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荷》

作品名稱是枯荷,創作年代是宋朝的七言絕句。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枯荷 

【創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許棐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枯荷

萬柄綠荷衰颯盡,雨中無可蓋眠鷗。

當時乍疊青錢滿,肯信池塘有暮秋。

作品賞析

荷花,又稱蓮花,夏盛秋殘。盛時,“隔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殘時,“荷盡已無擎雨蓋”,“西風愁起綠波間”。古往今來,以荷入詩的人不少,不是盛讚就是傷感。

這首詩首句先說“萬柄綠荷”,給人一個欣欣向榮、氣象萬千的感覺,一下子把人們的興奮情緒調動起來。可是接下去詩又說:“衰颯盡”。這又使人們的情緒一下子衰頹下來了。而次句一開始給你的又是個“雨”字。雨正在打著衰颯的枯荷的莖梗。花沒了,葉也盡了,鷗鳥無可遮蓋眠不得了。那瀟瀟的秋雨落在鷗背上,又流到荷池裡。這衰敗的慘況實在使人目不忍睹。這是詩的前半,說的是今日的荷池,眼前的荷池。

第三句說,當這荷初長乍發之時,那是一番多么喜人的景象呀!青綠的荷葉一片一片像錢那么大,層層疊疊擠擁在一起,一下子蓋滿池面。詩人沒有沿著原來的思路接寫枯荷衰池的慘狀,抒發傷感,而是轉向回憶,進行反思。“疊”、“滿”與首句的“萬柄”正好相應。這一景象和從前的景象截然不同,對比強烈。於是四句發問:面對當時的盛況,誰肯相信池塘會有這暮秋的景況呢?這問不是批評有的人只看到一時的盛況而沒有慮及將來會出現衰情,而是另有一番含意。

按照佛教的說法,任何事物的榮枯盛衰,都只是一種假相。只看到這些都是屬於“塵勞邪見”。你把“乍疊青錢滿”看作是荷的本性,就不會想到“池塘有暮秋”;你若想到“池塘有暮秋”,你就不會把“乍疊青錢滿”看作是荷的恆定本性。同樣道理,你若把榮華富貴、青春年華全看作是永恆的,就不會想到會有衰敗貧窮、老邁死亡的一面,你若想到有衰敗貧窮、老邁死亡的一面,你就會知道所謂榮華富貴、青春年華不過是暫時的現象。荷的榮衰都是非本性的,榮是虛妄的,衰也是虛幻的。不以物喜,不為己憂,淡泊自在,澹然自喜,任運自然,這才是事物的本性,也即是佛性之所在。因為一般人容易滿足於“榮”的一面而忽略“衰”的一面,所以詩由“衰”的一面提出問題,而又聯繫到“榮”的一面,給你一陣棒喝,為你敲起警鐘。這才是詩的旨趣之所在。

由“枯荷”現象的探究,抓住禪機,參出禪理,是這首詩寫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者簡介

許棐,字忱夫,號梅屋,海鹽人,宋理宗宣慶初前後在世。有《海屋詩稿》、《融春小綴》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