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篇》

《斐多篇》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闡述理念論的一篇重要對話。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張東蓀與張師竹譯的《柏拉圖對話集六種》和1934年南京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景昌極與郭斌和譯的《柏拉圖五大對話集》中,均有《斐多篇》的中譯文。

基本信息

正文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闡述理念論的一篇重要對話。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張東蓀與張師竹譯的《柏拉圖對話集六種》和1934年南京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景昌極與郭斌和譯的《柏拉圖五大對話集》中,均有《斐多篇》的中譯文。

《斐多篇》《斐多篇》

這篇對話借托蘇格拉底在獄中服毒之前,與他的一群朋友和學生的話別,闡述作者的理念論觀點。對話從討論哲學家為什麼不害怕死亡開始。蘇格拉底用靈魂輪迴說論證靈魂不朽,認為人活著時,由於靈魂受身體變動的感覺和情感的限制,不能認識真正的存在;只有當靈魂脫離了肉體的羈絆,才能認識真正存在的理念。他重提“回憶說”:當靈魂再次與身體結合時,它原有的關於理念的知識忘記了;出生以後,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覺,回憶起理念的知識。他指出,理念和我們所見到的這個世界的具體事物根本不同,具體事物有生有滅,不斷變化,是不純粹的、相對的;而理念是純粹的、單一的、不可分的、不變的、不朽的,是不可見的、神聖的、智慧的真理

對話中,蘇格拉底談到了他自己是怎樣實現“心靈的轉向”的。他說:當他年輕的時候,他也象以前的自然哲學家一樣,熱衷於研究自然界的問題。後來,他不能滿足這種探求。當他聽到阿那克薩戈拉提出“奴斯”時,感到很高興,但當他讀了阿那克薩戈拉的著作後,又感到失望,因為阿那克薩戈拉仍舊用一些物質性的因素去解釋事物的產生和存在。他說,用骨頭、肌肉等的活動是不能解釋他為什麼坐在這裡等待死亡的。他這樣做只是因為他認為這是合乎正義的,是“善”,這才是真正的原因。他由此得出結論:一切美的事物的原因就是“美的理念”,美的事物由於“分有”美的理念才是美的,美的理念是一切美的事物的目的,它們努力想達到它,卻永遠不能達到那樣絕對的完全的美。人類好似住在深海底下,誤以為海底的事物就是真正的世界,只有當他上升出水面,才能看到真正的太陽和世界。人只有從身體的束縛下解脫出來,才能認識真正的理念

《斐多篇》中論述的理念論和《國家篇》中的理念論就是通常談到的柏拉圖的理念論。

配圖

《斐多篇》《斐多篇》

相關連線

《國家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