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園》

《心園》是孟瑤最為倚重的小說之一,以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為背景,描寫一個被天花破壞了外形美的護士姑娘的靈魂美。

基本信息

簡介

《心園》《心園》

《心園》是孟瑤最為倚重的小說之一,共八萬五千字。民國四十一年十一月完稿,連載於《暢流》半月刊,民國四十二年暢流出版社初版。
《心園》以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為背景,描寫一個被天花破壞了外形美的護士姑娘的靈魂美。

創作思想

孟瑤是帶著關注女性命運的創作意識,正式步入台灣文壇的,她先後寫了五十多部長中篇小說,創作風格經歷了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的演變過程,其中較重要的有《心園》、《屋頂下》、《春雨沐沐》等,孟瑤最為倚重的小說創作,往往是在愛情婚姻的基本架構中,透過女性人生領域的描寫來觀照社會現實生活層面,真誠呼喚重建女性靈魂的“伊甸園”,不斷探尋著女性理想生存的人文意識,不僅勾勒出孟瑤創作風格的變化軌跡,也見證著台灣社會背景的轉型和時代風尚的變遷。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傳統,在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和制約下,形成了中華民族意識形態深處十分穩固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心理,就是對於真善美境界的推崇與追求。無論儒家的“仁愛”、“天下大同”思想,道家的“無為而治”、“自然”思想,還是禪宗的“心性生萬物”,“頓悟”說等,都包含著這三個基本要素,求真、崇善、愛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深層次的心理結構和美學特徵。而對真善美理想的追求正是孟瑤小說突出的價值取向和獨特的審美思想,這在作品中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讚美了純真美好的愛情婚姻,二是塑造了一系列美好的女性形象,三是張揚了崇高的教育英雄主義精神。

創作背景

民國四十二年的《心園》是孟瑤十分喜愛的一部小說。故事背景是她自沙坪壩時代的中央大學歷史系畢業任教的第一所學校――重慶南岸的私立廣益中學,主人翁就是這所山上教會中學的老校長,終生從事教育工作的心路歷程。她說,當時在廣益中學教書時,並不特別喜歡那個地方,等到了上海、台灣以後,就很懷念山上的風光,不時回憶那段日子,所以,就自然地以那個地方為背景了。更重要的是這部小說奠定孟瑤的文壇地位,此後稿約不斷,成為編輯爭相邀稿的著名女作家。四十二年完稿的長篇小說《危岩》,獲得當時頗具權威的「中華文藝獎金會」獎助,於四十三年出版。

創作特色

愛情是孟瑤小說中的一大主題,而對於純真美好愛情婚姻的讚美正是其作品真善美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愛情是文學作品經常表現的主題,對作者和讀者有著永久的魅力,它能集中地反映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尤其是女性的命運,也能鮮明地展現美與醜的搏鬥,心靈之間的撞擊。深邃而誠摯的愛情可以滌盪人的靈魂,人們渴望著愛的“伊甸園”,孟瑤正是帶著這種渴望和嚮往,審視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和女性的命運。

在1952年創作了長篇小說《心園》,《心園》以胡曰涓在南山中學校長田耕野家中做特別護士時的經歷與感受為線索,在富有田園詩意的自然環境中演繹著複雜的男女情感糾葛,通過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實用主義與完美主義愛情觀的兩相對照,表達了作者對純淨自然狀態下愛的嚮往和哲思,對靈魂心園裡美的期待與建構。小說中一男三女的愛情婚姻模式,不同於其他小說中眾多美女圍繞一個男性英雄和才子的愛情模式,更區別於美女搶大款的愛情模式,引發了人們對於男女婚戀模式和格局的思考。
圍繞校長田耕野,《心園》里那個心靈美好、盡職敬業的家庭護士胡曰涓,在久病臥床的田太太去世以後,雖然對田耕野漸生愛慕之情,但由於童年時代害天花導致的容貌受損和左眼失明的殘疾,她始終把愛深藏於心,不敢表達一種不折不扣的女人情懷;而對於田家養女丁亞玫而言,這個在田耕野用愛澆灌的“教育心園”和大自然風光陶冶下長大的女子,則是一個率性而為、充溢著生命自然形態的人物形象。她真正愛的是養父老師田耕野,為了這份愛而不能愛的愛,為了以後能天天見到他,她不得已與校長胞弟田耕堯走到了一起。但她和利益薰心的丈夫之間,如同“鋼筋水泥的大廈和竹籬茅舍放在一起一樣的不調和”。在無法排遣的痛苦和壓抑中,丁亞玫常常把夢湖和文峰塔當作田耕野的化身,用繪畫尋求情愛的寄託,借縱情山水釋放被壓抑的人性。最後終因為了那份愛而不能愛的愛,而在大自然懷抱澆灌自己靈魂的“伊甸園”中服藥自殺,尋找到了愛的歸宿。另一位工於心計、追求物慾的女性王文秀,她闖入田耕野的生活,是因諸多無事生非、傷害婚姻的舉動,實踐了功利主義的愛情法則,終逐出了田耕野用愛澆灌的“精神心園”而離婚。
在純真的愛情面前,容貌的醜陋、地位的懸殊、世俗倫常的束縛,都不能阻止她的滋生成長;而充滿物慾、自私冷酷的人性弱點卻只會讓婚姻發生變質乃至解體。小說中,胡曰涓、丁亞玫反世俗的愛情追求與王文秀功利型婚姻索取所形成的鮮明對照,見出了兩種人物的品格高下和愛情觀歧異。田耕野和胡曰涓是愛與美的化身。田耕野作為一個充滿人性美、頗具生活詩意的中學校長,事業上,是一個教育家,生活中,他是一個藝術家,他辦學校是藝術化的,他用美化學校環境來美化學生心靈,然後再用愛來規範他們。他與愛妻靜宜結合三十年,靜宜有病斷斷續續在床上躺了十年,他們始終恩愛纏綿,他用盡愛心照顧、忍耐、關切著愛妻直到病逝,他的愛“像春天的陽光,使接觸到的人感到無言的舒適和溫暖”。而胡曰涓,是一股潺潺而流的愛的清泉,把愛的清泉灑向所接觸的人們的心園裡;作為護士,她對靜宜照顧入微;作為朋友,她與亞玫相知相依,她以性格的美、修養的美彌補了左眼的失明和臉上天花的斑痕,具有一種懾人心神的人格魅力。特別是在具有詩人氣質返璞歸真的帶有生命自然形態的形象丁亞玫塑造背後,西方資本主義文明開始向台灣城鄉滲透,人們固有的精神家園開始解體,尤其是女性的人文意識逐漸世俗化,社會原有的寧靜、閒適面臨著危機,於是,渴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重建靈魂的“伊甸園”,崇尚未被污染的人性、道德與愛情,就成了台灣人的普遍心態,追求純真美好的愛情婚姻便在作者筆下應運而生。
女性作為愛情的承擔者之一,也是孟瑤作品《心園》著力表現和歌頌的。孟瑤站在理解女性、尊重女性的角度對女性進行描述,塑造了一系列靈魂聖潔十分美好的女性形象,如胡曰娟、丁亞玫、瑩瑩、李文琛、小玉等,這些形象無一不美麗、純潔、善良。《心園》中的胡曰涓,丁亞玫這些女性形象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她們性格和修養的美,還在於其為了自己靈魂的伊甸園而對愛的苦難的默默承受,她們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作者對於女性的同情和期望,也集中代表了作者對於女性形象的讚美和熱愛。
孟瑤作品《心園》中真善美的價值取向不僅體現在上述兩個方面,還體現在其對於教育英雄主義精神的張揚。作品中呈現了與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不一樣的教育者英雄特質,她讚頌了早期作品《心園》中田耕野所體現的用愛美化學生心靈,用愛拯救引領人們重建靈魂的伊甸園的崇高的教育英雄主義精神,塑造了如《春雨沐沐》中孤兒博士歐陽方那樣富有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孤兒教育者的英雄人物;以傳統的觀點看,他們或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但他們對教育愛的堅守和忠貞不渝的責任感卻能喚起人們心中淡忘的崇高感,他們身上體現了作為一個普通人教育者的英雄的品質,因而仍然值得我們讚頌。
對於純真愛情婚姻的讚美、一系列美好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教育英雄主義的張揚,這三個方面集中體現了孟瑤作品《心園》的真善美價值取向。這種取向符合人們民族生活的情感願望,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作者關懷當下人生、社會、教育,呼喚當下需要的人文關懷精神,深藏著作者對這個時代的審美思索和對人的理想生存狀態的探尋,恰好也契合了新世紀人們嚮往和正在追逐中的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而這種理想的生存狀態又是孟瑤多年來孜孜以求的,使其作品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

作者簡介

孟瑤(1919~2000),本名揚宗珍,生於湖北漢口。重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畢業,1949年遷台,一直任教於大學中文系。歷任台中師範學校南洋大學中文系教授,中興大學中文系主任。
孟瑤代表作有《心園》《窮巷》《屋頂下》《亂離人》《黎明前》《危樓》《畸零人》《剪夢記》《這一代》《磨劍》《滿城風絮》《望鄉》《一心大廈》《春雨沐沐》《女人,女人》,以及歷史小說《杜甫傳》《龍虎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