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相對論》

《幸福相對論》

本散文集,不僅是給我自己看,而且還準備給我的親朋好友看的,或許有朝一日會公開出版,面向社會公眾。這種想法,如果是在青少年時代,人們會認為作者野心勃勃,想當作家。但對於已經步入中老年,所謂已逾知天命之年的我,我認為算不得野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因為我已經有了"作家"的資格。我在多年前,已被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是名"科普作家"。或許寫作水平還達不到人們心目中"作家"的標準。但據我所知,參加這個組織也非易事,要你拿出較有影響的科普作品。這個作品的作者自然需要同時具備科技和文學創作兩個方面的相當水平,才能達到那樣的要求。光有科技知識的一般科技人員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是寫不出高水準的科普作品的。

作者簡介

錢平雷,1969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橋樑與隧道專業,現任上海中星集團世城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高級工程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其《城市有軌交通將東山再起》一文曾獲上海市優秀科普作品稱號;《科普——新的經濟成長“火箭”的發射台》獲上海市科普作協論文評選一等獎。任大型科普叢書《原來如此》編委兼《交通》分冊主編。

目錄

序言一:科學的智慧和文學的情懷
序言二:步向通才的道路
前言
溫馨回憶
我的故鄉
母親
憶母校
我的GRANDFATHERS
6432班追記
飲水思源母校情
我們一起過生日
回家路上
冬天的記憶
夏日往事
吾師
屐痕處處
69’黔嶺之秋
在東北的日子裡
杭州情結
台灣十日行
澳新紀行二篇
巴黎印象
世事雜談
地域的立場
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
上海有處大峽谷
佳肴隨想記
走出滑稽戲的窘境
誰是劇種的主流?
南浦橋上隨想曲
服老記
現代流行歌舞與現代中國書畫
經濟已開發國家的民族文化
書法藝術的困惑
滑稽戲也要與時俱進
呼籲新道學的誕生
融入血液的外來文化
“新上海人”的滑稽戲浮想
人類開心的時刻
節日的氛圍
感情的疊加
戰勝醜貌
人生事業三部曲
有益勞動還是有害勞動?
文化是節日的靈魂
我與陳述的“較量”
失去靈魂的藝術
淡化足球的思考
科普芻議
步向“通才”的道路
殊途同歸
面對作家群體的時候
樂隊、劇組編制雜談
購物與音樂相關嗎?
磨合期趣談
科學的“養老經”
科學理論中的“難得糊塗”
比例式中的地域和街道
簡單與複雜的辯證法
科技散文體裁之探索
懷舊論
幸福的源泉
裁縫師傅當廠長
愛心和規矩的交叉
芻議“金窩、銀窩,不如家裡的草窩”
幸福相對論
愛情時空感
事業支撐長壽
聲音看得見嗎?
廣義科普
交通工程體現的上海城市建築精神和
文化
缺乏“銀牌變金牌”反應過程的催化劑
空調巴士里的搖滾樂

前言

從今天起,我將進行我的散文創作。
說起來也真可笑,究竟什麼叫散文,它與其他文體如小說、報告文學有著什麼根本的區別,我至今還沒弄清楚。但我有自己的界定範圍,就是我平時的記憶、雜感、點滴心得體會等等作為文字的形式,把它們留下來,因為這些不是小說、詩歌需要進行加工、升華、創作,而是比較寫實,或者是我對事物、環境的反應。當然不是寫日記,一方面不是天天寫,或者說按照時間作為寫作的分界線;另一方面不少是要把記憶中的東西作為回顧或議論來加以表達。我把上述的話歸納起來,就可以認為那就是我要進行“散文”的創作的目的。
我的散文集,不僅是給我自己看,而且還準備給我的親朋好友看的,或許有朝一日會公開出版,面向社會公眾。這種想法,如果是在青少年時代,人們會認為作者野心勃勃,想當作家。但對於已經步入中老年,所謂已逾知天命之年的我,我認為算不得野心。因為我已經有了“作家”的資格。我在多年前,已被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是名“科普作家”。或許寫作水平還達不到人們心目中“作家”的標準。但據我所知,參加這個組織也非易事,要你拿出較有影響的科普作品。這個作品的作者自然需要同時具備科技和文學創作兩個方面的相當水平,才能達到那樣的要求。光有科技知識的一般科技人員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是寫不出高水準的科普作品的。

精彩書摘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這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已經成為一支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她描述人們在懷念祖國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故鄉。我的家鄉在哪裡?這個問題本來是不成問題的
問題,問任何人他都能不假思索地告訴你:××省××縣××鄉××村。這么流利?故鄉嘛!可是要是來問我,恐怕就不是一句兩句話說得清楚的,而是說來話長。
要談到我的故鄉,先要從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說起。上海是座移民城市,這已經被人們所公認。如果要談到上海1400萬人口中市區700~800萬人口的來源,恐怕有80%一90%以上的人的祖籍即他們的根不在上海。從上海開埠至今一百多年,尤其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量外地人甚至外國人湧進上海謀生。其中以江、浙兩省為主,其他如廣東、山東、安徽省籍的人也不少。上海人中以浙江寧波人為最多。據寧波火車站的一位副站長告訴我,在上海,寧波籍的居民,大約有160萬。我曾作了一個分析,任何上海人不出三代,都要與寧波籍的人結為親戚。自己不是寧波籍人士,或許娶的妻子,嫁的丈夫就是寧波籍人。要不,家裡的兒媳、女婿中就會有寧波籍人士出現,再不,自己的祖母、外婆還是寧波人。難怪對寧波特產,如黃泥螺、鰻鯗喜歡的顧客,不一定是寧波人,而是他(她)受了寧波人的生活習慣的影響後的潛移默化。我的妻子是湖北籍人,其母親是上海川沙縣人,但她的外婆卻是寧波人。她和她的妹妹都嫁給了寧波籍人。她對寧波菜餚的愛好決不在我之下。所以一句“無寧不成市”的諺語則真正成為寧波人的自豪語了。
這么說,我就是寧波人啦?是也!非也!
按照國際流行的說法,人的籍貫應該根據他的出生地來決定。我是1946年4月出生在上海虹口唐山路的。如果按出生地來判斷,我應該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由於我周圍的親人大多數是寧波籍人士,導致我的上海話中帶有很重的寧波口音。在我上大學時,還有一個響亮的外號“小寧波”。人們誤認為我是從寧波考到上海的大學裡來的。新中國成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在填寫任何表格時都有很引人注目的一欄:“家庭出身”或者“家庭成分”,它往往決定了人一生的命運。因我父親是個職員,所以我就在那一欄里填上“職員”。在當時,職員既不是革命的主人,也不是革命的對象。只要小心做人,還能明哲保身。這是在北京、上海這類大城市裡的填法。要是到了其他地方這樣的填寫,會引起別人的置疑。他必須要你回答:“你的家庭成分是貧農、中農、富農,還是地主?”當你告訴他,是職員,因為我父親就是生在上海的,沒在農村里呆過。“那你的祖父呢?”當我告訴他,在我們上海,只需填上一代的成分,他就實在弄不懂了。在哈爾濱松花江大橋工區工作時,一位姓曹的老師傅帶著疑問的口氣問道:“那不是階級鬥爭熄滅論嗎?”確有一位從唐山鐵道學院畢業姓高的女同學,其祖父是老紅軍,父親是工程師,但老家的家庭土改時被劃為地主成分。當她在填寫家庭成分一欄時先老老實實地填上“地主”。但又覺得太委屈,以後不好做人,於是在“地主”兩字後面再加上括弧“(見證明)”。證明她爺爺是老紅軍,她應屬於革命家庭出身。這實在是由於中國城市裡的人大多數都來自農村,在那個“講成分”的年代,也真是講也講不清楚的原因了。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要來追溯我的農村故鄉,那就是至今我仍在“籍貫”一欄中填寫的“浙江慈谿”——那是我爺爺
出生的農村所在地。
浙江省慈黔縣江中鄉浪墅橋村是解放初期我那個農村故鄉的確切名字。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浙江省的行政區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來很明白的故鄉名字又變得難以解釋。首先慈豁這個縣名已被慈谿所取代。縣名是根據後漢董黯母慈子孝的故事而來。1954年調整行政區域,以慈谿、鎮海、餘姚三縣的北部為縣境域,組成新的慈谿縣,縣城設在滸山。原慈谿的縣城則改名為慈城鎮,現劃歸寧波市江北區。本來處於慈谿縣境內的故鄉被調整到了餘姚縣境域內,因此我這個慈谿人變成了餘姚人。江中鄉是夾在餘姚江和後江中間的一塊土地。因此如要去浪墅橋村就一定要擺渡。當年從上海乘海輪到寧波後要換乘小火輪,它沿餘姚江西行,到沿江各站。小火輪一般是不靠岸的,它停在江中,由擺渡舢板靠上去,供旅客上下,再駁上岸。所以那些擺渡船的渡口對於江中鄉的村民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它們是村民走向外部世界的必經之道。這些渡口都很有名氣,如乍山渡、半浦渡、丈亭渡、城山渡等。但與浪墅橋村的擺渡口相比,那實在都顯得微不足道。因為供浪墅橋村民用的那個擺渡口就是舉世聞名的文明遺址一河姆渡。當年我祖父在上海做生意發了財。為了光宗耀祖,專門花錢在河姆渡修了一個像樣的碼頭。但他萬萬沒想到這個離浪墅橋100來米的渡口居然被發掘成為舉世聞名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在遺址上建有博物館,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江澤民總書記還為其題了館名。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