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詩》

《早梅詩》

《早梅詩》,說這首詩代表的音韻格局是現代北方音的前身大致不錯。所以在後代講音韻的書里,如清代李汝珍的《音鑒》等,都常引用。

《早梅詩》

正文

每個字代表一個聲母的一首五言絕句,見於明代蘭茂的《韻略易通》。用詩的形式寫下來,為了便於記誦。原詩如下:
 東風破早梅 向暖一枝開 冰雪無人見 春從天上來
 d f p z m h n ═ zh k b s"υ"rg ch c t sh l
下面一行是漢語拼音。這裡═表示零聲母即以元音開頭的字。“υ”是唇齒摩擦音。現代北京音香山一帶摩擦極輕,天津音摩擦就極重。
從詩里歸併聲母看,“見”代表g-(giɑn),“雪”代表 s-(süe),尖團字還分得開。這或許是作者在這一點上遵從多數方言,或許是當時“官話”語音確實有這種區別。從清乾隆八年(1743)“存之堂”(書坊名)寫《圓音正考》,就漢字對譯滿語聲音不準確提出批評一事看,後一個推測比較近真。
把《早梅詩》的聲母按發音部位排起來,就得到:再加上═,恰好二十。

《早梅詩》《早梅詩》
說這首詩代表的音韻格局是現代北方音的前身大致不錯。所以在後代講音韻的書里,如清代李汝珍《音鑒》等,都常引用。
把歸併所得的字母作成詩並不止蘭茂作過。遠在唐代,就有日本和尚空海作過類似的《伊呂波歌》。李汝珍也作過“春滿堯天……”《行香子》詞。這么作,普及性提高了,可是把等韻從印度聲明學傳來的按發音部位分類和按發音方法排序次的嚴格科學精神削弱了。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