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求》

《張求》,屬於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宋朝時期詩人唐庚作的一首五言詩。

作者

唐庚

詩詞正文

張求一老兵,著帽如破斗。
賣卜益昌市,性命寄杯酒。
騎馬好事久,金錢投瓮牗。
一語不假借,意自有臧否。
雞肋巧安拳,未省怕嗔毆。
坐此益寒酸,餓理將入口。
未死且強項,那暇顧炙手。
士節久凋喪,舐痔甜不嘔。
求豈知道者,議論無所苟。
吾寧從之游,聊以激衰朽。

作品賞析

這首古體詩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富有豪俠意氣而又落魄潦倒的老兵形象,以他不畏權勢的頑強精神與士大夫舐痔吮癰的醜惡嘴臉相對照,抒寫了作者對世風日下、士節淪喪的強烈憤慨。

詩以老兵之名張求為題,吸取新樂府首句標其題目的做法。篇中描寫老兵的俠義,處處都與他窮困的境遇聯繫在一起。首先開門見山亮出他的身份:一個退伍的老兵,頭戴一頂破斗似的帽子,幾個字就勾勒出一副落拓不羈的寒傖相。年既老而無以為生,只得在益昌(今四川昭化)市集上靠占卜餬口,又進一步從他的行業點出這是一個下九流的人物。然而說他寄性命於杯酒之間,卻並非以市集上嗜酒如命的醉漢視之,而是讚美他善豪飲,具有“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李白《結客少年場行》)的意氣。所以下面緊接著又寫他一向好騎馬好生事,以散財濟貧為樂。《禮記》:“蓬戶瓮牖。”瓮牖即以破瓮口當窗,代指寒微之家。此處著一“投”字,足見張求對金錢的不在乎,聯繫上文所說老兵生活的貧困,這種仗義助人的精神吏顯得難能可貴。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老兵處世也有自己的原則,從不假借他人之語,對人對事有自己的褒貶,即使得罪了人,也無所畏懼。別看他胸膛瘦得像雞肪,卻能巧妙地用拳頭自衛,從來不懂得怕人發怒鬥毆(這是反用阮籍“雞肋難當尊拳”的典故,見《晉書·阮籍傳》)。這兩句寫老兵瘦弱的軀幹中蘊藏著剛強正直的品格和膽大粗放的氣質,有如人物速寫,簡妙生動。但老兵的這種俠義是不能為世俗所容的,他只會因此而更加窮困,甚至弄到挨餓的程度(“餓理將入口”用的是周勃的典故,見《史記·絳侯世家》),但只要不死,就要硬著脖子做人,決不輕易低頭(“強項”出於《後漢書·董宣傳》),對於那些炙手可熱的權貴更是不屑一顧。前面愈是強調老兵在窮餓將死的情況下猶能仗義疏財、不肯摧眉折腰向權貴的骨氣,便愈是顯出那些舐痔吮癰不知噁心、反覺甘甜的趨炎附勢之徒的可鄙。所以對士人節義的淪喪無須多寫,只消拈出這一個細節加以對照,便可從張求種種可貴品格的反面推想一些士人寡廉鮮恥的言行。在全篇盡情摹寫之後,結尾突出一個對立面,用對比的手法點明主旨,在阮籍的《詠懷》詩和白居易的新樂府中常見。不過前人用此法大多先鋪寫作者所要批判的內容,結尾突出的對立面才是作者正面的意思。此詩正相反,是以反面形象來襯托他所要歌頌的人物,然後再一次將張求的不知“道”和士人的知“道”兩相對比,便更入木三分。《匡謬正俗》謂行無廉恥、不存德義叫做“苟”,張求不是通曉儒道的人,但議論卻無所苟且,那么言外之意就是說那些蠅營狗苟的小人恰恰是熟讀經書、深知道義的士人了。由此作者對兩種人表示了鮮明的愛僧:儘管他也是個士人,卻寧可追隨那不懂道義而言行無不合道的張求,希望以此激發起自己暮年衰朽的意氣。結尾取新樂府卒章顯其志的作法,明確點出創作意圖,與開頭相呼應。

此詩寫人重在精神面貌,而繪其外形則只就一頂破帽,雞肋上的一雙拳頭稍事勾勒,藉以傳神。語言通俗亦近似新樂府,但句調生硬拗口、滯澀不暢,又頗見宋詩避熟求生為特點。“餓理將入口”、“顧炙手”、“甜不嘔”一類皆圖生新而不避樸拙,在硬語怪句中求古意,形成豪放中帶著苦澀的風格,卻也與老兵仗義而又寒窘的形景相協調。遊俠詩產生於魏晉時代,初唐、盛唐時期頗多頌揚豪俠意氣的詩作,大都充滿少年浪漫精神和積極進取的理想,中唐、晚唐時期這類作品就越來越少,宋詩中更不易見到。這首詩雖然不可能在一個窮困的老兵身上復活古人遊俠詩中的浪漫氣概和理想色彩,但作者能從下層市俗人物中發掘出他所追求的俠義和正氣,並以此映照出士人階層道德的普遍墮落,公然宣布了自己的向背,對於他所隸屬的那個階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這首詩的新意也正在此。

作者簡介

唐庚(1070-1120),字子西。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紹聖年間(1094-1098)進士。受知於張商英,擢提舉京畿常平。張商英罷相,唐庚被貶惠州,遇赦北歸,途中病卒。文採風流,有“小東坡”之稱。有《三國雜事》、《唐子西集》、《唐子西文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