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情調》

《小資情調》--是一部書籍的名稱,本書共5章。

小資情調 內容簡介

網路、咖啡、酒吧、王家衛演繹的情感、舊上海的婀娜風情……浮華都市森林中一個新的亮點,浪漫是他們在感傷、愜意、失落與孤寂的氛圍中精心營造的和編織的夢。他們被成為“小資”,所謂的“小資”不再指以往具有政治色彩的階級的稱謂,而是當今社會的一種生活情調、生活品位。他們在城市文明的輝煌與奇蹟中流連,咀嚼品位著聚集與趨附的獨特滋味,釀造出生命中的浪漫氣息。這就是中國當代“小資”對城市文明的一種貢獻。本書從都市文明和城市生活的新視角在審視這這群新興階層的生活品位,這無疑也是對當今社會的另一種探討和把握。

小資情調 本書前言

在今日之中國,居住在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恐怕仍然是許多人的夢想。為了實現這一夢想,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北京和上海,湧向各個大都會。在渴望著的人們的眼裡,城市即使不是“流著奶與蜜”的樂土,也總是意味著更多的機會、更多的金錢和更多的幸福。
秋季的北京,夜色澄明。登高俯仰,你會看到關於這座浮華都市的燦爛景象和隱約印在天幕上的關於這座城市的譬喻,從而醒悟到這種聚集和趨附的某種意義。
首先,你也許會看到最不引人注目的一群,他們往往生活在城市的骯髒的角落裡或邊緣地帶,因而無害於這座城市的華麗門面和精心梳妝的容貌。你完全可以想見,次日凌晨,他們將紛紛從其遮蔽之處現身,使這座城市變得嘈雜而熱鬧。你看到或想到的是都市中的“引車賣漿者流”,其中,當然也包括以簡單的技能和體力為這座城市“添磚加瓦”的打工一族。他們的主要成分是中國農村的剩餘勞動者。他們對都市充滿誠實的渴望和憧憬,迫切想要融入到這座城市中去。因此必須起早睡晚,勤奮努力。他們所經歷的種種困苦都是幸福,所有的幸福都是甜蜜,所有的甜蜜都將成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心中的美好童話。
如果你繼續游目四顧,將你的目光吸引過去的恐怕是另外一番景象:明亮的街道幾乎使人疑心置身於“天上的街市”,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不時閃過卡迪拉克、賓士之類名車的身影。其中的乘客身份難辨:雍容大度氣概不凡的男士與嬌柔典雅、光彩照人的女士都顯得莫測高深,他們將去往何處?是自己的鄉間別墅或外省的度假勝地?還是京城的某個五星級賓館飯店?不管在哪裡,他們都將證明自己是中國當代新貴一族。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關係重大,巨額資金可以因之加快或放慢周轉的速度,大宗交易可能因之而締結或廢除,成百上千的人可能因之提心弔膽或喜極而泣。都市五花八門的銷金窟是他們的好去處。
如果你心未甘,繼續觀照,也許將會發現這樣的一群:他們往往西裝筆挺,頭髮梳得一絲不苟,身上的全副行頭品牌不凡,談吐頗具文雅,行為舉止經過精心雕琢,似有羅可可風格。那么,你大致可以斷定,他們是一群高級白領,此時此刻正要去他們的小圈子裡進行某種趣味盎然的社交活動。
當然,你也會發現都市生活中的特立獨行者。你幾乎不能夠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他們的品味與情調。不過,也不必諱言,他們的品味與格調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他們的特立獨行意在突出一種個性,這種突出的較高境界是一種自由心態的自然流露,較低境界則可能是一種造作和矯情。在這部分人當中,有的人確有其自由和瀟灑的個性,他之刻意張揚自我,可能是服膺某種理念的自覺或不自覺的需要;不如此,那就有可能是一個偽個性自由主義者,他之張揚自己,完全是由於一種可憐的內心需要,這種需要是由於自我的萎縮或喪失造成的,因此,不能將這種人簡單地斥之為虛偽。此時此刻,當你把觀照的目光投向他們――真正具有個性自由的獨立形態的人的時候,你幾乎必然會受到他們的同樣的觀照。在這種交流中,如果產生了一種共鳴和心靈的諧振,那就幾可斷言,你也是他們的同類――“小資”。
在秋季的北京,夜色澄明。登高俯仰,你會看到關於這座浮華都市的燦爛景象和隱約印在天幕上的關於這座城市的譬喻,從而醒悟到這種聚集和趨附的某種意義。
聚集和趨附是每時每刻發生在大都會的悲劇和喜劇,是城市文明誕生的機制。所謂城市是什麼?城市就像是醜陋而碩大無比的史前巨獸,就像是宇宙中的神秘黑洞,它不加分別地吞噬掉一切試圖靠近它的東西,讓你在它的溫暖的帶有刺激性的胃液中消失。無論是神秘莫測的貴族,還是困苦中的城市打工者;無論是高級白領,還是特立獨行者,都服從於這種聚集和趨附,任誰都難以擺脫現代城市的這種巨大魔力。
在現代城市的大熔爐中,最令人感到恐懼的莫過於自我的泯滅和喪失。你可能擁有豪宅和名車,你可能身居高位,但是,如果你不同時擁有自由和個性和自我,你就會心中發虛,你的富有和高位最終將會與你作對。但是,如果你不能被城市同化,你也許會同樣感到不幸,你在城市秩序的運行中可能就會被排除在外,那樣一來,你對這座城市的所有的愛都不可能實現,剩下的只有怨恨。所幸的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各色人等都屬於被城市所接納的人群,他們在城市秩序的軌道上有效地運轉,本身既構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他們對城市的感覺,既非單純的愛,亦非單純的恨,而是一種既愛且恨的感覺――儘管這種感覺的配比方式會因人而異。
聚集和趨附是城市活力的標誌,能導致強有力聚集和趨附的城市往往都是移民城市。從經濟和文化的意義來說,上海是南方的中心,北京是北方的中心,他們今天之所以充滿活力,完全是由於形成了聚集和趨附的巨大吸力。在北京的公車和捷運車廂里,你也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因此,它們是這座城市的具體而微的縮影。在來往於中關村和白石橋之間的公共汽車上,一車的人大家都很年輕,平均年齡一般不會超過四十歲。除穿著打扮具有明顯外地人特徵者外,大家不開口,就都是北京人,但是只要一開口說話,你就會發現,十之七八南腔北調。北京之聚集與趨附的程度,大抵如此。
在城市這個柔軟的胃中,“小資”生存已久,繁衍已久。早在18、19世紀的巴黎和倫敦,在維也納甚至聖彼得堡,西方的“小資”就已在展現著“小資”階層或階級的自我了。而在20世紀的初期和中期,西方的“小資”是最不安分的一群,他們的激情與衝動,他們的愛情與原欲,他們的冒險與造反,他們的迷惘與標新立異,曾經傾倒了無數的人。在中國,“小資”也只有藏身於城市這個文明且柔軟的胃中,才有可能獲得生機與活力。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在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在中國大陸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年代,在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在21世紀初期,“小資”的身影都相繼浮現,在中國人的歷史中上演著並不僅僅屬於他們的悲劇與喜劇,或感傷,或諧謔,或閒適。
若說十年“文革”是對中國“小資”的歷史重創,“小資”在那樣一場巨大災難中幾乎“灰飛煙滅”,那也許可以這樣來說,最近這十年則是對中國“小資”的一種“補償”,此種補償在下述意義上變得極為現實:中國的城市之胃已由頻發的痙攣和消化不良,變得較為強健較為正常,它所接納的營養是多方面的,它所提供的消化方式多種多樣,這就不僅作養了中國的富有者和高級白領,養成了中國新一代工薪層與城市貧民,同時亦滋潤了中國的“小資”。浪漫是一切“小資”的不治之症,今日之“小資”當然亦罹患此疾,只是此種病症,已經不會再被人們當作奧雷連諾兄弟額頭上的十字或海斯特・白蘭胸前的紅A了。
在秋季的北京,夜色澄明。登高俯仰,你會看到關於這座浮華都市的燦爛景象和隱約印在天幕上的關於這座城市的譬喻,從而醒悟到這種聚集和趨附的某種意義。
有人說,城市人群的塑型法則無外乎二條:第一條,金字塔法則。金字塔的最下面是無告的泥土和緘默的沙石,它默默地承擔著金字塔的全部重量。泥土和沙石的上面是規規矩矩方方正正的條石,它們按照輕巧和美觀的程度由內向外由下向上逐級排列,構成了金字塔的主體。再往上是金字塔的上部,它由整潔而光滑的玉石構成,由於較少受到飛沙走石的撞擊而顯得高雅華貴。再往上是金字塔的輝煌的尖頂,它聳入雲霄,高不可攀,只有清風、明月、白雲與它為伴。這裡是製造夢想和神話的地方。如果你有可能站在金字塔的尖頂俯瞰腳下,你就會發現第二條法則,即所謂紫禁城法則。紫禁城的核心當然是皇宮內苑,圍繞著這一核心構成了許多同心圓,每一個圓環裡面的追求都有差別。如果你在這些圈圈之外,當然就得不到紫禁城法則逐層遞進的恩惠,你就還是一個未被城市法則接受的人。這種歸納是我所不喜歡的,它過於凝重和富有壓迫感,它所描述的城市缺乏自由的理念和精神,這樣的城市當然也不會產生巨大的聚集和趨附之力。因此,我更喜歡將今日的大都市比做文明的巨獸或蒼穹之中的神秘黑洞,它意味著謎一樣的猜想和誘惑。今日之中國“小資”就生存於這樣的“謎”之中。“小資”離不開城市文明,離不開現代城市的自由精神,離開了這些,小資就無法生存。
請勿將此書看成是這樣的作品:試圖為“小資”辯護,為“小資”塗脂抹粉。今日之“小資”已經無須乎誰這樣為它操心了,因為它正活得自由且滋潤,它的未來時態也將會如此。也不要神經兮兮地尋找什麼“小資”,“小資”既是你又不是你,既在你身邊又不在你身邊,它只是城市中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存在,一種浪漫意緒。城市不能缺少它,缺少它城市就會了無生趣。
秋季的北京,夜色澄明。登高俯仰,你會看到關於這座浮華都市的燦爛景象和隱約印在開幕上的關於這座城市的譬喻,從而醒悟到這種聚集和趨附的某種意義。中國的“小資”有悟於此,因而在城市文明的輝煌與奇蹟中俯仰流連,咀嚼品味著這種聚集與趨附的滋味,釀造出生命中的浪漫氣息。這也許可以視為中國當代“小資”對城市文明的一種貢獻。

小資情調 本書目錄

第一章 你了解自己的階層嗎?

I.富人階層

II.中資階層

III.小資階層

IV.工薪階層

V.城市下層

第二章 拂去歷史積塵:展現小資舊日情調

I.張愛玲與布爾喬亞和上海風花雪月的故事

II.“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猶存”

III.舊上海的婀娜風情――郭建英圖畫的欲望世界

IV.邂逅溫情――王家衛演繹的小資浪漫情感

V.無視“歷史”的浪漫箴言

第三章 今日小資現代傳奇

I.網路情緣

II.咖啡與葡萄酒的故事

III.關於巴黎的憧憬

第四章 小資的生活品位

I.踏歌而行――小資浪漫之旅

II.引鏡自照――小資的服飾打扮

III.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但要溫馨浪漫精緻――小資的棲居之所

IV.鄭衛之聲與廟堂之樂皆非我之所欲,我所欲者乃……

第五章 小資的心境與情調

I.孤獨與自戀情結

II.愛欲滋味――對邂逅與奇遇的渴望

III.情人節里的浪漫情調

IV.一個人的世界――我獨身故我在?

後記

註解

小資情調 文章節選

關於巴黎的憧憬

巴黎是中國“小資”最為憧憬的地方。
巴黎是時尚的先鋒,是西方時髦藝術的殿堂,是浪漫之都。
巴黎有數不清的浪漫故事。
在世紀末與世紀初的時刻,坐在中國都市歐式風格的酒吧或咖啡館裡,一杯在手,透過那琥珀色的液體,也透過你的心,最宜於嚮往的所在是哪裡?大概莫過於巴黎了。
其實,不獨對中國人是如此,對其他國家的人們也是如此。
米蘭・昆德拉是捷克人。有一天他去申請移民簽證。負責辦理簽證的官員問他:
“你準備到哪兒去?”
“哪兒都可以。”他回答。移民官員給了他一個地球儀:“自己選吧。”米蘭・昆德拉慢慢地轉著地球儀,看了半晌,問道:“你還有沒有別的地球儀?”
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法國,並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當然,與其在北京或上海的咖啡館裡遙想巴黎的種種浪漫,不如飛一次巴黎,實地領略一下巴黎的故事,那才夠味。不過,這對目前的中國“小資”生活可能還是一個奢侈,因為他們不是政府官員,難以找到那樣的免費美差,他們也不是錢多得發愁的大款,可以自掏腰包到巴黎去開開眼。因此,在咖啡館或酒吧里夢馳神往,倒也不失為次好的辦法。
凡到過巴黎的人,都管它叫“夢幻巴黎”。巴黎,何以謂之夢幻?細想起來恐怕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它的歷史人文積澱;其二,是法國人的民族性格。
說起法國的人文歷史積澱,我們會想起一連串光輝燦爛的名字,比如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三位思想巨匠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空想社會主義者傅利葉與聖西門;被黑格爾譽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拿破崙;巴黎公社時期的歐仁・鮑狄埃和狄蓋特;等等。文學藝術家方面,更可謂群星燦爛。僅以近現代而論,就有夏多布里昂、拉馬丁、斯達爾夫人、雨果、大仲馬、戈蒂耶、波德萊爾、貝朗瑞、喬治・桑、斯丹達、巴爾扎克、福樓拜、羅丹、布德爾、馬約爾、莫奈、馬奈、塞尚、薩特、波伏娃、加繆等等。正是這些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的卓越貢獻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將巴黎染上了濃濃的浪漫色彩和人文情調。
想那伏爾泰,生當法蘭西封建時代末期。憑著他的傑出智慧和敏感,透徹地領悟到當時變幻莫測的時代精神的底蘊,因而成為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的先驅和領導者。在那樣一個混亂與變革的時代,他以他的幽默、諷刺和思想深度,對社會的種種黑暗作了尖刻的批判和深入的剖示,為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所倡導的價值,諸如自由平等、法律尊嚴和私有財產,直到今天仍然是人們為之思考與奮鬥的目標。
那個時代有一個有趣的特點,那就是上流社會的貴婦人與思想家藝術家的微妙關係。像伏爾泰這樣才華橫溢的思想家、文學家,自然也未能免俗。這令人想起孫中山先生的兩個最愛:一曰革命,二曰女人。在革命與動亂的年代,革命家往往要與現存的社會制度發生矛盾,遭到政府的殘酷迫害,他們的命運就是一部傳奇。天性敏感而又多情的婦人,於是就會利用她們的地位、財富與溫情,收容這些反叛的思想家藝術家,使他們在溫柔鄉中得到憩息並進一步激發靈感,創作出不世之作。有這樣一種說法:由於伏爾泰觸怒了當權者,巴黎議會決定要把伏爾泰投進巴士底獄。他得到了訊息倉皇出逃,百忙之中,還帶上了沙特勒侯爵夫人。沙特勒侯爵夫人當時28歲,她十分聰明,有數學家的智慧,曾經獲得過法蘭西科學院頒的獎。大權在握的沙特勒侯爵並沒有因老婆跑了大發雷霆,這或許是他逃避數學的惟一出路。時隔不久,沙特勒侯爵夫人移情別戀,又迷上了年輕英俊的聖朗貝侯爵,伏爾泰差點氣死過去。最感人的一幕是在沙特勒侯爵夫人臨死前,她丈夫、伏爾泰、聖朗貝都到了,三個男人在床著哭作一團,其影像令人嘆為觀止。革命的年代,既是一個血與火的年代,充滿著殘酷;也是一個浪漫的年代,充滿著動盪的情感。何況這是在法國,何況這是伏爾泰。
在法國的浪漫史中,不能沒有盧梭的名字。盧梭一生貧困,即使是在他名聲大嗓的時候也是如此。“盧梭反對理性,維護感情,這是形成浪漫主義運動的強大影響之一。”盧梭的浪漫精神在政治上的表現是形成了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他在《社會契約論》中認為,人類最初處於“自然狀態”,在這個時期,人與人的關係是自由平等的,但是,隨後產生的財產上的不平等和私有權的確立,使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了,出現了不平等現象。在他看來,國家的出現體現了一種契約關係。人民是訂立契約的主體,人民將自由讓渡給能夠體現自己意志的政府,由這樣的政府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如果政府不能很好的履行職責,那么人 就有權廢除不利的契約,重新選擇新的政府。這就是盧梭提出的“人民主權”思想。盧梭的民主主義思想構成了近現代資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基礎,可以說,後世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的自由平等信念包含了盧梭的思想智慧。但是這樣一位思想巨匠,他的行為與人格,卻難免為後世所詬病。羅素幾乎是以鄙視的語氣談到他的種種異於常理的行為,比如他在《懺悔錄》中對自己早年偷竊行為的寬容,他與華倫夫人長達十年的暖昧關係,他對自己與女傭黛蕾絲・勒・瓦色所生的五個孩子的不仁慈的做法等等。所有這些似乎都在證明盧梭既不是一個好的父親,也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丈夫,甚至也不是一個好的情人。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卻成為西方浪漫主義精神的一種象徵,正是他在《愛彌兒》中竭力主張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完美的。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在今後一直保持兒童的這種完美特質。他的自然教育觀點就是要促進兒童的自然發展,保證兒童的自由和獨立性,尊重他的個性,創造必要的條件引導兒童思考和行動。但是,他的這些想法卻沒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得到實施。我們當然可以責備盧梭,因為他並非完美無缺。在他身上誠然存在著各種矛盾和令人難解之處,不過,在一點上盧梭是誠實而真誠的,這就是他對浪漫情感的態度,他的浪漫主義精神是始終如一的。
在這裡,我們提到伏爾泰和盧梭,是為了說明這樣一點:從一種思想積澱的角度來說,巴黎之所以迷人,之所以被人們稱為夢幻巴黎,就在於它擁有一批像伏爾泰和盧梭這樣的思想家。這些思想家不管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差別與不同,但是他們本身都是一個謎,都包含有那個時代的各種矛盾,因而都能喚起人們的困惑與猜疑。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智慧是一種資本主義近代形態的思想智慧,與現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有著血緣關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現代乃至當代西方的基本價值觀念,在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人的思想中都已孕育成形了。這些基本原則對締造現代西方文化起了關鍵作用。這些思想家的名字與巴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因此,在今天全球化浪潮一日甚過一日的條件下,在眾口一詞的現代化運動中,“東方”和“南方”的開發中國家的人們由衷地嚮往巴黎,豈不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中國的北京擁有的古代文化遺蹟並不少,擁有的著名人物,也不算少,但是,在世界近代史上,它卻處在一個邊緣的位置上,在世界潮流之中,它甚至是默默無聞的。它沒有提供出一個具有原創性思想的偉大人物。中國最偉大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和實踐家孫中山先生,他的問題來自中國本土,但是,他的解決方式仍然要從西方資本主義那裡汲取靈感與智慧。因此中國最有魅力的城市,也明顯地缺少那種能夠為它增添浪漫色彩的近代人物,而只能以其古代的智慧來吸引人們,但是,由於這種智慧是農業時代或封建時代的智慧,因而在今天已經難以喚起對它的親切肯認了。我們試圖揭示這樣一個道理,即今日之中國小資對巴黎魂牽夢繞,實有其“世界性”的原因,巴黎有其近代資本主義精神內涵,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人,就是這內涵之一。當我們處在當代全球化進程中的時候,回首能夠矚望到的里程碑不可能是紐約和華盛頓,更不可能是北京或東京這樣的城市,而只能是巴黎或者倫敦。與刻板的紳士風度的經驗主義的倫敦相比,法國的巴黎擁有更為豐富的資本主義浪漫故事,因此就更能吸引全世界浪漫主義者的目光。
巴黎以它的物質實體,以它多彩多姿不拘一格的形式,鐫刻著它的記憶。這些記憶保存完善,各個時期的人們為保存這些寶貴的記憶,殫精竭慮,傾注愛心,使巴黎的歷史人文積澱熠熠生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