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人處世之道》

《曾國藩為人處世之道》

曾國藩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許多歷史名人都對他推崇備至。毛澤東曾說:“他是地主階級里最厲害的人物。”並在軍事紀律方面借鑑了曾國藩組建湘軍時提倡的精神。蔣介石更是認為曾國藩可以做他的老師,並把曾氏學問作為枕畔必備讀物。從他獨特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中,從他的人格品位和素養里我們可以學到的東西太多太多。如何能做到“立身如針,處事如線”;如何在多方利益糾葛的時局裡營造自我發展的舞台;如何與人相處發展人脈;如何應對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挫折。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本書從做人、做事多個方面解析曾國藩的一生,用他真實的經歷向人們展示打造輝煌成功的方略。

內容簡介

曾國藩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於湘楚之間。在近代中國發展史上寫下不容抹殺的一筆。他持一定之規,為人、為官、為民、為國,處處體現出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成為世人推崇的末世聖人。從這點上來說,他是每個渴望成功者的楷模。
曾國藩為人處世之道》從做人、做事多個方面解析曾國藩的一生,相信讀者諸君定會開卷受益,從中獲得無限啟迪,在最短的時間內觸摸到金科玉律般的處世底線,破譯一代旺族崛起的歷史密碼,進而在為人處世上永立不敗之地,締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目錄

第一章曾國藩的修身絕學
一個人能受到世人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於自身的修養。曾國藩把酣身的修為同“修身,治國,平天下”聯繫起來,並處理得有條有理,這正是他為人處世的過人之處。他恬淡名利,所以能有超然物外的豁達心境;他時時自省,所以才能擁有高尚的操守。
圓融通達,磨練一生
學養
修養之道,身心兼治
靜定
恬淡名利,以古為戒
慎獨
清淡之心,人品德高
主敬
篤恭敬,知己之失
求仁
德行操守,立身之本
內省
第二章曾國藩的養生絕學
曾國藩認為只有勤,才能強健筋骨、磨鍊意志,進則可以為國家盡忠盡力,退亦可以保持自己身體之安康。勤奮做事,心力勞苦。他認為,一個有襟懷、有力量、有品格的人,應當心如鼎鎮,志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動搖。曾國藩認為古往今來成就大事業的人,全是身心極為疲憊之人,但能夠應付自如,必有讓心“存活、休養之處”,他說:“心中不苦,才能活潑地養得一段生機”。
養生處世
養生之觀
養生之倡
養生之智
治心之道
存活休養
品格陶鑄
調伏七心
第三章曾國藩的治家絕學
曾國藩是一位帶有濃厚封建色彩,讓人嘆服的持家有道的封建家長。在當時那樣一個亂世中,居然從一個並不非常顯要的鄉紳家庭中走出了兩位封疆授爵之大臣(曾國藩、曾國荃);一位外交界的奇才,曾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曾紀澤);一位著名的數學家(曾紀鴻)。不能不說和其持家治家大有關係。
家政方略
知足長豐
家興於才
勤儉傳家
耕讀守家
家教有方
以和為貴
奉先思孝
勸誡兄弟
四條訓則
第四章曾國藩的處世絕學
曾國藩提倡人際關係中的“去偽而崇拙”,認為惟天下之至誠,可以破天之下最巧。他把人心誠偽作為人的基本品格來認識,認為只有誠實的人才可以和他交往。曾國藩常說,為人處世當剛柔相濟,注重實踐。一個人的自強,應當是在自修處求強。追求的不應是在他人面前有優越感,而是不斷超越自我。這樣就不會對他人形成威脅或者傷害,也就不會存在征服與反抗的持久矛盾。理由是,我們要超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雅量
會師結友,待以誠恕
為善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
誠實
規模宏大,言辭誠信
四戒
人需四忌,方能立足
堅忍
為人自強,注重實踐
諂媚
人以機巧,我以誠愚
精明
為人處世,剛中有柔
明強
胸有成竹,方可行事
第五章曾國藩的為官絕學
曾國藩身上,有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勤儉持家。正由於這種美德,曾國藩能在仕途中保持理性的冷靜,不管是得意還是失落,曾國藩始終能正視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曾國藩始終有自己的官場哲學,他從不和人爭名逐利,不居功自傲,不恃才傲物,不狂妄自大。他認為,自古以來,身居高位,掌握重權的人,每天都處在憂患之中,至於成敗禍福,則完全取決於客觀因素。
正身
以身作則,居官嚴明
推誠
兵將相親,萬人同心
勤勞
脫胎換骨,打造湘軍
峻法
禮法結合,以法為主
仁愛
天下之大,百姓最大
戒傲
宦海沉浮,保持清醒
思危
權高位重,如履薄冰
高位
明哲保身,功成身退
第六章曾國藩的用人絕學
曾國藩覺得:觀察的範圍廣,人才就多,人才多才有比較和選擇的餘地,才有可能慎用選擇人才。但是只“廣”而不講“慎”就會有人魚龍混雜,濫竽充數。曾國藩認為,用人是萬事的根本,成大事者,必須學會尊重與運用人才。只要這個人確有所長,就算給他的印象並不好,甚至與他心存隔閡,曾國藩都不憚任用和舉薦。大至總督,小至營哨,曾國藩舉薦和扶植的人才非常之多。可以說,發現人才是一個成功領導者的首要本領,其價值往往超過了所發現人才的價值。
衡才
……
第七章曾國藩的安邦絕學
第八章曾國藩的家訓絕學

前言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有著謎一般的人生。
曾國藩是位封建官僚,所處的是吏治敗壞並極端腐朽的從政環境。他一無家學、二無根底,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反覆磨礪,歷盡宦海風波,獲得徹底的成功。雖詬病不絕,卻榮寵不衰。雖備受詆毀,然善始善終。其行其言,於無意間構造出一部爐火純青的官場絕學,把中國人為官從政的智慧與謀略闡釋得淋漓盡致。
曾國藩出身於耕讀之家,本身資質並不出眾。但他憑藉自己出眾的品格修為和獨特的處世哲學力挽狂瀾,平定大亂,廣攬天下英才,成就一番偉業。也正因此,他思想謀略的精華,他的為人處事之道對後世有深遠的指導意義。他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但卻影響了幾代人。
假如人生可以修煉,則曾國藩堪稱是修煉之人中的極品。曾氏哲學是智慧的,因為它剛柔並濟、方圓潤通,騰達時能勵志,危機時能護身;曾氏哲學更是實用的,因為它透析“牽手”之功,深諳進退之道,既注重職悅於外部環境,也不忘及時調適自身。做人絕學,莫於此!
曾國藩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許多歷史名人都對他推崇備至。毛澤東曾說:“他是地主階級里最厲害的人物。”並在軍事紀律方面借鑑了曾國藩組建湘軍時提倡的精神。蔣介石更是認為曾國藩可以做他的老師,並把曾氏學問作為枕畔必備讀物。從他獨特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中,從他的人格品位和素養里我們可以學到的東西太多太多。如何能做到“立身如針,處事如線”;如何在多方利益糾葛的時局裡營造自我發展的舞台;如何與人相處發展人脈;如何應對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挫折……
本書從做人、做事多個方面解析曾國藩的一生,用他真實的經歷向人們展示打造輝煌成功的方略。希望世人能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益的部分加以利用,締造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精彩書摘

圓融通達,磨練一生
曾國藩是以注重品行,為人圓融通達而聞名於天下。然而,曾國藩在這方面的成就並非一日之功,他一生都在磨練。
據湘鄉縣荷葉塘一帶的人口碑相傳,曾國藩從小就十分有心計,尤好報復。嘉慶二十四年下半年,九歲的曾國藩隨父至桂花塘一位姓歐陽的家塾中就讀。一天,他與主家小孩發生口角,主人縱子,不問情由,將曾國藩罵了一番,在那裡當塾師的曾竹亭還連連道歉。曾國藩將此事銘記在心,到散學時,偷偷把主家的金魚缸底部打破,水乾魚死,這才算解恨。
十二歲時,曾國藩與小夥伴在神王廟裡玩,不小心把神王翻倒在地。竹亭狠狠地斥責了他一頓,還給神王重新裝了金身。為了讓曾國藩擺脫與鄰居小孩的嬉遊,竹亭帶著曾國藩到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鑼坪定慧庵去讀書,早出晚歸。因此,曾國藩路過神王廟時,常常把當作馬騎的竹棍繫上繩子,放在神王肩上,氣憤地說:“搭幫你,我到山沖里讀書去了!你好好把我的馬看著,如果我的馬走了定不饒你!”
如此看來曾國藩在少年和青年時與普通人一樣,也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的。然而,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國藩並不是長期沉溺其中,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而具體運用的方法就是自我反省。
曾國藩年輕時,有一天,到陳岱雲住處,與岱雲談論詩歌,曾國藩“傾筐倒籮,言無不盡”,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一股腦地全體吐露出來,一直到半夜才回家。但是一回到家裡,他就後悔了,自己這樣天天沉溺於詩文,而不從戒懼、慎獨上切實用功,已經自誤了,難道還要用此誤人嗎?
第二天,馮樹堂來訪,於是他把陳岱雲約來,三個人聊備酒菜,暢談起來。馮樹堂與陳岱雲都很節制,只有曾國藩高談闊論,無休。所談的內容仍然是昨天晚上的話題,但是曾國藩卻反反覆覆,沾沾自喜。朋友散後,曾國藩又檢討起來,忘記了韓愈《知名箴》中的訓告,只注重外表,而輕視了內修,誇誇其談,似乎成了每天的惡習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