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日出》[圖書]

《日落日出》[圖書]
《日落日出》[圖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日落日出》中的記述喚起了我濃濃的鄉情,久遠的歲月,歲月中流逝的久遠的情感記憶。本書由陳家恬所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日落日出》中的記述喚起了我濃濃的鄉情,久遠的歲月,歲月中流逝的久遠的情感記憶。那一切如今都變得非常的遙遠了。那些本色的、近乎古典的農業社會的原景,包括器皿和工具—木製的、竹藤編的、鐵鑄的、石鑿的,還有那些創造和掌握它的人們(其間蘊藏和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汗水),那些人們曾經擁有的、如今多半失傳了的農藝,已逐漸彌散在歷史的風煙中了。它們是一個刻骨銘心的記憶,像是—支純真的童謠,更像是一曲悠長的輓歌。《日落日出》里不僅有如今多半失傳的農藝,更透出濃濃的文化和歷史氣息。

圖書看點

《日落日出》里不僅有如今多半失傳的農藝,更透出濃濃的文化和歷史氣息。他把我國東南海濱先民們創造的鄉村文明,連同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的黽勉勤勞,都化為不滅的記憶而鮮明、生動、具體地保存下來。此外,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閱讀他的書,閱讀了他這個人:一個人能夠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放下沉重,自強不息,終於把不利和困擾化為通往成功的路徑——他如今一面認真勤奮地履行他所承擔的職責;一面不忘他的酷愛,作為一位作家,他以樸素、生動的筆墨,細緻地記敘那些難忘的風景,還有那些艱難的農活。我發現,他是一個有心人;他的工作超越了一般意義的文學寫作,而是一種包含著文學特質的類似文化考古的開掘和留存。

媒體評論

評論評論
熟悉的和已經遙遠了的是我們中國人今天的內心世界,將熟悉的和遙遠的曾經支撐與推動了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的勞作技藝與具象物品,整理成文字,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它包含了文明本身。為這,要感謝家恬和他的《日落日出》。_____何建明
家恬的文字無疑是質樸的,有鄉土氣息,有鄉村的懷想,還有對逐漸遠去的農耕文明的追憶。____陳忠實
筆墨十分流暢、細緻、真實。讀起來,一如聞道家常,娓娓有味。作為散文,《日落日出》不獨有審美意義,而且很有歷史的認識價值。____張炯
處身城市的喧囂之中,能夠讀到這樣一本專寫農事的書,真是喜出望外!它幾乎就是一本無所不包的文學的鄉村手冊。他的工作超越了一般意義的文學寫作,而是一種包含著文學特質的類似文化考古的開掘和留存。____謝冕
以個人的“農事體驗”而非一般的“田間調查”叩問民族的信史,融入作家的感悟和判斷,洋溢著主體的智慧和才情,基於史,發乎情,述而作,臻於文。生動的細節描寫和極富泥土味的現場感,顯示出作者不矯飾、不欺世、信而不誣的現實主義立場。____閻綱
收到《日落日出》,眼睛為之一亮,立即翻閱,看完第一篇《番薯啊,番薯!》,就有一股來自泥土襟懷的芬芳在眼前氤氳著、在心中瀰漫著,叫我愛不釋手,一篇接著一篇讀下去……這是一本打動了我的別致的散文集!____王朝柱
或許,家恬是想告訴我們,時代如此之新,而人心卻依然是舊的。他的寫作是後撤的,而他著力經營的那個寫作根據地,從實事出發,卻又從這種實中生出了一種虛,講安身,也講立命,我們讀後,無法忘懷,念茲在茲。____謝有順
以當代中國加速度的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歷史進程為背景,本書勢必突顯為一部不可多見的奇書,一部真正的“禮品書”。它不獨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正在消逝,而又所去不遠的農耕文明的背影,留下了和這些相互交織並彼此折射的“世界(包括人的情感世界)圖像”的變化蹤跡,更重要的,是貢獻了包孕於質樸而精細入微的筆法,無與倫比的語言質感之中的大地情懷。鑑往知來,它對我們心靈的撫慰、滋潤和養育永不過時。_____唐曉渡
沒有鋤禾日當午的經歷,寫不出那段生活;沒有烙在心底的摯愛,記不清那些事物;沒有對農事的深切感悟,留不下這些永恆的文字。一部難得的好書。______王寶生
這是一本不一定馬上就讀完,但絕對值得收藏它的未來古董級書籍——歷時愈久,越能體現它農事化石、語言化石、風俗化石般的潛值;它將留給未來,留給永恆的未來!____鮑國忠

讀後有感

金秋十月的月中,在古樹環繞、環境優雅的進修校有幸聽了鮑國忠老師的講座,又獲贈了意外的禮物,一本裝幀精美大氣的《日落日出》,時間的流駛是無形的,但卻常留下有痕的印跡,這印跡銘入人的記憶之中便成永恆,無疑《日落日出》將是一本被載入一方史冊的典籍。
有一段時間,我總把書名記成《日出日落》,這源於《帝王世紀》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的先秦名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多么地原始、恬靜而自然的意境,正是自古中國文人所孜孜以求的,不管得意於官場,還是失意落魄於江湖,歸居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恰是心靈得以憩息、文學靈感得以滋養的厚土所在。
靜夜,正襟危坐,捧書研讀。字裡行間質樸清新,頓時興趣上來,沉醉其間,書里的世界是陌生而又帶點熟悉的,那些關於番薯、燒碳、耕種、牧羊、放牛……的記憶,從遙遠而親切,從驚喜而感動,更有那濃濃的鄉音穿越童年,清晰如在耳旁。我本想在書中找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式的詩意人生和逍遙自在,看來《日落日出》演繹的是人生——農事人生,生活多過於詩意,烙的是特殊時代的印跡,沉重里不失輕鬆的詼諧,辛酸裡帶著淡淡的感傷,把作為一個閱讀者的我漸漸帶入書里,似乎借著鄉音與舊事回到了年輕的父母與祖父母的時代里。
在我家裡,我的爺爺是沒有做過農事的,爺爺自小隨著曾祖在外謀生,曾祖是個生意人,曾在興化一帶開過酒樓、茶館,曾祖在興化早逝,九歲的爺爺扶棺歸鄉後,又隨鄉人去德化學手藝,一直都是在德化長大、成家、立業,直到六十三歲病逝在縣醫院,他是一輩子沒拿過鋤頭的人。倒是我父親年輕時曾經和母親在家裡種過五年不到的田地,種過稻穀、番薯、芋頭之類的,最多時稻穀有割過三十多擔的,國小放假時,做為長女的我也幫忙做過一些諸如送點心、收稻穀、曬穀子、牽番薯藤、撿地瓜之類的小活,時間不長,活兒不多,又在年少之時,這些印象早已被時光機器洗滌的蒼白無痕,在閱讀家恬老師的著作時,書里那些關於農事的經典細節,讓這些懵懂的往事變得如在昨日。而且,我這一代依靠讀書走出鄉村的人很少有機會講本地方言,即使後來走上工作崗位,由於工作的性質,習慣了以國語來交流,乃至於與父母閒談之時,互相間還會帶上國語。因此,讀到以方言為特色的《日落日出》之時,必須咀嚼再三、沉思再三,方才柳暗花明,又一些本地土著之物,連方言的名字都忘記了,而陳家恬先生不僅再現了這些東西的圖片,還能再形以文字,真是驚喜之餘滿是佩服啊。
每每問及我的朋友與同事們是否看過陳家恬先生的《日落日出》,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誰,陳家恬,陳部長,有什麼好看的,還不是為官者打著官腔的附庸風雅。”茶餘飯後,亦或散步之時,我給他們介紹陳部長的《日落日出》,他們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追求的飲食勞作、自飽之餘的逍遙自在和寧靜。這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費心蒐集了大量的資料而作的永泰農事百科全書,是著前人之所未著,是後人恐難企及的著述,是值得老人、青年、少年以至於未來的人們閱讀的稀有之作,不同的人閱讀這本書想必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有人看到的是甜蜜的記憶,有人看到的是舊時代的苦難人生,有人從中看到的是活生生的鄉村小人物,有人則從中獲取的是人類的智慧、仁愛,還有的人則把他看作是勵志的典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凡從我這借過書隨意瀏覽過的朋友,他們手頭上都有了一本《日落日出》,大部分人的理由都是,“準備跟孩子一起讀,以後再留給下一代讀。”
人們想要擁有《日落日出》的理由很簡單,不是作者的官有多大,更不是書的語言有多么地優美,是書里再現的鄉村農事的細節和大量的本地方言,這在農耕時代已逐漸消逝的今天簡直就是一部農桑活化石,書里插入的一張張經典的黑白相片堪稱標本,它喚醒的不單是久遠的鄉村記憶,更是喚醒田園情結的適時之作,因而在我看來這是一部珍貴的鄉土教材,是留給後人的一份無價之寶。
“我們的祖先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以為一切有生之倫,都有返本歸元的傾向,所謂鳥戀舊林,池魚思淵,胡馬依北風……”我認為這就是鄉土田園情結,這種情結在城市工業化的今天表現的尤為突出,我們早已遠離田園,在喧囂而物質化的都市裡迷失了自我,孤獨、煩躁、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成為精神的主流,生活缺失了單純、信任和簡單的愛,找尋回原初的自我成為迫切的需要。究根溯源,我們祖祖輩輩的根都是植在農民的血脈里,即便在今天,對農事仍有一種綿久乃至深入骨子的記憶,只是隨著時光的流逝漸漸淡遠。《日落日出》那古樸而素淨的封面給我的第一眼就是恬靜,翻開目錄,除了驚喜還有感動。兒童少年時代的記憶瞬時突破塵封的網,那些兒時學業之餘在農事方面幫襯父母的畫面一一跳入眼前,這么地清晰、親切、感傷……
歲月悠悠,白髮上了父母的頭,細紋悄無聲息地侵占我的眼角,我天天日出而作、日落未息,漸失自我。然而,我知道有一個聲音在吶喊,這聲音出自我靈魂的深處,那是我日漸強烈的渴望,回歸田園吧,找回自我,讓靈魂得以寧靜……然而,田園已成荒蕪……
在此,非常感謝陳家恬先生的散文《日落日出》,讓我的內心暫得一片久未得的寧靜。

圖書目錄

序言
遙遠的風景
遙遇望白雲
番薯啊,番薯
吃山
開門頭件事
松樹也流米
燒炭日記
木頭行旅
行行失故路
起冬
育秧
耖田
布田
薅草
稻黃了
分穀子
通往米飯的路
即使絕收也耕種
有尾牛
麥浪滾滾閃金光
線面小調
種豆南山下
瓜瓞綿綿
有點菜脯味
燒糞
茅廁
依依墟里煙
嫁接
疏花疏果
奇異的埔李
柿子謠
茶油進行曲
最後的臍橙
田園將蕪
放牛
羊殤
頭頂一片瓦
夢巢
附錄
永恆的記憶在於未來
敢遣春溫上筆端
來自泥土襟懷的芬芳
把一種記憶寫實了
傾聽歷史回音
後記
深切的懷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