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跨越學習困難》

《成功跨越學習困難》

《成功跨越學習困難》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者和心理治療師葛碧建博士和葛安妮博士和美國幼兒教育家傅亞倫先生專為中國青少年兒童而作的。作者針對現代物質主義對家庭生活和兒童教育的負面影響,以及傳統觀念對緊張而忙碌的現代父母的巨大牽製作用,長期與中國南方的幾所幼稚園保持著密切而成功的合作,深入剖析兒童學習困難以及這一問題的社會背景和家庭背景,並大膽探索兒童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成功跨越學習困難》介紹了學習困難的肇因、如何培養良好的品格,用案例對理論進行了生動論述,用理論解決了案例難題。

作者簡介

葛碧建博士和葛安妮博士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者和心理治療師,具有30餘年豐富的專業經驗。葛碧建博士幾十年來一直擔任瑞士心理學院的高級講師和夏日心理培訓學校的培訓師。葛氏夫婦1980年在瑞士西部一城鎮開設私人心理診所,服務12萬當地人民達二十年之久。他們還被世界幾十個國家的許多大學聘為客座講師,講學足跡遍及歐、美、亞三大洲的60多個國家。從1999年開始,他們經常來中國開展心理諮詢和培訓,並應邀在許多城市的多所高校開班講學。
傅亞倫出生於美國,受教於美國。他設計了一套富有創新性的幼兒教育課程,制定了一套面向私立幼稚園教師的培訓放案,並參與設計、實施了一套受到國際認可的中學教育課程。他在澳門擔任了10年“聯國學校”的校長,還擔任中國、俄國、蒙古、菲律賓以及七個拉美國家的多家教育機構的顧問。

目錄

前言/1
一 用智慧樹立紀律意識/1
引言/1
現代生活與兒童教育/2
一個典型的個案/4
不當的教育方式/7
恰當的教育方式/11
系統研究成功與失敗/23
固執己見的孩子/34
承認孩子的情感/37
理解學習的成敗循環/42
一個成敗循環的個案/48
自然學習與成長/52
學習的動力來自內心/56
二 兒童學習困難的肇因/61
引言/61
兒童聯結關係的斷裂/62
父母之間的疏遠現象/66
父親:通向世界的大門/68
競爭/74
至關重要的人際關係/78
支配與順從關係/82
持續而成功的學習/88
無法進行真正的學習/92
患有多動症的孩子/94
野心勃勃的父母/106
瑪麗一家的故事/108
棍子與胡蘿蔔/110
三 幾個錄像個案及評析/113
引言/113
一個可能出現學習崩潰的孩子/113
一個由奶奶與外婆照顧的孩子/122
一個想讓兒子成為國家領導人的母親/134
六歲半的蘭蘭和多嘴的母親/141
七歲的浩浩遇到了學習困難/149
陷入學習失敗的十二歲小昆/158
一個十六歲少年的學習困境/165
母親和女兒:林楠的困境/175
毛毛蟲終於變成了花蝴蝶/191
四 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197
引言/197
精神文明建設/200
什麼是品格/204
道德能力種種/206
分析道德能力/209
左右品格的力量/216
良好品格的培養/219
小結/258

前言

《成功跨越學習困難》主要是為父母和老師而寫的。不過,廣大心理工作者、社會工作者、諮詢師特別是學校諮詢師也都是《成功跨越學習困難》的讀者對象。所有這些人都是兒童生活中的關鍵人物,他們的日常任務就是應對和處理一些帶有戲劇性的情形。這些情形一旦處理不當,很可能會給兒童留下終生難愈的心理創傷。
學習困難和行為困難會導致兒童出現崩潰現象,對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只要想想許多崩潰的孩子帶來了多少可怕的後果,我們就會意識到兒童崩潰問題不僅關乎個人和家庭,而且可能影響整個村莊或城鎮,甚至整個國家。
《成功跨越學習困難》是長期積累的結晶。幾年來,我們與中國南方的幾所幼稚園一直保持著密切而成功的合作。《成功跨越學習困難》作者和幼稚園園長與老師合作,深入剖析兒童學習困難以及這一問題的社會環境和家庭背景(如父母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活等),並大膽探索兒童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
通過合作,我們對如何克服兒童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對兒童學習困難,特別是對患有多動症的兒童的學習困難以及他們巧妙遮掩起來的極度焦慮,有了新的、有趣的認識和理解。
同時,我們還驚喜地發現,“給予孩子有限度的選擇”這一新穎的教育方法非常適合現代的中國兒童。家長和老師如能採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並給予孩子持之以恆的支持和鼓勵,孩子就能走出學習困難的陰影。
此外,我們也深刻認識到現代物質主義對家庭生活和兒童教育的負面影響,以及傳統觀念對緊張而忙碌的現代父母的巨大牽製作用。現代父母一方面承受著來自工作的巨大壓力,需要不斷取得進步和成功,另一方面又得顧及有關家庭生活和家庭氛圍的傳統觀念,因此顯得左支右絀,力不從心。
父母的這種處境不僅會讓他們自身感到緊張焦慮、精疲力竭,而且會導致他們的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或學習困難(甚至二者兼而有之)。正因為我們對這一看似無法克服的悲劇情形有著深刻的理解,所以我們能夠有效地幫助父母和老師教育遇到學習困難或行為困難的兒童。
我們與那幾所幼稚園的合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許多兒童原來患有抑鬱症、多動症或注意障礙(ADD),然而經過我們的努力和幫助,他們大都從這些令人擔憂的症狀中恢復了過來。我們特別為這些孩子感到高興,同時也為他們的父母感到高興。
今天,每個人都稱中國為未來的國家。然而,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宜人風景上空,我們看到隱隱籠罩著一塊巨大的烏云:許多兒童及其家庭正處於嚴峻的困境,生活在不幸與失敗的陰霾之中。與此同時,學校也似乎與失敗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非常欽佩中國的許多方面,也打心底關心著許許多多的中國人。看到“兒童崩潰”的陰影森然出現在中國的地平線上,我們真心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幫助中國的父母和老師找到解決這一嚴峻問題的切實可行的辦法。
我們特別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父母和孩子。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才能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憂他們之所憂。為了幫助這些父母和孩子,我們曾經多方諮詢,請教了許多朋友、老師和學校主管。
衷心感謝譯者萬兆元先生和王安民先生。他們都是勤勉而出色的譯者,不僅忠實地傳譯了原意,而且譯文自然流暢,清新可讀。
另外,我們還要感謝列支敦斯登的建築師托尼·阿科爾曼(ToniAckermann)先生。他再次慨然同意為拙著創作插圖。他的熱忱與激情一直深深鼓舞著我們。

精彩書摘

為什麼許多中國兒童都變得那么固執?一個孩子究竟是怎樣變得固執己見的?
許多因素都會讓孩子變得固執起來。其中之一就是:父母不傾聽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不傾聽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感到很不舒服,就會認為沒人在意自己的情感和感受。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固執,總是堅持自己的思想以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而不大理會他人的建議和觀點,尤其是那些源源不斷地來自父母的規則、命令和建議。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固執傾向還將變得更為明顯。
孩子的固執行為常使父母的權威陷入癱瘓,也常給周圍環境即擴大家庭中的傳統型大人帶來困擾。換句話說,孩子的固執行為不僅讓父母難以接受,也讓包括爺爺奶奶在內的其他擴大家庭的成員很難接受。奇怪的是,這種孩子憑藉自己非凡的固執,有時會一躍成為家庭的主人。當然,這在傳統家庭中屬於非常罕見的現象,傳統家庭中這樣的孩子常會遭到大人的排斥和拒絕,大人會認為孩子反常,需要糾正。在中國,大人經常打罵孩子,而且這種懲罰有時甚至會變得非常凶暴。
在中國,計畫生育政策下的許多獨生子女,尤其是那些從很遠的鄉下遷移到城市居住的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會具有“固執己見”的特徵。在其他國家,許多孩子同樣也很固執,這些孩子一般也是獨生子女。而在多子家庭中,比其他孩子大許多的頭生孩子,或者“在不經意間出生”的最小的孩子,也經常具有“固執”的特點。
固執的孩子常常天生具有一種堅強秉性。在家庭以外的許多人看來,這種秉性也許有些不同尋常或者令人不大舒服,但卻並非什麼壞事。例如,堅強的意志在生意場上、管理方面或者其他挑戰性的工作或行業中都極其有用。當然,其前提是孩子沒有被大人拋棄,沒有受過粗暴的懲罰,仍然和諧地融合在自己的家庭之中。
然而,對於傳統型父母、倔強的父母以及忙碌的父母而言,秉性堅強的孩子不僅讓他們非常不舒服,而且簡直難以接受。因此,這些父母認為,必須對孩子進行糾正,採取一切方法讓孩子變好。然而事與願違,父母的這種反應和糾正反而讓秉性堅強的孩子變得更加固執和倔強。
父母如以這種消極態度和憤怒的反應對待秉性堅強的孩子,必將使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衝突加劇,使家庭的和諧氛圍蕩然無存。這種情形一般很難扭轉。固執的孩子和與他們同樣固執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等相互對立,彼此退縮到“憤怒反應”的堡壘之中——這種憤怒反應常常還夾雜著一些“報復”的成分。這樣一來,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會感到一種痛苦的無助(然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卻並非哪一方的“過錯”。這是一種新問題。我們可先接受並理解這個問題,然後溫柔而堅決地加以改變)。這種巨大的無助感會讓孩子、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產生憤怒的反應,促使他們不得不痛下決心。
不幸的是,雙方的這種惡性循環反應會產生一種衝突的氛圍、一場無休止的戰爭。只要父母不改變自己的態度,這種戰爭狀況就會持續下去,並會不斷激化。孩子當然也對問題和衝突的形成負有責任,而且激烈的衝突常常因他們而起,但是他們還太小,還無法理解這一切。
總而言之,固執己見的孩子具有堅強的秉性,這種秉性在與父母交流的過程中,又進一步為父母的不當教育方式和激烈且逐步升級的反應所確認和加強。
解決辦法在於:父母要學會聆聽孩子,發現新的教育方法,接受孩子的積極方面,如孩子的決心、毅力、學習渴望、獨立精神以及在家庭這個戰爭範圍之外與同學、朋友甚至遠親相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積極樂觀的性格。
一旦父母開始傾聽孩子的情感和感受,就能幫助孩子離棄倔強而固執的個性,進而變得越來越靈活。如果孩子能夠從倔強和固執逐漸向成長和靈活發展,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就會取得巨大的進步。這樣的孩子也一定會成長為積極而能幹的大人。
在此過程中,父母將學會理解孩子的個性和秉性,尤其是如果他們從上面描述的那些積極方面去理解孩子的話。秉性堅強的孩子在一開始並不是一個反常的孩子,只是在那以順從和服從為主的傳統環境中,這樣的孩子顯得有些特立獨行。如果大人能夠理解並接受秉性堅強的孩子,孩子就會成長為價值無限的公民:因為具有堅強意志和獨立精神,他們會變得非常能幹,會受到周圍人們的喜愛,會取得非凡的成功。
麗麗正是這樣一個秉性堅強的孩子。她是個外國孩子,但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中國。她是獨生女兒。她國小是在一所典型的中國學校上的。從上國小起,麗麗就開始表現出強烈的我行我素傾向。她既能說漂亮的英文,又能說流利的中文。她身體健康,善於學習,深受中國老師、同學以及同學父母的喜愛。
麗麗唯一不如意的地方就是家裡。她父母,特別是母親,強烈反對她堅強、倔強而獨立的性格與意志。母親還經常和麗麗發生激烈的爭論,每次都讓雙方感到非常難過。實際上,每次爭吵之後,最難過的還是母親。女兒雖然也很難過,但把這一切都挺了下來,在學校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和老師、同學甚至同學的家人的關係都很好。
於是,麗麗的父母前來諮詢我們。父母對待麗麗的態度截然不同:父親相當被動,而母親非常主動,經常對麗麗的拒絕、撅嘴和抵抗態度暴跳如雷。父母對麗麗的品行以及麗麗對待他們的態度持有不同的意見。
後來,麗麗的父母學會了如何更好地對待麗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