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職場》

《從歷史看職場》

歷史是一部書,深藏著事關成敗的“密碼”。讀歷史,除了讀那些故事以外,更吸引人的是破譯這些“密碼”。張居正為何身後一敗塗地?雍正為何一世罵名?王安石因何而變法失敗?扶不起的阿斗有沒有可取之處?李白成究竟敗在哪裡?……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縱橫五千年無數榮耀或落寞的人物,在同一場大戰中逐鹿天下,在這幕歷史大戲中。隱藏著人生的終極密碼,在歷史重演之前,做好準備!

內容簡介

無論君王,還是平民百姓,每個人都身在“職場”,都需為成功努力奮鬥。“心離俗事話功名,品評興衰榮辱;身陷凡務語心機,縱論道術權謀。”縱橫五千年,無數榮耀或落寞的人物在同一場大戲中逐鹿天下,在這幕歷史大戲中隱藏著成功與失敗的終極密碼。從歷史風雲到職場大道,於歷史中辨職場,在職場中品歷史。讓我們走進歷史的時空,破解深藏在其中的“密碼”,讓歷史的智慧指導我們的職場成功。

作者簡介

商振,企業諮詢顧問及培訓師,《職場圈》E雜誌主筆。曾出版個人專著《職場有坑》、《身邊的管理學》、《職業精神》等。兼任網易商業、騰訊商學院專家團成員,《人力資本》、《經理人》、《川商》、《商界》等媒體特約撰稿人、專欄作者。

媒體評論

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之術,本書足以調起我的胃口。掩卷沉思,忽自驚,這就是歷史的一面,也是當下職場的一面。
——《新前程》雜誌執行主編鄧曉燕
本書不是“厚黑學”,卻讓我們在歷史的狡詐之中認識了“道”與“術”。在“道”的指引下,在“術”的推動下,職場之路將更加開闊。
——棲息穀社區運營總監少天
本書給了職場一個新的定義:現代職場中我們所套用的一切技能和經驗,其實都早已為歷史先人所創造。作者似是無意探究歷史榮辱起落、循環往復的悲劇根源,而是著意解讀古今天下成敗的秘訣,並將其與我們的職場生存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零售商學院》主編沈奎
本書讓人有種莫名的興奮,那些看起來離我們很遠的歷史,原來每天仍在職場上演。作者不是在講故紙堆里的事,而是在講職場生存之道,講職場生存所必須了解的智慧。
——華人英才網CEO楊勇
視角決定成敗,以什麼樣的視角去審視職場,將決定我們獲得怎樣的信息和價值。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職場觀察視角。
——智典行銷機構運營總監王君

目錄

上篇心離俗事話功名評興衰榮辱
樂不思蜀的阿斗/3
性格所誤的崇禎/10
好人惡名的雍正/18
闖王皇帝李自成/25
布衣賢相話王猛/35
呂端大事不糊塗/43
幾起幾落的寇準/49
一人戰鬥王安石/58
一敗塗地張居正/65
洞悉人心的郭嘉/73
未被封侯的李廣/80
傳奇—生薛仁貴/86
絕不混混的李衛/92
幻夢—場話和砷/99
褒貶不一曾國藩/107
下篇身陷凡務語心機縱論道術權謀
安靜,未必沒力量/117
小人,未必不可用/122
常情,未必只小意/128
敵人。未必非自立/133
好惡,未必只私情/138
明倫,未必不化俗/143
錢財,未必真小利/148
容過,未必非容福/153
傷你,未必是害你/158
舍小,未必不得大/163
順從,未必是怕你/168
位卑,未必權不重/173
小事,未必不可大/177
眼淚,未必不為器/181
愚鈍,未必是真傻/186

前言

我不是歷史學專家,我的本職工作是做企業諮詢和培訓工作的,閒暇之餘喜歡讀一些歷史方面的書。有些事情做得多了,想得也就多了,想得多了,就希望把自己想的記錄下來。
我一直在想: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除了留給我們故事和談資以外,還有其他有價值的東西嗎?歷史這部書在試圖告訴我們什麼?這個問題,一直都是我閱讀歷史時的出發點,我希望能夠找到這個答案,明白那些歷史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2007年末,我和地震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本《職場有坑》。在和編輯商量這個書名的時候,我似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我在《職場有坑》一書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人們總覺得別人掉坑裡很可笑,殊不知自己已經站在坑的邊緣,下一個掉進坑裡的可能就是自己。所以,歷史總是會重演,還會跌倒在同樣的坑裡。就如同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年代裡,有多少個王朝倒下、衰亡,試問有哪個皇帝願意自己亡國嗎?可偏偏每一個王朝都掉入了坑裡直至最後消亡!歷史是一本書,曾經有多少失敗者用自己的鮮血在告訴後來者: “小心,這裡有坑。”可後來者並沒有理解什麼是“知興衰,明得失”。歷史依然一幕幕地重演,失敗者“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你聽見歷史的一聲嘆息了嗎?將來會有人聽到你的那聲嘆息嗎?
在寫下了這段文字之後,我覺得歷史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些經驗,這些我們不必親自品嘗和經歷就可以學習和了解的經驗。於是,我再次回頭去品讀歷史,試圖去尋找那些先人們用鮮血或性命換來的寶貴經驗。

精彩書摘

當北宋大軍殺來之時,李煜先是數次派使者請求退兵未果。宋太祖開出條件:只要李煜自降就不大興伐兵。這位寫“朦朧詩”的高手皇帝態度堅決,發動了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戰爭。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號召百姓捐錢抗戰,而事實上他自己尚有百萬銀子的私房錢,說是“保衛祖國”,其實是保衛自己的享受。南唐軍民的拚死抵抗終於沒能阻止宋太祖統一的步伐,金陵城終究還是破了。此時,李煜的“民族氣節”全無,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以歷史上規格最高的投降——肉袒(裸露上身),出城向宋軍跪倒乞降。“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從李煜這首《破陣子》可以看出:山河失去了,我不在乎。家國破了,我也不心疼。只是身邊的美人啊,讓我惦念。那么多南唐臣民奮死保衛的不是家國,而是他李煜的美人。
再來說說“樂不思蜀”。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劉禪是否真的是“紈絝子弟”?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只有清楚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更深入了解特定語言和行為的意義。
劉禪是否是個傻冒兒?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回答劉備是不是傻冒兒?恐怕不是。雖然頂著一個皇叔的虛名,年近半百還寄人籬下,但被曹操讚譽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而事實上,劉備也確實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打下了自己的江山,這樣的人不可能是傻冒兒。那么,諸葛亮是不是傻冒兒呢?這顯然不用過多解釋,就可以得出結論:不是。這樣兩個有智慧的人,會不會選擇一個傻冒兒來做皇帝?恐怕不會。
而事實上,劉禪不僅不是傻冒兒,而且歷史上對他的評價還很高。據《晉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為作為君主,劉禪“可次齊桓”。與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比肩,這個評價不能說不高吧?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阿斗“今年始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勛於竹帛也”。諸葛亮不能說是那種阿諛逢迎的人吧?他給的評語應該還靠點譜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