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兵》

《抗金兵》

《抗金兵》是1933年梅蘭芳在上海編演的一出激發抗敵鬥志的新戲,由傳統劇《娘子軍》改編,又名《戰金山》、《黃天盪》。原為武旦戲。梅蘭芳就老本改編演出,攝有電影,歐陽予倩又改編,名《梁紅玉》。

《抗金兵》《抗金兵》
《抗金兵》是1933年梅蘭芳在上海編演的一出激發抗敵鬥志的新戲,由傳統劇《娘子軍》改編,又名《戰金山》、《黃天盪》。原為武旦戲。梅蘭芳就老本改編演出,攝有電影,歐陽予倩又改編,名《梁紅玉》。以梁紅玉抗金的故事為題材,講述的是金兀朮入侵宋朝,韓世忠守衛潤州,與梁紅玉共約鄰鎮張俊、劉鑄合兵抗金的故事。梅蘭芳在全劇中展現了唱念、起霸、擊鼓和武打,達到了唱念做打的全面發揮。這是一出眾星同輝的大群戲。《抗金兵》演的雖是抗金兵,實則號召民眾抗日兵,因而這齣 戲對當時人民的抗戰情緒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1951年還在漢口重演了此劇,對劇情也作了一些修改。其中《許婚從軍》的唱段和《擂鼓助陣》的擂鼓表演尤為精妙。

劇目介紹

《抗金兵》梅蘭芳《抗金兵》中飾梁紅玉
《抗金兵》是1933年梅蘭芳在上海編演的一出激發抗敵鬥志的新戲。以梁紅玉抗金的故事為題材。是由傳統劇《娘子軍》改編,又名《戰金山》、《黃天盪》。見《宋史·韓世忠本傳》,《雙烈記》傳奇及《說岳全傳》第四十三——四十四回。原為武旦戲。梅蘭芳就老本改編演出,攝有電影,歐陽予倩又改編,名《梁紅玉》。30年代末尚小雲又根據《戰金山》等整理改編,從《玉玲瓏》起,到《戰金山》結束,名《梁夫人》。1950年前後,又予以加工,易名《梁紅玉》。其中《許婚從軍》的唱段和《擂鼓助陣》的擂鼓表演尤為精妙。

劇情簡介

《抗金兵》梅蘭芳《抗金兵》之演出
南宋時,金兀朮領兵南侵,直抵長江北岸,先攻揚州,再攻潤州(鎮江)。潤 州守將韓世忠與夫人梁紅玉聞訊,邀鄰鎮守將張俊、劉 共謀破敵之策。黃炳奴奉金兀朮之命攻陷揚州後,又與金兀朮、何黑闥乘舟察看地形,欲攻打潤州。此事被宋將阮良發覺,擒獲黃炳奴,金兀朮、何黑闥逃走。韓世忠與梁紅玉料金兀朮必來決戰,遂聯合三鎮兵力,布陣於金山之下。梁紅玉調兵遣將,命二子尚德、彥直奮勇殺敵;又與韓世忠巡視各營,鼓舞士氣。次日,雙方在金山江面大戰,韓世忠率二子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梁紅玉擂鼓助陣,指揮全軍,又親率女兵殺敵,在各路大軍齊攻之下,金兀朮大敗而逃。宋兵王達詐充嚮導,引金兀朮至黃天盪,韓世忠夫婦水陸並進,將金兵圍困於絕境,金兀朮落荒而逃,宋軍大獲全勝。

創作背景

《抗金兵》《抗金兵》劇照
九·一八事件之後,京劇大師梅蘭芳1932年南遷上海後,面對時局,為宣傳抗戰思想,他醞釀編演一出“抗敵”新戲,經友人葉恭綽建議,決定以梁紅玉抗金的故事為題材,編演一出《抗金兵》。《抗金兵》演的雖是抗金兵,實則號召民眾抗日兵,因而這齣 戲對當時人民的抗戰情緒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當時大致分工是許姬傳負責執筆改編,徐蘭沅王少卿負責設計唱腔、板式,最後由梅蘭芳修改審定。經過集思廣益,僅三個月就完成了初稿。該劇首演於上海天蟾舞台,後又在北京加工修改,經過反覆實踐,漸臻佳境

演出情況

該劇由梅蘭芳飾梁紅玉,林樹森飾韓世忠,王少亭岳飛金少山飾牛皋,姜 妙香飾韓沿德,劉連榮飾金兀朮,肖長華飾朱貴。上演時像一顆“精神核子彈”,震懾敵人,鼓舞全民族士氣。梁紅玉擂鼓助陣,演得活龍活現,出神入化,充分表現了偉大表演藝術家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

劇中設計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水戰”,為舊劇中少見。“水戰”的特點是:兩軍會陣時,雙方並不通名對話,也不立即動手開打,而只能遙望、觀察。因為兩隻戰船之間尚有一定的距離,故兵分左右繞半圓場,再會面時才交鋒開打。雙方將士使用的都是長兵器,如大刀、長槍等,用來攻擊對方的“上三路”,而且動作較慢,打打停停,身子一高一低地保持平衡,象徵船體的搖擺起伏。

《抗金兵》梅蘭芳《抗金兵》中飾梁紅玉
在梁紅玉擂鼓助戰一場中,台上有韓世忠、金兀朮、何黑闥、韓向德四條船互相交戰,這一表演程式名“四合如意”,主將帶領水兵往來穿梭,轉個不停,顯得戰鬥氣氛十分濃烈。“水戰”要求每個演員的動作必須協調一致,以表現出“戰船”的整體性,主將立於船頭,士兵緊隨其後,船夫在船尾划槳。絲毫不能出錯,否則有“斷船”、“落水”之“險”。

梁紅玉的戲在劇中十分吃重,唱念做打兼備,還要多次改換扮相。在與眾將議事時,梳大頭,穿帔;準備上陣督戰時,穿軟靠;在與韓世忠巡營時,扎靠、披斗篷;校場點將時,改扎硬靠,儼然一名五軍都督府的安國夫人,胸懷韜略的巾幗英雄。

擂鼓助戰是梁紅玉的重點場子,梅蘭芳先生為了擂出氣勢、擂得嫻熟,也為了不影響別人,他每天用兩根鼓槌在自己的大腿上敲打,日久天長,大腿上形成了兩塊銀元大小的青紫斑,由此表現出他對藝術高度負責的精神。

影片評價

《抗金兵》《抗金兵》之演出
劇中經典戲段:梁紅玉擂鼓助戰,宋兵王達又誘引兀朮入黃天盪,韓、梁合兵大敗金兵。此戲又名《擂鼓戰金山》。梅蘭芳在劇中飾梁紅玉。首場梳大頭、穿繡帔,全是夫人氣概;後場則扎大靠、插雉尾,一派大將風度。梅蘭芳在全劇中展現了唱念、起霸、擊鼓和武打,達到了唱念做打的全面發揮。

這是一出眾星同輝的大“群戲”。演員陣容強大,演出效果極好,確如林印在《梅蘭芳》一文所說“對當時人民的抗戰情緒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想當年日寇發動侵華戰爭,瘋狂地蹂躪我中華大地,梅大師義無返顧地演出了這齣《抗金兵》。好象響起一聲衝鋒號角,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看到戲的末尾,金兀朮敗走黃天盪,不由得想起抗日戰爭中我方贏得台兒莊大捷、平型關大捷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勝利場面,令人振奮不已。……梅先生在抗戰期間演出《抗金兵》這齣戲的影響和意義是非常深遠的。……看了這部音配像,久久不能平靜,耳邊仿佛響起雄壯的抗日歌聲。正是:“刀光劍影舞翩躚,金山擂鼓響猶明。巾幗英雄唱不盡,一台戲文等黃金。”——央視國際《戲迷說戲:金山擂鼓響猶明》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