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制勝:做一個高情商的人》

《情商制勝:做一個高情商的人》

《情商制勝:做一個高情商的人》敘述了“情商”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如果不懂EQ,從現在起,我們宣布:你落伍了!情商還不同於智商,它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得到提升,故而我們應該從構築自信力、激發創造力和施展情緒感染力這三個方面來提升自己的情商,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激勵,做自己命運的主人。本書敘述了“情商”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為了獲取更大的成功,我們必須學會解讀自己的情緒,識別他人的情緒,並及時消除不良情緒,儘量展示我們最美麗的一面。

內容簡介

為了獲取更大的成功,我們必須學會解讀自己的情緒,識別他人的情緒,並及時消除不良情緒,儘量展示我們最美麗的一面。情商還不同於智商,它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得到提升,故而我們應該從構築自信力、激發創造力和施展情緒感染力這三個方面來提升自己的情商,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激勵,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目錄

第一章情商的由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1.長期以來人們以“智商”論成敗
2.智力測驗的局限
3.“樂觀測試”:情商的雛形
4.“情商”概念橫空出世
5.人人都是智商與情商的綜合體
6.情商對人更具決定性作用
第二章情商——個體最重要的能力
1.情商是一種能力
2.情商的影響超過80%
3.高情商者更容易取得成功
4.情商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5.成功者與失敗者的重要差別是情商
6.逆境中的情商最可貴
第三章積極情緒——展示你最美麗的一面
1.積極: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人力量
2.堅持: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恆心
3.勇敢:迎上前去
4.真誠:贏得他人的信任
5.寬容:人生的一種哲學
6.平和:美麗的生活就在你的身邊
7.樂觀:看到光明的一面
8.熱忱:生命的原動力
第四章消極情緒——人類心理健康的隱形殺手
1.憂慮能使最堅強的人倒下
2.憤怒是可怕的魔鬼
3.衝動使人喪失理智
4.恐懼比害怕更可怕
5.自卑者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6.猜疑似繩索,束縛了人的手腳
7.嫉妒是破壞人際關係的心靈毒瘤
8.貪慾的結果必將是自我毀滅
第五章解讀自己的情緒——認識你自己
1.良好的情緒是生命之基
2.認知個人的情緒狀態
3.察覺自己的情緒
4.了解自己的情緒底線
5.以局外人的身份自我體察
6.自我心像助你認識自己
7.第六感覺是一種直覺
8.做一個自知的人
9.為自己的性格和情緒把脈
10.正確給自己定位
11.客觀地做出自我評價
第六章識別他人的情緒——透視他人心靈秘密
1.探測對方表情下的真實情緒
2.運用移情思考把握他人
3.避免用看到的現象下結論
4.善於提問有助於你了解對方
5.角色中隱藏著特定的感覺和需求
6.學會巧妙地去閱讀一個人
7.正確把握對方的心理狀況
8.言語中的深層心理
9.富有同情心更能了解他人的感受
10.理解和掌握身體語言
11.找到開啟他人內心的鑰匙
第七章情緒平衡技巧——駕馭自己的負面情緒
1.你是個情緒化的人嗎?
2.及時消除不良的情緒
3.別讓不快樂的人感染你
4.反向心理調節法
5.控制情緒,而不為情緒所控制
6.宣洩可以消除不良情緒
7.選擇一種合適的宣洩方式
8.負面情緒下的心理狀態
9.駕馭自己的負面情緒
第八章情商提升之一——構築你的自信力
1.勝利屬於有信心的人
2.自信是一種心態
3.積極的心理產生自信意識
4.相信自己,你是最重要的
5.信心能讓我們超越極限
6.只有自信才能主宰人生
第九章情商提升之二——激發你的創造力
1.創造,情商的最高追求
2.創造力是高情商最集中的體現
3.巨大財富源於創意
4.“我們要改變遊戲規則”
5.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勢
第十章情商提升之三——施展你的情緒感染力
1.情緒的感染力
2.鼓勵是一劑最佳良方
3.把心中的讚美說出來
4.微笑是情商的小天使
5.喚醒你潛藏的幽默感
第十一章情商的修煉——心燈一盞,天地光明
1.為自己點亮一盞心燈
2.情商可以自我訓練
3.有一棵自己的“煩惱樹
4.只有舍,才能得
5.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
6.學會寬恕,學會放下
7.雪松的啟示
8.情商修煉從細節處著眼
9.自省就是無情的自我解剖
10.自我激勵是情商修煉的重要一課
第十二章情商決定命運——讓自己成為命運的主人
1.情商決定命運
2.誰來主宰自己
3.積極的心理暗示
4.靠信念去拯救自己
5.永不停息的進取精神
6.積極情緒,自我拯救
7.失敗離成功往往只差一步
第十三章情商——成功的自我推動力
1.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
2.善於表現自己
3.巧妙利用心理控制
4.暗自表達情緒信息有技巧
5.懂得退一步
6.冷靜來自於長期耐心的自我控制
7.忍一時風平浪靜
8.挫折對每個人都是無法避免的
9.不要背著沉重的情緒包袱
10.永遠不要停下腳步

前言

自1915年智商概念誕生以來,人們認為,一個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位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然而後來人們發現,智商的高低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對於一個人的成功而言,則有另外的更為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情商。
情商(EmotionalQuotient,縮寫為EQ)一詞,是1990年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和新罕布夏大學的瓊·梅耶首創的。後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丹尼爾·戈爾曼,在1995年推出《情商》一書,更進一步地將情商的概念推廣於世,並掀起了全世界的情商革命。
現在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有著重大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智力水平。根據心理學家長期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占20%,而情商的因素卻占到了80%。從這層意義上說,情商為人們開闢了一條通向成功的新途徑,情商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
美國某一個專業諮詢機構調查了188個公司的高級主管,測試他們的智商和情商同他們的工作之間有多大的必然聯繫。調查結果顯示,情商的影響力是智商影響力的9倍。也就是說,某些高級主管即使在智商方面差了一點,但如果他們擁有更高的情商指數,通常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廄刀日巴生活的主人;二是能積極穩妥地管理和調控自己的情緒;三是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邁步,走向成功;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五是人際關係的管理,即一個人的領導和管理能力。
我們發現那些能夠敏銳地了解他人情緒、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更可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工作,也更可能取得成功。
情緒控制的能力即為情商,情商就是一種能力。那么怎樣通過情商來了解自己,管理我們的情緒,而不被情緒所主宰呢?
情緒平衡技巧是管理情緒見效最快的方法之一。平衡情緒是以不壓抑的方式辨識、認知、接納並協調自己的情緒。這樣情緒就可以給我們指點正確的方向,幫助我們做出更恰當的選擇,營造一個有利於自己生存的寬鬆環境,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交際圈,創造一個更好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
實際上,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樣可以用測驗分數較準確地表示出來,它只能根據個人的綜合表現進行判斷。心理學家們認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點:
尊重所有人的人權和人格尊嚴;
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
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能承受壓力;
自信而不自滿;
人際關係良好,與朋友和同事能友好相處;
善於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問題;
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
專家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較高的情商,和童年時期的教育培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情商的提升,應從小開始,可經由教育訓練而達到。
高智商不一定能與成功畫上等號,我們的教育卻仍以學業成績為重,忽略了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的情商。而目前在歐美已有中國小以提升情商為主來設計課程。在全世界的企業中,也正進行著許多的情商訓練課程,以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藉以提升企業競爭力,達到永續經營的企業目標。
情商影響著人的一生,它在一個人的命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一位成功者可能不是聰明絕頂的天才,卻必定是那些能調動自己情緒的高情商者。
在本書中,我們為大家淺析了情商的相關理論,意在結合生活中的案例幫助大家提升情商、修煉情商,做一個高情商的人,從而使我們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盧曉蓓、戴岩、耿雅清、劉玉傑、張彤、楊陽、陳震、周一宇、歐陽明、袁路、陶欣雨等人的大力協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精彩書摘

智商是測量個人智力發展水平的一種指標,簡稱IQ,智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人們看做是衡量人的心智素質的唯一指標。
一般來說,智商的高低反映了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就是一個人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等方面發展水平的高低,它主要表現的是人的理性能力。
智商測試最早出現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被各國廣為採納,並成為許多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特殊職業的重要輔助標準。1904年,法國教育部組織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來研究公立學校低能兒童的管理問題。委員會的委員比納和醫學家西蒙試圖研究一種用測驗的方法去辨別有心理和智慧型缺陷的兒童。次年,一套用以測量兒童智力高低的問卷編制問世——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測驗科學量表。
“比納一西蒙智力測驗”中並沒有智商的概念,而是用心理年齡來表示被測試者智力的高低。如果心理年齡高於生理年齡,則認為智力高於一般兒童。
後來,在修訂的“斯坦福一比納”量表中,“智商”被第一次提出。計算公式如下:
智商(IQ)一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所謂智力年齡,是指智力達到某年齡的水平,這是通過特定的問卷等測評系統檢測出來的。
例如一個5歲的孩子,在做5歲組兒童的智力測試題中能及格,在做6歲組的智力測試題中也能及格,但在做7歲組的智力測試題中卻沒有及格。那么,這個兒童的智力年齡為6歲。他的智商(IQ)就是:6(智力年齡)/5(實際年齡)×100-120。由此可見,如果一個孩子的智力年齡超出實際年齡越高,說明這個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越高,他的智商也越高。
一般來說,在未經挑選的人群中,智力平均數為100,因此,智商接近100者稱為智力正常,智商高於130者稱為智力超常,而低於70者則稱為智力落後。
“比納-西蒙智力測驗”問世之後,各種測量智力的測驗表相繼問世,並在西方社會迅速普及開來,同時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年齡層中,掀起了智商測試的陣陣狂潮。可以這么說,20世紀的西方世界,幾乎沒有人在其一生中能夠避免智商的測試!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智商測試來了解自己的智力水準,並將其作為自己職業選擇和決策的主要依據。
傳統的眼光總是認為,智商代表著智力,如果一個孩子測試出來的智商高,父母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家孩子聰明著呢,將來肯定有出息!”反之,家長往往愁眉不展,對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那么,智商等同於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嗎?智商高的人必定能夠取得成功嗎?答案是未必。
有位學生學習成績不佳,老是“開紅燈”。於是家長帶他去做智力測試,結論是智商偏低。
但是人們發現,這個孩子除了學習成績不夠理想之外,其他方面並不見得有多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些“小聰明”。經過醫生的專業評定,原來這個孩子患有輕微的多動症。除了上課之外,這個孩子在動手方面的能力特彆強,他在學校組織的各種課外興趣班上,經常創作出一些“小發明”,有些竟然連老師也讚嘆不已。離開學校之後,他發揮自己的特長,果然在設計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另外,在王安石的《傷仲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仲永曾是遠近聞名的神童,長到5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卻突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了自己的名字。
從此之後,但凡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仲永都能立刻完成。他不但才思敏捷,而且文采斐然,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驚奇,甚至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於是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或者一味在人前顯示他的才華,但卻忽視了對他的培養,致使仲永在長大之後,才能完全消失,與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仲永的高智商在少時便已顯露無遺,結果卻因為疏於培養,最終落得才能盡失,和常人無異,而一些智商貌似偏低的孩子卻獲得了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以“智商”論成敗的傳統思維。
美國的心理學家就智商和成功的關係曾做過一項調研。他們對伊利諾州某中學幾十位優秀畢業生進行過跟蹤研究,這些學生的平均智商,即語言和邏輯分析能力是全校之冠,學習成績也都非常優秀。但是,他們到近30歲時大都表現平平,中學畢業10年後,只有1/4的人在本行業中達到同年齡最高層次,很多人的表現甚至遠遠不如同行。
曾參與此項研究的波士頓大學教授凱倫·阿諾針對這一調查結果指出:“面對一位畢業致詞代表,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他的考試成績不錯,而對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學家所編制的智力測驗時成績不錯,但我們無法對他的未來成敗作出準確的預測。”
的確,智商測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學業成績能否作為未來成就的唯一槓桿呢?智商確實能夠反映出人類的部分智力狀況,但是它能否代表某個人的整個智力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