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非常建築工作室・1》

張永和・非常建築工作室・1 內容簡介

中國新世代建築設計家的代表人物張永和,首次叩開了第七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築展的大門。本書中收錄了張永和在第七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築展的參展作品:竹化城市。以及始於對泉州當地老房子的興趣而設計的泉州中國小當代美術館。書中展示大量藝術家提供的圖片,並配有闡釋藝術家設計理念的文字。

張永和・非常建築工作室・1 文章節選

非常建築工作室的參展作品:竹化城市

概念:不認為生態環境與高度城市發展一定對立


尋求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共生的可能性。竹子:不是單株植物, 是一個系統。 因此可以將竹子考慮作為城市管網的一種。 竹子沿街道可到達市內每幢建築, 與其他建築材料結合形成竹屋頂、竹幕牆、竹門、竹窗。 由於竹子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竹子也可以構成一種地域建築的識別性。

工作進程:我們以竹鄉――浙江省安吉縣――作為對象進行了早期的設計研究。 這項工作已於去年在網上威尼斯雙年展建築展展出。 其後進行了曼谷試驗:竹牆。 材料與建築:以活竹子為垂直元素,乾竹篾為水平元素編織成牆面。

泉州中國小當代美術館

【小當代】建築設計工作始於對泉州當地老房子的興趣。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為了降低【小當代】的造價,也作為民居大量被拆除時期的文化保護的最後一種手段,利用舊建築材料被設為【小當代】建築設計的出發點。用舊磚、石、瓦及舊木屋架來建造一個新的建築。從而也遇到了兩個非常當代的問題:

一是現成品(FOUND OBJECT/READY MADE),二是拼貼(COLLAGE)。現成品的關鍵是轉化。具體設計工作就磚石與木屋架兩類材料結構分別進行。舊磚石的轉化原來在泉州當地有著久遠的傳統。將舊磚石混合砌築承重牆的建造方法被稱為“出磚入石”。我們將出磚入石直接帶入設計。現成品由材料變為方法。對舊屋架的再利用則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的假設是四個大小不同的相對完好的屋架(正、側、耳房等的屋架尺寸都不相同),對它們進行排列組合:即從大到小、邊大中小、邊小中大,通過木檁條的鋪設構成屋面。

由於屋架大小的變化,屋頂呈現出不規則的折面形式:傳統的建築形象被傳統的建造方法自行化解,而不復存在。拼貼則存在於磚與石之間、承重牆與木屋架之間、屋架與屋架之間的關係中。

後來對民居的研究從材料結構發展到空間。泉州的老宅主要有兩種空間組織:厝,合院型空間;寮,多層次線性空間系列【小當代】的空間是厝和寮的重疊。如果空間形式亦可被看作為現成品,這種重疊又構成拼貼。同時,傳統的室內外關係被翻譯為:“黑”(室內)、“白”(室外)、“灰”(半室外半室內,有頂無牆,通常向庭院開敞)二種空間。而給不同的藝術家的工作方式和藝術品展覽形式提供了不同的場所。

張永和・非常建築工作室・1 作者介紹

張永和,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教授。非常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

一九五六年生於北京。一九七七年考入原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一九八四年在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築系獲得建築碩士學位。畢業後曾相繼在美國數所大學教書期間曾在一系列國際建築設計競賽中獲獎。如一九八六年榮獲日本新建築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一等獎。一九八八年榮獲美國福麥卡公司主辦的從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體設計競賽第一名。一九九二年,獲得美國紐約建築聯盟青年建築師論壇獎,同年獲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斯戴得曼建築旅行研究會大獎。一九八九年成為美國註冊建築師。

自一九九三年起與魯力佳成立非常建築工作室並開始在中國國內的實踐。一九九六年底正式辭去美國萊斯大學的教職回國。一九九四年作為八位中國建築師之一入選日本《世界建築設計師五八一人》一書。一九九五年,在廣東清溪的“坡地住宅群”榮獲美國“進步建築”一九九六年度優秀建築工程設計獎(進步建築獎為美國建築界最權威的建築年度獎之一,這是首次中國人設計的在中國境內的工程獲得此獎項)。一九九六年以來完成了一系列建築、室內、展覽設計。

自一九九二年起多次參加國際建築及藝術展。作為唯一的中國建築事務所――非常建築工作室被邀參加二○○○年的第七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築展。

一九九七年出版《非常建築》作品專集,曾在國內外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