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是嚴春友編寫的一篇文章。文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原文

《敬畏自然》
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樣。如果說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類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雖然這個水滴也映照著大海,但畢竟不是大海。可是,人們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稱要用這滴水來代替大海。
看著人類這種狂妄的表現,大自然一定會竊笑——就像母親面對無知的孩子那樣的笑。人類的作品飛上了太空,打開了一個個微觀世界,於是人類就沾沾自喜,以為揭開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來,人類上下翻飛的這片巨大空間,不過是咫尺之間而已,就如同鯤鵬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間罷了。即使從人類自身智慧發展史的角度看,人類也沒有理由過分自傲:人類的知識與其祖先相比誠然有了極大的進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資本;可是,殊不知對於後人而言我們也是古人,一萬年以後的人們也同樣會嘲笑今天的我們,也許在他們看來,我們的科學觀念還幼稚得很,我們的太空飛行器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個非常簡單的兒童玩具。人類的認識史仿佛是糾錯的歷史,一代一代地糾正著前人的錯誤,於是當我們打開科學史的時候,就會發現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那么,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人類發明了種種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億萬年的時間積累下來的寶藏——煤碳、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質,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於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為,我們的太陽系有四十多億年的歷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二百億年的歷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我們更古老的星系裡,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級的生物。這些生物的智慧是我們所無法比擬的。他們看我們,也許就像我們看螞蟻一般,即使我們中的那些偉大人物,在他們看來也不過爾爾。
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無論是令人厭惡的蒼蠅蚊子,還是美麗可人的鮮花綠草;無論是高深莫測的星空,還是不值一提的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出了這樣豐富多采的生命,而人類卻不能製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是她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人體共有一萬億多個細胞,這么多的細胞不僅能夠相互協調,而且每個細胞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分工,每個細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絕對不會混淆,從而使整個人體處於高度有序的狀態。在近百年的時間中,人體細胞儘管替換許多次,但這種秩序並不會改變。最不可思議的恐怕要數我們的大腦了,它使人有喜怒哀樂,能夠思維,能夠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學原則,在創造每個事物以及我們身體的時候運用了各種美的規律,比如對稱性、協調性等等,使人體、花朵等表現出難以形容的美。要造出這樣的一個人來,讓一萬億個細胞協調工作,是人類的智慧所不能勝任的。
大自然之所以創造出會思維的生物,也許是有深意的。宇宙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人是自然發展的高級階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其高級之處就在於他會思維、能夠理解、有自我意識。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宇宙(或者說自然)借我的眼睛來觀看她自己,借我的嘴來表達她自己,說出她億萬年來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從這個角度可以說,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自然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所以,人僅有的一點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並不屬於他自己所有,他只不過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因此,人對自然的種種誤解,也許是自然對她自己的誤解吧。
這樣看來,我就只是宇宙機體上的一個部分,一個器官,就如同大腦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一樣,人與宇宙本來就是一體的。宇宙是一個大生命,而我只是這個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讓我們愛護自然就像愛護我們的身體一樣吧。
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恆的生命,那永恆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這個宇宙到處都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你難道沒有聽到石頭裡也有生命的吶喊嗎?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裡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即使那些看起來死氣沉沉的物質,也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那些高級的生命形態正是從這“死”的物質中產生的,換言之,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高級生命,只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在物質中,有無數的生命在沉睡著,一旦出場的時間到了,它們就會從睡夢中醒來。
因此,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因此,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作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作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

嚴春友,男,1959年5月生於山東省莒縣大硯疃村。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74年在本村國中畢業。1979年考入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1983年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跟隨楊壽堪先生學習西方哲學,1986年獲哲學碩士學位。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哲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現在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工作。愛好文學,寫過詩歌和散文。主要論著有:《西方哲學新論》、《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統一論》(與王存臻合著)、《精神之謎》 《敬畏自然》等。其中“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選1998年中國散文排行榜,並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國中和高中語文課本及廣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讀本. 去世於1991年4月5日。

評論

《敬畏自然》
本文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理念,再也不要宣稱什麼“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人與自然相比,論歷史,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論關係,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論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類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宣稱“征服自然”,實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作者著重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智慧並不值得自傲。第一,即使拿高科技來說,航天事業的空間,在大宇宙中間,還是非常狹小。第二,人類的認識史也是一部不斷糾錯的歷史,一萬年以後看今天,我們的認識還幼稚得很。第三,礦坑也可能成為人類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斷,“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來,人類的智慧就算不得什麼。
大自然的智慧則是無與倫比的。大自然創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絕倫,令人不能不讚嘆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人類更是大自然的傑作;大自然能運用美的規律創造宇宙的一切。所有這一切,都是人類智慧所不及的。
作者進一步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係。一、人類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二、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人類智慧與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體,理所當然,人類應該愛護自然
作者從自然智慧進而論述宇宙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間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固然是高級的生命形態,但也只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質也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因此,人類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實在是兄弟關係。
結論是人類理應敬畏自然。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懼。敬畏之下就是愛護。人類既然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人類智慧應該領悟大自然的智慧,人類謀求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應該時時想到愛護自然,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整體把握了課文內容,就不難看出,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從否定“征服自然”的口號開頭,最後作出“敬畏自然”的結論。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層,指出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進了一層。從論智慧到論生命,又進了一層。在層層推進的論述中,人類之所以應該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畢,最後水到渠成,引出結論。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立論充分,文章行文本身也很有特色。其特色有三點:一是總的概括與具體的展開相結合。先總說人類的智慧之於自然的智慧,猶如一滴水之於大海。然後展開,從幾個方面議論人類的智慧,又用不少篇幅用具體的例子議論自然的智慧。二是巧妙運用對比手法。分說人類的智慧和自的智慧,不但兩大方面構成對比,而且兩個方面的議論又有對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類的智慧,就包含著對比,論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說“人類卻不能”“人類的智慧所不能勝任”,也是對比。三是視野開闊。用自然的眼光看,用歷史的眼光看,用長遠的眼光看,用巨觀的眼光看,使人不得不承認,人類在自然面前沒有理由過分自傲。
議論性的散文不同於抒情性散文,也不同於一般議論文。這種文體主要使用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內容是議論性的,通篇有論述的理路,有論點有論據有論證,但是它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學色彩,講究形象的語言、文學的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敬畏自然,表達了人類對於生命根基的敬重和對於客觀規律的尊重,並在此基礎上主張對自然趨利避害,互惠共生。贊同這一概念的人們所堅守的,不過是人在宇宙間的道德底線。這樣一種態度,為什麼會受到“嚴厲批判”?
在我看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偽科學害怕它。偽科學,是將科學放在神壇上,當做迷信來供奉。敬畏自然恰恰破除了這種迷信,提醒人類作為自然之子的真實身份,揭示科
學技術的工具性和雙刃性,質疑單靠科技來解決災難,而不是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杜絕和減少災難的單向度思維;更要命的是,它企圖將科學從人造的神壇上趕下來,驗證科技工作者的生態倫理和道德倫理,並且讓科學技術接受道德的審視和環境影響的評價。它試圖建立心靈的預警系統,以避免生態崩潰、道德淪喪、甚至生化戰爭和核戰爭的種種災難。
資本仇視它。資本的性格就是不斷地積累,又不斷地擴張,不停地消耗自然資源才能生存。敬畏自然是對於資本的無節制擴張的約束。那些為了牟取暴利隨心所欲開山築壩的人,那些用技術來污染草原和河流的人,那些為了短期效益而不惜向原住民的“神山聖湖”開刀的人,那些要把每一條河流都變成“印鈔機”的人,那些不經過環評就敢違法開工的人,當然首先就要搬掉“敬畏自然”這塊擋路的大石頭。
敬畏自然會威脅他們的膽氣,會折磨他們心靈深處的自責,會提醒他們尚未泯滅的良知。
強權害怕它。因為敬畏自然給了人們一個天道的尺度來衡量人事的是非,於是敢於去對那些難以持續的和有失公正的發展模式說不,敢於去詰問發展的目的是什麼,敢於去追求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生命。敬畏自然者多是不畏強權者,他們質疑所有的人類語法和所有的被編輯出來的奇觀世界。當年美國的女生物學家卡遜因為揭露了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影響,而被當時的科學家們和商業集團門冠上“反文明反科學”的帽子,她沒有妥協。
因為敬畏自然是這些弱勢而又堅定的人們心中的尺度,這是一種有著生物學常識支撐的道理,也是由自然之子的真實情感生成的崇尚和諧的信念。西方著名哲學家康德說,世上最使人敬畏的東西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甚至把這句話作為他的墓志銘。在一個浮躁的時代,保持著敬畏自然這份不變的信念和清晰的價值,是勇氣,也是幸福。
當方舟子在《“敬畏說”是在宣揚天人感應的觀念》(1月21日)中細心蒐集汪永晨以往作品和講演中的種種個人性感悟以及某些口誤筆誤,寫下辯論的檄文時,常年奔走于山川僻野和土著鄉村的汪永晨正在北京和她的草根夥伴們商量如何配合國家環保局的環評風暴,以對付那些既造成環境災難又引起社會衝突的違法工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肋,但這並不妨礙她所堅守的敬畏自然的信念和她為此付出的行動。
中國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受著最多的人口和最強的發展壓力。
2003年9月1日生效的環評法以後,還出現了這么多觸目驚心的違法開工事件。環保總局的環評風暴,必然涉及到許多利益集團。我們可以想像這次環評執法行動中的壓力和阻力。和諧社會的建立是需要正義來支撐的,而正義是要靠整個社會來伸張的。汪永晨們的努力值得我們敬重。
詞語解釋
蓬蒿:飛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咫尺: 古代稱八寸為咫;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狼籍: 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吶喊: 大聲地喊。
不自量力: 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
相形見絀: 相比之下才顯出不足的差距。
巧妙絕倫: 靈巧高明超過尋常,沒有可相比的。
美味佳肴:味道非常美的菜餚。
狂妄:極端的自高自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