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仲子》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鄭風》。女勸男越牆來家,怕父兄知道,又怕別人閒話。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
豈敢愛之?畏我父母。
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
豈敢愛之?畏我諸兄。
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
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釋

1、將(槍qiāng):請。見《衛風·氓》篇。仲子:男子的表字。2、里: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里外有牆。“逾里”言越過里牆。3、無(勿wù):不要。4、折:《毛傳》:“折,言傷害也。”5、樹杞:就是杞樹,就是柜柳。逾牆就不免攀緣牆邊的樹,樹枝攀折了留下痕跡,逾牆的事也就瞞不了人。所以請仲子勿折杞也就是請他勿逾里的意思。下二章仿此。6、愛:猶“吝惜”。之:指樹杞。7、母:古音“米mǐ”。8、兄:古音xuāng. 9、種果木菜蔬的地方有圍牆者為“園”。“逾園”就是逾牆。10、檀:樹名。

譯文

二哥聽我言,越牆我家來,杞樹莫壓斷。
壓斷杞樹豈足惜,就怕爹媽把我怨。
心把二哥念,又怕爹媽怨,害怕心不安。
二哥聽我講,翻過我家牆,勿斷牆邊桑。
壓斷桑樹豈足惜,就怕哥哥言語傷。
心把二哥想,只要怕張揚,害怕心發慌。
二哥聽我言,繞過我家園,莫壓園中檀。
壓斷檀樹豈足惜,就怕旁人多閒言。
心把二哥念,旁人多閒言,害怕心發顫。

賞析

先秦時代的男女交往,大約經歷了防範相對寬鬆,到逐漸森嚴的變化過程。
《周禮·地官·媒氏》稱:“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可知在周代,還為男女青年的戀愛、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選擇自由。但一過“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則要被斥為“淫奔”的。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男女之防就嚴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說:“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連“鑽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賤罵,可見社會輿論已何其嚴厲。
《將仲子》所表現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這種輿論壓迫下的畏懼、矛盾心理。(《毛詩序》認為此詩是“刺莊公”之作,鄭樵《詩辨妄》認為此詩是“淫奔之詩”,今人多不取此二說。)且看首章,開口即是突兀而發的呼告之語:“將仲子兮,無踰我里,無折我樹杞!”這呼告初聽令你摸不著頭腦,細細品味又不免莞爾而笑:詩行中不分明透露著,有一對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會?熱戀中的男子(仲子)大約有點情急,競提出了要翻牆過園前來相會的方案。這可把女子嚇壞了,須知“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是要遭父母、國人輕賤和斥罵的;她想:“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魯莽,可教我把臉兒往哪裡擱?”於是便有了開章那三句的突發呼告。這呼告是溫婉的,一個“將”(願)字,正傳達著女子心間的幾多情意;但它又是堅決的,那兩個“無”(不要)字,簡直沒有商量的餘地。如果你讀得再深入些,當還能想見女主人公此刻因惶急而變得蒼白的面容,還有“仲子”那因被拒絕而失望的神情。
這失望無疑也為女主人公感覺到了,詩中由此跳出了一節絕妙的內心表白:“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前一句反問問得蹊蹺,正顯出了女主人公的細心處,她唯恐“無折我樹杞”的求告,會被心上人誤會,故又趕緊聲明:“豈敢愛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吝惜杞樹,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雖然愛著你,卻不能讓你翻牆折杞前來,我實在是迫不得已啊。這番對心上人作解釋的自白,一個“畏”字,吐露著她對父母的斥責,竟是怎樣的膽戰心驚!這樣一來,仲子豈非完全絕望?也不。“仲可懷也”三句表明,可憐的女主人公在擔心之餘,畢竟又給了心上人以溫言軟語的安慰:“我實在是天天想著你呀,只是父母的斥罵,也實在讓我害怕呀……”話語絮絮、口角傳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脫脫畫出了熱戀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擔憂的情態。
第二、三兩章初看只是對首章的重複,其實卻是情意抒寫上的層層遞進。從女主人公呼告的“無踰我里”,到“無踰我牆”、“無踰我園”,可推測她那熱戀中的“仲子”,已怎樣不顧一切地翻牆逾園、越來越近。但男子可以魯莽行動,女子卻受不了為人輕賤的閒話。所以女主人公的畏懼也隨之擴展,由“畏我父母”至於“畏我諸兄”,最後“畏”到左鄰右舍的“人之多言”。使你覺得,那似乎是一張無形的大網,從家庭一直布向社會,誰也無法掙得脫它。這就是不準青年男女戀愛、私會的禮法之網,它經了“父母”、“諸兄”、和“人之多言”的重重圍裹,已變得多么森嚴和可怕。由此品味女主人公的呼告之語,也難怪一次比一次顯得急切和焦灼了——她實在孤立無助,難於面對這眾口囂囂的輿論壓力呵!
全詩純為內心獨白式的情語構成。但由於女主人公的抒情,聯繫著自家住處的里園牆樹展開,並用了向對方呼告、勸慰的口吻,使詩境帶有了絮絮對語的獨特韻致。字面上只見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懼,詩行中卻歷歷可見“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試圖逾牆來會的魯莽,那被勸止引發的不快,以及唯恐驚動父母、兄弟、鄰居的猶豫,連同女主人公既愛又怕的情態,俱可於詩中得之。我國古代詩論,特別推重詩的“情中景”、“景中情”,《將仲子》所創造的,正是這種情中見景的高妙詩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