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中的機器人》

《曙光中的機器人》

丹尼爾的製造者另外造了一具和他功能相同、但不那么擬人的機器人基斯卡(Giskard)。有個機器人被殺了,於是警探貝利又被邀來,發現自己陷入了這個星球複雜的政治生態中。

基本信息

《曙光中的機器人》

【內容簡介】

丹尼爾的製造者另外造了一具和他功能相同、但不那么擬人的機器人基斯卡(Giskard)。有個機器人被殺了,於是警探貝利又被邀來,發現自己陷入了這個星球複雜的政治生態中。在這一部,貝利終於克服了地球人的自閉心態,強制自己在大視野的外頭行走,最後他回到地球,帶起了一股新運動——走出鋼窟,在原野上勞作,此時的貝利已近老年,他希望地球人的子孫能再往宇宙開闢。

【作者簡介】

以薩‧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是本世紀科幻文學的超級大師 ,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 一般公認他與亞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 1917- )及羅勃‧海萊因(Robert Heinlein,1907-1988),是二十世紀最頂尖的 三位西方科幻小說家。
艾西莫夫是猶太裔美國人,生於前蘇聯,三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定居紐約市 。雖然身為猶太人,他卻始終不能算是猶太教徒,後來更成為徹底的無神論者。
未滿十六歲,艾西莫夫已完成高中學業,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化學。他於一 九四八年獲得生化博士學位(其間因服役中斷四年),次年成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 生化科講師,一九五五年升任副教授。三年後,由於太過熱衷寫作,他不得不辭去教職 ,成為專業作家,但爭取到保留副教授頭銜,並於一九七九年晉升教授。
艾氏與科幻結緣甚早,九歲時在父親開的糖果店發現 科幻雜誌,便迷上了這種獨具一格的文體,從此終身不渝。十九歲即正式發表第 一篇科幻作品,並開始創作他最有名的「機器人」系列; 二十一歲時,發表了題為「夜歸」(Nightfall)的短篇小說後,立時在科 幻界聲名大噪,其不朽之作「基地系列」的首篇亦在同年完成。
除了科幻之外,艾西莫夫也寫推理小說,不過非文學類作品寫得更多。他一生 編寫的書籍超過四百八十本,還有許多在逝世後陸續出版(不過毋庸諱言, 有些文章與短篇曾重複收錄) ,其創作力豐沛,產量驚人,而且文筆流暢,平易近人,更難能可貴的是始 終質量並重。他之所以如此多產, 除了天分過人、記憶力超強之外,更因為他熱愛寫作,視寫作為快樂的泉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他是個非常勤奮的作家,每天除了吃喝拉撒,以及必要的社交活動(他也是美國著名的「名嘴」), 可以從早寫到晚;就連住院時,只要病情稍一穩定,也會在病床上寫將起來。他不喜歡旅行(因為患有 懼高症,他一生幾乎沒搭過飛機),也沒有其它嗜好,最大的樂趣就是窩在家中寫個不停。
四○與五○年代,艾氏的作品以科幻為主,重要科幻著作泰半在這個時期完成 ,包括「基地三部曲」、「帝國三部曲」,以及「機器人系列」的《我,機器人》、《鋼穴》與《裸陽》 。一九五七年,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枚人造衛星,美國大感震撼,艾氏遂決心致力科學知識的推廣。 因此在六○與七○年代,他的寫作重心轉移到各類科普文章及書籍,從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科 學到生物、基礎醫學,幾乎涵蓋了自然科學所有的領域。
在人文科學方面,文學、宗教、歷史、地理等等題材, 他也一律不輕易放過,而且經常下筆萬言,洋洋灑灑。其中最著名的有《聖經導讀》(二冊)、 《莎士比亞導讀》(二冊)等等,真不愧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理全才的百科全書派。 自有人類以來 ,從來沒有第二個人,就這么多題材寫過這么多本書。
艾西莫夫著作逾身,但不論他自己或是全世界的讀者,衷心至愛的還是他的科 幻小說。他曾贏得五次雨果獎與三次星雲獎,兩者皆是科幻界的最高榮譽,其中尤以一九八七年的 第三次星雲獎最為特殊,那是他以終身成就而榮獲的「大師獎」。除了科幻小說之外,他也寫科幻評論、 編纂過百餘本科幻選集,並協助出版科幻刊物。以他的大名為號召的《艾西莫夫科幻雜誌》,是美國當 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八○年代初,由於全世界科幻迷的千呼萬喚,艾氏終於重拾他最傑出的兩大科 幻主題──「機器人」與「帝國/基地」,開始撰寫一系列的前傳及續集,其最終的基地 (Foundation)目的,是要將這兩大主題連貫成完整的科幻史詩。至辭世為止,他就這個題材總 共寫成十六本巨著,倘非天年所限,這套「艾氏未來史」勢必會繼續編修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