃李春風〉》,給以很高的評價:

第一,民族文學的建立已屬勢所必然的事,這個劇本可以說就是作者擔負起這時代任務的產品,它報導民族新生中許多善良者艱苦奮鬥的事實,它為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精神,最具有感召力的形象。所以它不特提出了中華民族新生的保證,也為民族文學大前途提出了堅強的保證。

第二,許多文學作品致力於描寫黑暗者多,顯示光明面而收積極教育效果者少。再說《桃李春風》中也並不是沒有代表黑暗面的人物和事物的,但正因其正面的肯定的意義更強,才更顯出了我們應該否定的東西之被否定的必然性。--這種寫作的方法和態度,是值得注意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