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等於億萬財富》

《心理健康等於億萬財富》

《心理健康等於億萬財富(漫畫彩圖珍藏本)》的一個最現實的作用是:提供快樂心理的調適方法和心理健康的治療方法,以期讓我們用快樂健康的心理面對情侶、朋友、家庭、上司、同事和事業的成功與失敗,生活的逆境與順境。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送你一杯趣味怡然的心靈魔湯50個開啟成功人生的趣口未,心理故事天天好心情從《心理健康等於億萬財富(漫畫彩圖珍藏本)》開始所有的成就所有的財富都源於快樂健康的心理20餘幅心理幽默漫畫,解析心理隱私30餘種心理療法,指導心理調適迷津心理大師講述50餘個有趣的心理故事,是你治療一切心理疾病的靈丹妙藥各種心理自測量表,讓你操作簡便總有一天,我會“聽”到你在想什麼心理學家的“障眼術”奇怪的“死屍夜遊”小偷什麼時候“手癢”帕爾曼切的“鬼蘋果”先緊後張,然後喊“哈”選擇配偶的“氣質搭配”

內容簡介

美國—位資深心理醫生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快樂健康的心理。”我們中的許多人的一生並不缺乏才華、能力和機會,卻總與財富和成就擦肩而過。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快樂健康的心理。那么,當你正為年終的賬單而擔憂,當你正為拜見未來的岳母而緊張,當你正為青春美麗不再而發愁,當你正為孩子的升學考試而坐立不安,當你正為兒女的不孝而哀嘆……就請暢飲我們贈予的這杯讓你永遠快樂的“心靈魔湯”。我們真心的希望《心理健康等於億萬財富(漫畫彩圖珍藏本)》能夠成為人們心靈快樂最隱秘的“知心伴侶”。

目錄

序贈你一杯永遠快樂的“心靈雞湯”/1有趣的心理分析法/1總有一天,我會“聽”到你在想什麼——心理分析(一)/2霍夫曼博士說:牙膏是性格的測量器——心理分析(二)/7小偷什麼時候“手癢”——動機分析/13選擇配偶的“氣質搭配”——氣質分析/17紐約兇殺案引起的心理研究——利他行為/24在鏡子面前,誰更害羞7——性別心理差異/30認識別人,把握自己——性格評定/35要想孩子聰明就稱讚他“聰明”——期待效應/41大西洋上的心理學實驗——“希望”效應/46一面鏡子平息了“電梯風波”——需要層次/51謠言——社會心理的“視窗”——謠言傳播/56君子蘭盛衰之奧秘——社會助長/61有趣的解夢法/67斷頭台的刀只是一根竹竿——夢的機制/68飛天·弗洛伊德·小白狗——夢境分析/73“先生們,讓我們學會做夢吧”——夢的藝術/79奇怪的“死屍夜遊”——夢遊之謎/86有趣的大腦與心理/91“我大概是死了,但是我餓!”——腦與心理/92狼孩·熊孩·羊孩·猴孩——環境與心理/96你是“右腦型”還是“左腦型”——優勢半球/102你是“貓頭鷹型”還是“百靈鳥型”——生物節律/107心理學家是怎樣難倒心算家的?——“注意”的選擇性/112格林太太是怎樣醒過來的7——心理“警戒點”/115心理學家的“障眼術”——知覺定勢/118“心理眩暈”與“腦筋急轉彎”——思維定勢/122如果你願意,馬上就能看見鬼——視覺後象/126愛因斯坦的“時間相對論”——時間知覺/129有趣的人際心理/135鑽出惡性循環的“怪圈”——人際互動/136印第安人部落的禁忌——目光接觸/142龍舌蘭也是測謊專家——測謊技術/148糖果店的“心理學大師”——人際知覺/157加利福尼亞州監獄的整容術——人際知覺/163甘迺迪與尼克森的“儀表之戰”——人際吸引(一)/168“最佳決策”——比基尼泳裝——人際吸引(二)/173胖先生+瘦太太=?——人際吸引(三)/178有趣的心理調適法/183男同志為何不能穿花裙子?——角色心理/184“缺德”的心理學實驗——從眾心理/188帕爾曼切與“鬼蘋果”——逆反心理(一)/193馬克·吐溫與“飛去來器”——逆反心理(二)/198誰好意思往紅地毯上吐痰?——心理暗示/203“泄氣中心”與“鼓氣學校”——心理宣洩/209德國詩人歌德的創作訣竅——顏色心理/214白鯨不喜歡迪斯科,你呢?——音樂心理/220“不是要消除緊張,而是要消除慌亂”——“怯場”心理/226先緊後張,然後喊聲“哈”——緊張情緒的調節/232後記/237

前言

美國一位資深心理醫生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快樂健康的心理。”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量的成倍增加,我們的工作生活節奏相應加快,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全建立,讓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壓力驟增,但工作效率、生活內容和時間觀念等也隨著發生劇變。這些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壓力感、焦慮感、不快感和緊迫感,並引起一系列的心理不愉悅反應。情緒的好壞是我們緩解壓力,獲得心靈愉悅的調節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話說一位老爺爺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曬鹽,小女兒賣傘。為兩個女兒老爺爺幾乎每天愁眉緊鎖,一點也不開心,他愁什麼呢?每逢下雨天,老爺爺嘀咕:“這天陰下雨的,鹽可咋曬喲?”於是就為大女兒憂。沒到天晴,老爺爺又嘆息:“這大晴天的,傘怎么賣出去?”於是又為小女兒愁。“可憐天下父母心”,老爺爺終於積憂愁成疾病,臥床不起。於是,兩個孝順的女兒到處尋醫求藥,幸遇一位高人點撥:“陰天好賣傘,老爺爺應為小女兒高興;晴天好曬鹽,老爺爺應為大女兒高興。只要這樣反轉一想,肯定不會再有什麼憂愁可發的了。”品味這個故事,我們應得到啟發:心靈的快樂與否,在人不在於天,在人不在於物,而在於你對待生活的態度。我們中的許多人的一生並不缺乏才華、機會和能力,卻總與財富和成就擦肩而過。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快樂健康的心理。那么,本書的一個最現實的作用是:提供快樂心理的調適方法和心理健康的治療方法,以期讓我們用快樂健康的心理面對情侶、朋友、家庭、上司、同事和事業的成功與失敗,生活的逆境與順境。當你正為年終的賬單而擔憂,當你正為見未來的岳母而緊張,當你正為青春美麗不在而發愁,當你正為孩子的升學考試而坐立不安,當你正為兒女的不孝而哀嘆……就請暢飲我們贈予你的這一杯“心靈雞湯”。我們真心地希望本書成為人們心裡最快樂最隱秘的“知心伴侶”。要想獲得天天好心情,我們就從本書開始進入心靈快樂之旅吧!

精彩書摘

有趣的心理分析法對於心理學,你大概認為,它是一門“測心術”,能夠猜出別人在想什麼、準備做什麼吧?當然,你也許認為,它只是一門騙人的“偽科學”,因為你完全可以自豪地說:“任何心理專家也猜不出我在想什麼,準備做什麼——那只有老天爺知道。”是的,心理學不是“測心術”,它是研究心理及行為的特徵和規律的一門科學。它的研究成果已廣泛運用在教育、軍事、運動、醫學、管理等各個領域。但遺感得很,它的一門分支——心理分析還仍然處於經驗的“草創”階段,還無法完整地探求人的內心活動。人的內心世界委實太複雜了。如果說,現有的心理學能教會人們準確無誤地“猜”出別人在想什麼,那確實是騙人的。1979年以來,美國密蘇里大學的D?約克、T?金森等人,利用腦電圖機和一台能挑選出腦電波形式並將它們記錄在紙上的裝置。在被試者頭部連好腦電圖機以後,他們要求被試者重複一特定的詞語,同時即可看到記錄下來的腦電波形式的變化。試驗結果表明,不僅不同的詞語有不同的波形,而且對同一詞語,無論是被試者說出聲,或是僅僅想到它,研究者都能辨認出反映該詞語的特定波形。他們從40名被試者身上,鑑別了約27個詞語的音節的腦電波形式。這些學者還在研製一台帶腦電波辭彙表的計算機,使腦電波能饋入這樣的計算機並轉譯成詞,然後通過擴音器把它重新轉換成話語。這樣,就可以直接聽到一個人在想什麼了。當然,這項研究還僅僅是開始,但它表明:人類總有一天能夠藉助某種儀器設備直接觀察人的內心活動。這么說,“猜”出人們在想什麼以及準備乾什麼只是遙遠的將來的事嗎?不,即使在探求人的內心活動方面,現有的心理學也並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不信,請看一則真實的故事:1940年11月16日,紐約愛迪生公司的大樓里兩次出現了自製的炸彈和一張同樣內容的紙條,紙條上寫道:愛迪生公司的騙子們,這是給你們的炸彈。F?P?(簽署)當時炸彈沒有爆炸,人們認為只是一種恐嚇,並沒有深究。時隔十年,1950年聖誕節的前幾天,《紐約先驅論壇報》收到了一封信。信發自韋斯特切斯特縣,字跡清秀,字型個個大寫,上面寫道:我是個病人,而且正在為這個病而怨恨愛迪生公司,該公司會後悔他們的卑鄙罪行的。不久,我還要把炸彈放在劇院的座位上,謹此通告。這一次,F?P的炸彈真的炸響了,而且次數越來越多,這個“炸彈狂”的行為在公眾中引起了恐慌。為了破這一案件,紐約警察局的偵探們為尋找有關線索絞盡了腦汁,但仍然束手無策。他們決定去尋求心理學家的幫助。一天下午,警察局的芬內探長去心理分析專家布魯塞爾博士的家。與絕大多數人一樣,他還不知道心理分析是怎么回事,對此行是否有收穫感到沒有把握。他帶去的全部材料中,唯一有用的只是F?P的幾封信,以及幾張炸彈的照片和一些彈片。要根據這些東西就作出結論顯然是不夠的。但是,布魯塞爾博士運用心理分析法竟然滔滔不絕地談了四小時,並具體提出了十五方面的可能性分析:分析之一:“他”是個男人,因為以前造炸彈和放炸彈的都是男人。分析之二:他的年齡在五十歲上下,這個人之所以對愛迪生公司抱有偏見,是他認為這個公司害他生了病。漸漸地,他認為整個世界都在與他過不去,這是他行為失常的由來。一個人一旦為這種思想所糾纏,就變成“偏執狂”。偏執狂的發展是緩慢的,但一過三十五歲,便發展得不可收拾。他放炸彈已有十幾年歷史,年齡應該在五十歲左右。分析之三:愛迪生公司對他有過不適當的處置,以致遭到他的報復,所以他的出發點也許無可非議。而偏執狂都非常愛護他們自己。當他們有所行為時,總認為是在“自衛”。他們從不承認自己有缺點,而把過錯都歸於別人,或歸於某個組織。在這個案例中,愛迪生公司是理所當然的“過錯方”。分析之四:從他清秀的字跡看,他受過良好的中等教育。分析之五:他不胖不瘦,中等身材,體格勻稱,外表平常,舉止端莊。因為,據有關統計,85%的偏執狂患者屬於運動員體型。分析之六:他是個遵守時間、行為檢點的人,這可以從他清秀的字跡和乾淨的信紙看出。他不做有失體面的事,因此很少可能會在公安卡上留下記載,更不會到過精神病院或收容所,因為他根本不認為他自己有病。分析之七:他不是純粹的美國血統,這可以從他的信中看出,使用的措施不夠美國味,同時一些詞的寫法也與地道的美國人不同。分析之八:他與愛迪生公司的糾紛不是放炸彈的唯一理由,他一定還受過其他心理上的創傷。例如,母親去世得早,而去世的原因往往又是由於父親的過錯。根據弗洛伊德的學說,男孩子會由於戀母情結而憎恨父親,從而滋生反抗的“潛意識”。分析之九:他是個獨身,沒有女朋友,甚至也沒有男朋友。因為,失去母愛使他感到痛苦,心理創傷始終沒有癒合。同時,他可能與一個年齡比他大的女性親屬在一起生活,這個女親屬使他常常想起母親,從而觸動對父親的怨恨.,這種怨恨也常常激起他的反抗意識。分析之十:他衣著整齊、風度翩翩。他沒有友誼和愛情,但他多的是禮貌,他對誰都和藹可親,保持君子風度。他穿的衣服雖然筆挺,但對新式樣卻是猶豫的,因此愛穿一件雙排紐扣的上衣,扣得整整齊齊。分析之十一:他不喜歡公寓,寧願住獨院住宅。因為造炸彈必須有一個設備很好的工作室,一個不會妨礙鄰居又不會被人發現的隱蔽的地方。分析之十二:他是斯拉夫後裔。因為,一個恐怖分子若是到處使用炸彈的話,就極有可能是斯拉夫人,而其他民族自有其獨特方式。分析之十三:如果是斯拉夫人,則可能是天主教徒。所以,此人必然定時上天主教堂,因為有規則是他的習慣之一。分析之十四:他住在康涅狄克州的布里奇波特。他的匿名信不是在紐約就是在韋斯特切斯特投寄的,因此,他的家很可能在這兩地之間。而本地區最集中的斯拉夫居住區,就是布里奇波特。分析之十五:他惠有心血管疾病。因為,如果此人惠的是癌症的話,十幾年後早就死了,而患有肺結核等病則早已痊癒。作了上述十五點可能性分析後,布魯塞爾博士建議,把這十五個方面的分析公布於眾,另外,又通過各報刊登啟事,要這個“炸彈狂”前來投案自首。這樣一來,激起了他進一步的反應。他又是給博士打電話,又是寫覆信,從而為警方提供了更多的線索。當所有的線索集中到某一個人身上時,此人的情況與布魯塞爾博士的描述簡直吻合到滑稽的地步,偵探們驚奇不已。這人是愛迪生公司的電機保養工,叫喬治?梅特斯基。1931年9月,他因鍋爐發生事故而被燒傷。1934年,他說自己染上了肺結核,要求終身殘廢津貼,公司拒絕了他的要求。幾個月後,他的名字從工資單上註銷了。在公司工作期間,他辦事勤快謹慎,性情溫和而行為端正,被公司稱為模範職員。他是波蘭裔,羅馬天主教徒,1957年為54歲,家住康涅狄克州。未婚,父母雙亡,與兩個姐姐住在一棟獨立住宅里。因患慢性病而未工作,由姐姐們供養。他身高1.75米,體重74公斤,沒有犯罪記錄,對人彬彬有禮,但保持距離,很少與人交往。偵探們在他家裡發現了製造炸彈的地方,並要求他去警察局,於是,這個“炸彈狂”進屋去換衣服。當他再度出現時,正如布魯塞爾博士的分析一樣:他的頭髮梳得溜光,擦了髮油,皮鞋黑亮,身穿一套雙排紐扣西服,上裝的三顆紐扣扣得緊緊的……現在我們可以明確結論了:心理學不是“測心術”,但它仍然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間接地探求人們的內心世界——想什麼、準備乾什麼。至於心理分析是怎樣進行的,有哪些具體的途徑和方法,這些留待後文介紹。霍夫曼博士說:牙膏是性格的測量器——心理分析(二)利用腦電波圖直接探求人的內心活動只是將來的事,現在我們只能採用“黑箱”的方法,通過對人的外顯行為進行分析,從而間接探求人的內心世界。必須明確:這種分析方法帶有試探的性質,同時往往是不準確的(如布魯塞爾博士的第十五點分析就有失誤,因為後來的事實證明,“炸彈狂”患的並不是心血管病,而是結核病)。儘管如此,心理分析仍然給我們提供了可能性。而當分析的途徑越多,提供的線索相互驗證、糾正時,這種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心理分析一般都應多渠道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