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袁文才》

《我的爺爺袁文才》

《我的爺爺袁文才》真實地反映了袁文才傳奇而不平凡的一生:從大鬧競選場,勇揭豪紳陰謀到被迫加入馬刀隊,從“劫富濟貧”舉義旗到假借“招安”之計,發展壯大革命力量,從組建農民自衛軍到砸碎牢籠救革命者,從加入中國共產黨到迎接毛澤東上井岡,參與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最後驚悉“六大”決議,秘密潛回家鄉鑄成大錯,雖“負荊請罪”,“將功補過”,最終未逃過慘遭殺害的命運。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袁文才,一位傳奇式的人物,緣何走進綠林?他,如何鼎力幫助毛澤東及工農革命軍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他,何以當起“月老”,促成毛澤東賀子珍的婚姻?他,身為紅軍高級將領,為何最終慘遭殺害?本書作者——袁文才的嫡孫,將一一為您揭示謎底。

內容簡介

我的爺爺袁文才我的爺爺袁文才

《我的爺爺袁文才》稿共8章,約22萬字。全稿以時間為線索,較為全面、真實地反映了袁文才傳奇而不平凡的一生:從大鬧競選場,勇揭豪紳陰謀到被迫加入馬刀隊,從“劫富濟貧”舉義旗到假借“招安”之計,發展壯大革命力量,從組建農民自衛軍到砸碎牢籠救革命者,從加入中國共產黨到迎接毛澤東上井岡,參與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最後驚悉“六大”決議,秘密潛回家鄉鑄成大錯,雖“負荊請罪”,“將功補過”,最終未逃過慘遭殺害的命運。

作者簡介

袁建芳,袁文才烈士的嫡孫。1957年8月出生於寧岡茅坪,1976年12月入伍,197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福建省連江縣中國人民解放軍三二三六二部隊政治處和三二三六零部隊政治部工作,1983年9月到1985年1月在南昌陸軍學院學習。歷任連隊文書、營部書記、團政治處幹部股幹事、幹部股長、師政治部正營職幹事。1996年轉業到吉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現為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

媒體評論

本書的作者袁建芳為本書主人公袁文才的嫡孫,作者在大量的史料及袁文才遺孀謝梅香等親歷者和知情者的回憶和口述的基礎上,由他親自執筆,將使得史料更具說服力和可信度,這是本書最大亮點。此外,本書圖文並茂,文字通俗流暢,使得本書好讀、易讀。

目錄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青年才俊 逼人綠林
家鄉和身世
風雨青少年
就讀於禾川
大鬧競選場
參加“馬刀隊”
第二章 風雲際會 投身革命
韜光養晦 積蓄力量
揭竿而起 建立政權
永新劫獄 情深義重
第三章 毛袁聚首 煥然一新
危如累卵 英明決策解重圍
寶珠穿蟻 鼎力相助渡難關
君材蜀錦 要在刀尺成衣衾
大義滅親 忍痛處決胡亞春
第四章 馳騁井岡 歲月崢嶸
攻新城 布陷阱 殲敵西門
出湘南 戰滁口 策應朱陳

精彩書摘

青年才俊 逼人綠林
家鄉和身世
寧岡縣茅坪馬源坑村,坐落在群山環抱之間。這裡叢林茂密,蒼松翠柏挺拔參天。它的東南面是雄偉壯麗的井岡山,是地處江西湖南兩省之蟲:的羅霄山脈中段最高的一座山峰,其最高點——趙公亭,海拔一千八百八十二米。
馬源坑向西北延伸便進人永新縣地界。永新東鄰吉安泰和,南連寧岡井岡山,西接萍鄉蓮花,北靠安福宜春,是南北交通要隘、東西來往重鎮,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馬源坑在祖先開居時並不叫馬源坑,而是叫“發源坑”。因客家話諧音的緣故,把“發源坑”叫成了“馬源坑”,這種叫法一直沿用至今。其實,馬源坑只不過是從井岡山連綿的群山向西北逐步延伸下來的一條東西走向的深山溝。靠北面那座山的半山腰,有七八幢或乾打壘或茅草建造起來的坐北朝南的房屋和草棚。
在馬源坑村口,有一塊形狀酷似棺材的巨石,當地人稱之為“棺材石”。說起棺材石,還流傳著一段神奇的故事:
早先,馬源坑也是一個小小的村落,村里居住著十幾戶人家,儘管他們終年日出而作、省吃儉用,祖祖輩輩仍然過著挨凍受餓的貧窮日子。質樸的山裡人最終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之所以貧窮,是因為沒有讀書人;沒有讀書人就出不了“官”,出不了“官”當然就發不了財。於是,每當逢年過節,村里人便自覺自愿地帶上供品,到附近的象山庵朝神拜佛,求助菩薩保佑村里能出官發財。村民們的這份虔誠心意,終於感動了觀音菩薩,一夜之間,人們猛然發現村口的風水樹下“長”出了一塊形似棺材的巨石,它寓意神靈護佑這裡會出官發財。
這則故事寄託著馬源坑人的殷切期望和堅定信念:馬源坑遲早會出讀書人,遲早會出大官,遲早會擺脫貧困富裕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