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者無悔》

《悟者無悔》

《悟者無悔》是由作家王永凱先生所著的國學研究集,作者以品讀老子來感悟人生,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讀老子哲學,旨在給自己和讀者一點所思所悟,可讀性強。本書於2012年10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老子》在許多人看來閒書,那閒書就只有閒者來讀了。所謂閒者必是人閒心靜的賦閒之人,心如止水,不再想看發揮餘熱之類的事,對眼前和過去無怨無悔,平靜面對現實,以讀書為樂趣。賦閒之人喜歡上了《老子》,那大概是真的喜歡上了,讀《老子》就會越讀越有趣,越讀越對味口,覺讀之晚矣,大有愛不釋手的味道。孔子五十而後讀《易》,韋編三絕,講的是聖人讀書的故事。讀《老子》給自己心靈上帶來的快慰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讀《老子》的樂趣是“閒者之悟”。這個“悟”字有三層含義:其一,從形式上講,“悟”有突然性,突然之間你明白了事情的原委,這叫恍然大悟;其二,從邏輯上看,“悟”是長時間思考的必然結果,沒有經過一而再的思考,就不會有突然間的頓悟;其三,“悟”是思考者的精神升華,使之達到一種新的體驗境界。“悟”就是悟道,領會老子講的道理。《老子》有一個較大的特點:逆向思維。老子處在春秋時代,那是一個諸侯爭霸的時代,他不鼓勵侯王那么去作,他批評爭霸給百姓帶來痛苦是不無道理的,但侯王們並沒有誰去聽從他的勸告,儘管老子講的道理非常非常有價值,他的思想從產生以來就不是社會的主流思想,因為他總是教人朝負面去看待問題。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這就是老子的智慧,有些讓人看不懂,幹嘛要“裝”成那個樣子。他說堅強是死的特點,柔弱是活的特點,這也是從負面思維的結論。我們現在講堅強不屈,是說人的非常正面的品質。老子講的“堅強”裡面會有逞強、執拗和偏執的意思。他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你越是想做那個你做不到的事,你越做就會越失敗;你越是想把那個你不能長久抱在懷裡的東西緊緊抱住不撒手,你就越會丟掉它。老子的逆向思維充滿著辯證法哲學思想,這大概是老子思想雖然不是社會主流思想卻又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給中國人提供了一種“退”的選擇。再說,“進道若退”在老子看來,退也是一種進。知進知退,進退自如,方能如《易》所講生生不息,故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年不衰且發揚光大。

導讀

道可道非常道

俗話說做人做事總得講道理。這話沒有錯,但那道理要看如何去講才會有真道理。同樣一件事情,因人所站的立場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因而講出來的道理就各異了。世上人形形色色,也就有了道道種種。有“紅道”也有“黑道”,有“正道”也有“邪道”。魚有魚道,蝦有蝦道。行業之間有不同的道,如商道、劍道。再如飲茶還講茶道。那電影電視裡的“黑老大”嘴上不是常說“道上的規矩”嗎?道就是規矩。但這規矩不是規律,是人為制定的。所以說,講規矩講道理憑藉的是實力。沒有實力作後盾你有道理也沒道理,有實力作後盾你無道理也有道理。當然,你若有道理又有實力你當然就有道理了。像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打倒“四人幫”之前,他講的話“四人幫”認為沒有道理,搞整頓被指責為“搞復辟”,說“翻案不得人心”,將“文革”中出來工作不久的他再次打倒。打倒“四人幫”之後,鄧小平說要以經濟工作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他的話就得到大家的擁護。同樣是有道理的事情,行不行得通,其區別在於處境不同。帝國主義是靠炮艦講道理的。“八國聯軍”打到中國來掠奪是如此,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是如此,美國現在世界上推行霸權主義也是如此。人性向善,中國人自古就奉道行事,遇事講究道理,現如今在國際事務中,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主持正義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地增大。中國人民是真講道理的,更懂得濫用實力去講道理的危害性。然而,我們現在政府之中的一些官員正在濫用手中的“實力”去“講道理”。作為政府中的官員本應是人民的“公僕”,可中國的百姓善良,善待自己的“公僕”並給予他們較大的“權力”,視他們為“父母官”。這就將“主僕”的關係變成了“父子”關係,這大概同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有關係,自古封建帝王就視民如子,稱為“子民”。這樣一來,有的官員就真把自己當作“父母官”了,若官員真的把百姓當作親生的“子女”,還有親情可講,可他們之間毫無感情可言。作“父母”的官員不可能去同百姓“講道理”,作“子女”的百姓去同“父母官”講道理,那是“大逆不道”的。逆者,不順也。不順就是“不孝”,哪有“子女”不孝順“父母”的道理?於是乎,百姓辦事有道理無道理,你都得“送禮”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官”。“送禮”了不該辦的事也能辦,若不“送禮”能辦的事也辦不成。這道理全在“父母官”的一句話。不“送禮”不辦事似乎已成了社會的“潛規則”。老百姓找誰講道理去?這個世上的道理好像總是同“強者”站在一起,弱者的聲音實在有點微不足道。
《老子》說“道可道”,認為“道”是可以論說的。老子“論道”涵義博大精深,其哲學思想大大地擴展了中國人思考的空間,也大大地改變了中國人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方法。他的思想觸角大到天地萬物,小到細微家常日用,他看待問題的角度由常人單一的正面變為正、負面的靜觀,運用辯證法的觀點著眼於世事,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的,其所遵循的規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可以說,老子的思想是冷靜而理性的,在強權強勢面前他並不真的在退縮,他一再勸告當權的統治者不可逞強妄為,說“強暴者”不得好死。我們還是讀一讀《老子》開篇第一章吧,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段話若逐一注釋有些複雜,省事一點看看專家的通俗譯文即可:“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形無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形有名是萬物的根源。因此,要經常從無欲的角度去揣摩道的奧妙,要經常用有欲的官能去探尋道的蹤跡。“無”和“有”這兩者,是同一來源而名稱不同,它們都是很玄妙的。它們玄妙至深,那就是開啟大千世界無窮奧妙的總門。老子破天荒提出“道”作為自己哲學思想的核心。可以說這第一章應該是《老子》的總綱,講有四層含義。其一,講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不是一般的“道”,不是普通的“名”,不是用言語能進行圓美界定的。其二,講“道”之用是廣大無邊的,它是萬物之母,生成宇宙又化育萬物。其三,講“道”中同時包含“無”和“有”,可以通過這兩種方法去認識“道”。也就是說,從“道”的本體“無”出發認知世界,可以得到“道”的奧妙。從“道”的作用“有”出發去認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博大。其四,講“道”中的“有”與“無”同出而異名,只可意會,難以言表,“玄之又玄”,眾妙皆中玄而出,故這“眾妙之門”正是通往宇宙本源之門。
老子的“道”的確有點“玄”,但這只是其表象的微妙。道之本是“無”,但“無”並不是空洞的虛無,而是指天地初始之時,宇宙中一無所有,一片靜寂嚴寒。然而,這種毫無生機、毫無動向的天地之始的“無”,可以衍生機制在運動中發生變化而具有生機,便有了萬物之母的“有”。《老子》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就是“有”、“無”相生的道理,故曰“有無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稱“有”、“無”實際是一回事。在《老子》里有許多表面上看起來很對立矛盾的地方。比如第五十八章的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講災禍之中包孕著幸運,在幸福之中藏伏著危機。再比如第四十二章說:“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講事上萬事萬物,有時候減損它反而使它得到了增加,有時候增加它反而使它受到減損。這些矛盾的說法已超出了一般人的常識,所以老子說“下士聞道”會覺得非常可笑。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懂得“道”是開啟大千世界的“眾妙之門”。而開啟這“眾妙之門”是有其規律可遵循的,《老子》第四十章用最簡明的一句話做了概話:“反者道之動”。反,通“返”,返回、還原的意思。這句話是說:“道的運動是向著相反的方向轉化發展的。”講的是“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
老子這種返本歸根的思想是其哲學的歸結點。但是,老子並不認為這種返歸運動是單向直線的來而不往,而是循環往復的過程。因為沒有離去自然就不會有返歸之說,不生“有”就不會返“無”。正因如此,老子強調弱是道的運用,主張處在柔弱的地位,然後向對立而轉化發展,最終取得勝利。這體現了老子負面反向思維的思想。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喜歡善於利用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地位,壓倒性地實現自己的目的。但老子認為“強”不是長久之道,“弱”是道的基本屬性。因為任何事物的初始狀態往往是弱小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和完善才會強大起來,而盛極之後接踵而至的又是衰弱。說到底“強”是由“弱”變化而來的。中國人懂得“柔弱”的道理。作為老一輩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告誡年輕一代國家領導人說,中國不稱霸,就是將來國家發展起來了也不稱霸。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總規模達到世界的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但中國稱自己仍是發展中的國家,各方面還算不上是發達。美國人則不同,開著他們的航空母艦在世界各大海洋上耀武揚威,動不動就要“制裁”別國。但經過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美國的“衰象”已顯。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儘管時不時叫喊著要“懲罰”、“制裁”別國,但他也許是“聰明”也許是國力不濟,也只是嚷嚷而已並不敢動真的,轟炸利比亞不敢牽頭讓法國露臉出盡風頭,對敘利亞在中俄兩國的“否決”下不象已往那樣不顧別國的反對採取單邊行動對其動武,對伊朗更是如此,不敢輕言動武。這不是美國人學“乖”了,從伊拉克撤軍,從阿富汗撤軍,立地成佛,而是美國霸權主義開始由“強”向“弱”在轉化,其“惡習”並未改變。歐巴馬總統時常對中國喊“夠了夠了”,表現出美國沒有足夠的耐心同中國講道理,不是通過談判解決彼此的商貿分歧,而是企圖把美國的經濟不景嫁禍於中國。
當然,這不是說中國人就一定聰明而美國人就一定愚蠢。這只是在講道理。中國人中有許多人本來就聰明卻幹了愚蠢之事,給自己也給他人帶來痛苦和不幸。像我們政府中的某些“公僕”們利用手中的“權力”搞“腐敗”就是如此。這是因為他們只相信手中的“權力”,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有恃無恐,胡作非為,不明白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許多“貪官”劣跡敗露的事實說明,有制度設計方面的原因,由於權力的高度集中,別人有求於他,他“身不由己”犯了錯誤。這就需要改革,大道至簡,還權於民,搞大社會大市場服務型“小政府”。同時,我們從不少“貪官”的落敗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個人道德修養的缺失,讓他們喪失道德理性而發狂。2012年三月《人民日報》載文《領導幹部該讀什麼書》,文章不長卻引起廣泛的關注,講領導幹部在工作之餘應安靜讀一些書,選擇性地讀一些好書,說不應像胡長清讀《肉蒲團》,也不應像馬向東看《賭術精選》,應讀一些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能、新規則的書。愚以為無論是官人還是平民還可以讀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像《老子》,人生應循大道走,決不可走歪道邪道,恃強搞“霸道”者決無好下場。

作者簡介

王永凱,湖北鄂州人,1982年畢業於湖北大學中文系,從事教育工作40年。現已出版著作多部約70萬字。作者的國學著作有較強的可讀性,其文筆流暢,觀點新穎,事業獨特,深入淺出。先行出版的易學文集《易品人生》獲得讀者好評,全國著名品論家、原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博士生導師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王先霈教授給該書作序推薦。

基本信息

作者:王永凱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雨涵
裝幀設計:趙全宜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850×1168mm1/32
字數:170千字
印張:8.125
版次:201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30.00元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