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陰符七術》

本書集中介紹養精蓄銳之道。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本經陰符七術作者介紹: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
《本經陰符七術》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學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也作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經,歷代對它的註解都不在少數。《本經陰符七術》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1,盛神法五龍盛神法五龍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窮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於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窮,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執一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譯文:
一、盛神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帥,心是精神的信託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所以養神的方法歸結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道產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造,天的產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著無形的化育之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只好叫它做“神靈”。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五氣,心裡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道術是根據道而採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律活動的結果。精神是道術的使者。人體的九竅,人體的器官,都是氣進進出出的門戶,都由心所總管。
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與上天結成一體而掌握道的人。通過專心學習磨鍊而掌握道的人,叫做聖人。聖人是觸類旁通而掌握道的。人類的肉體與性命,都是出於天地的造化。人類了解各類事物,都是通過九竅。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道術判斷;如果沒有道術,一定不會通達。通達之後,五臟精氣得到培養,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靜專一。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臟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便產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統一管理這四者的。寧靜平和便可以養氣,養氣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獲得和諧,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威勢。什麼事者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便叫做一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這種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與道合一的,他能夠堅守“一”,而且產生並養育萬物,懷著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無為之道指導思想而發出威勢的人。遊說之士通曉了這一點,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養志向。
2,養志法靈龜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故心氣一則故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識分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譯文:
二、 養志
培養志向要效法靈龜。之所以需要培養志向,是因為如果不培養志向,心的思想活動便不會暢達。如果有了某種欲望,都是放在心裡考慮,那么,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欲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了,思想活動便不暢達。心的思想活動專一,欲望便無隙可乘;欲望無隙可乘,志向意願不衰弱,思路便會暢達。思路暢達,和氣便流通;和氣流通,亂氣便不會在胸中煩亂。所以,對內要培養志氣,對外要了解人。培養志氣就會心裡暢通,了解別人就會職責明確。如果要把培養志氣之術用於對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志氣的。了解別人的志氣的盛衰狀況,就可以培養他的志氣;觀察別人的志趣愛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如果不培養志氣,心氣就不穩固;心氣不穩固,思路便不通暢;思路不通暢,意志便不堅實;意志不堅實,應對便不理直氣壯;應對不理直氣壯,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說明他的精神頹喪了。精神頹喪,便會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專一地探求、領會事理。由此可見,培養志向的重要。如何怒吼著志向呢?首先要從使自己鎮定開始;自己鎮定了,志向意願便會充實堅定;志向意願充實堅定,威勢就不會分散。精神明暢,經常固守,就能夠震懾對方。
3,實意法騰蛇實意法騰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固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會,聽之候也。寄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寄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寄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慮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譯文:
三、實意
要使思想充實,必須效法螣蛇。思想充實,產生於氣的思考活動。心要求安靜,思考要求深遠。心一安靜,精神便會爽朗充沛;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便能周詳。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擾亂;謀劃周詳,事業的成功便沒有阻隔。思想堅定,心裡便順暢;心裡安靜,他所作的一切便不會有差錯。精神滿足得所,便會專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動不安定而游離在外,奸邪之徒便可憑藉這種狀況幹壞事,欺詐陰謀便可乘機迷惑自己,於是說出話來便不會經過心的仔細思考。所以,要使心術真誠,必須堅守專一之道而不改變,等待別人開誠相見,彼此交流,認真聽取和接受別人的意見。計謀是關係國家成敗的關鍵。如果思想不交融,聽到的情況便不周詳;接受的東西不恰當,計謀就會發生失誤。那么,思想上便沒有真誠可信的東西,變得空虛而不實在。
要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這種便可以精神內斂來洞察一切、聽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堅定,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等待神妙的靈感活動往來。從而可以觀察天地的開闢,了解造化萬物的規律,發現陰陽二氣周而復始的變化,探討出人世間治國方法的原理。這便叫做,不出門戶便可了解天下的萬事萬物,不把頭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沒有見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稱,不走動便可以達到目的。這便叫做“道知”,即憑藉道來了解一切。憑藉道了解一切,可以通達神明,可以應接萬事萬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4,分威法伏熊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譯文:
四、分威
發揮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籠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發揮。所以,要便志向堅定,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憑著內部的充實堅定;內部充實堅定,威力發出便沒有誰能抵擋。沒有誰能抵擋,就能以發出的威力震動別人,那威勢像天一樣無不覆蓋。這便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這就好像“鎰”我“銖”比較一樣,相關懸殊。所以,只要一動便一定有人跟從,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彎動一個指頭,便可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出,就可使情況發生變化,沒有誰能夠阻隔。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現對方的任何間隙,明了活動變化的情況,於是威力就可以發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志向、隱藏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實堅定,是養護自己的方法;自己講求退讓,便是別人馴服的方法。所以,能夠“神存兵亡”,即精神專注而進擊之勢毫不表現出來,那便是大有可為的形勢。
5,散勢法鷙鳥散勢法鷙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譯文:
五、散勢
散發威勢,即利用權威和有利形勢採取行動,要效法鷙鳥。散發威勢,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發威勢,一定要抓住間隙(時機)採取行動。威力收斂集中,內部精神旺盛,善於利用對方的間隙採取行動,那么,威勢便可以發散出去。散發威勢時,要思想虛靜,從而考慮周詳;要意志充沛,從而能夠決斷。如果意志衰微,便會喪失威勢,加上精神不專一,那么,說起話來便會不中肯,而且前後矛盾,變化不定。所以,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標準,運用揣摩之術遊說他,並採取不同的政治權謀謀劃各種事情,有時圓轉靈活,有時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間隙或意志等主客觀條件,就不能發散威勢。因為散勢必須等待間隙而採取行動,一行動便要發出威勢。所以,那些善於發現間隙(時機)的人,一動,便不會失去散發威勢的實效,便會緊緊抓住對方的思想意志,及時了解對方的計謀。總之,形勢是決定利害的,也是能夠權變並發揮威力的條件。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結果。
6,轉圖法猛獸轉圖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凶,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譯文:
六、轉圓
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必須效法猛獸。所謂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便是指計謀沒有窮盡。要能使計謀無窮運轉,必須要有聖人的胸懷,從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這種不可估量的智慧來通曉心術。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處於一種混沌的統一狀態。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謀略,各有各的形態。有的靈活圓轉,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開,有的隱秘,有的順利,有的兇險,這是為了應付不同的事類。所以,聖人根據這種情況以運用智謀,像圓珠運轉,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他發揚自然造化之道,謀略開始後的一切舉動無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從而能觀察研究神妙莫測的領域。
天地是沒有終極的,人事是變化無窮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觀察一個人的計謀,便可預測他的吉凶、成敗的結局。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變化,有的轉化為吉,有的轉化為禍。聖人憑藉自然之道,能夠預先了解事物的成敗,因此能夠靈活運轉而確立某種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敗的關鍵。圓轉靈活,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方正直率,是為了正確地處理事務。運轉變化,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接觸外物,即與人交往,是為了觀察別人進退的意圖。只有了解事物的關鍵,把握對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對方緊密聯合,使彼此的主張一致。
7,損悅法靈蓍損悅法靈蓍
損悅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東周列國志》中有段關於《陰符》的精彩描寫。當年蘇秦辭鬼谷子下山,盡破家財得黃金百鎰,黑貂裘衣一件,治車馬僕從,遨遊列國 ,訪求山川地形,人民風土,得天下利害之詳。然而如此數年,未有所遇。其時錢財以盡,只得回家。回家後,一家老小盡責其之。妻不以其為夫,嫂不以其為叔,母不以其為子。絕望之餘,想起鬼谷子之臨別贈言:「若遊說失意,只須熟玩《陰符》一書,自有進益。」於是蘇秦乃閉門探討,務窮其趣,晝夜不息。夜倦欲睡,則引錐刺股,血流滿足。如此一年,於陰符有悟,乃將列國形勢,細細揣摩,天下之勢,盡在掌中。後又出遊列國,成功於燕、趙。隨之又將六國合縱,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績。
此電子文本取自蕭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譯文:
七、損兌
減損雜念以使心神專一,要效法靈驗的蓍草。減損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隱微徵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萬物都有成有敗。隱微的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所以,聖人用順應自然的無為之道來對待所獲得的情況,觀察言辭要與事功相結合。心神專一,是為了了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行動了,解說了,外界還是不贊同,聖人不強加辭令進行辯解。所以,聰明人不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掉別人的主張。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繁瑣,心裡虛靜而不亂想,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意念正當而不偏邪。
適應事物的難易狀況,然後制定謀略,順應自然之道來作實際努力。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使對方方正直率的計謀不能確立,那就叫做“大功”。謀略的增減變化,都要仔細討論得失。要善於利用“分威”、“散勢”的權謀。發現對方的用心,了解隱微的徵兆,然後再進行決斷。總之,善於減損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他處理事物,就像挖開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萬丈深谷中轉動圓滑的石頭一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