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萍》

"小說里的富萍從小沒有父母,在親戚家長大,她因為和""奶奶""的孫子有婚約來到上海。 奶奶的臉色不是城裡人那樣的白,也不是鄉下人的黑,而是黃白的。 她是那種不怎么鮮明的疏眉淡眼,有些富態,也不再像是一個鄉下女人。"

富萍 內容簡介

《富萍》講述的是"文革"前--一九六四年、六五年的故事。當時的上海社會組織很嚴密,作者從一個特別感興趣的題目--移民入手,描述上海人怎樣到這個城市來聚集。小說里的富萍從小沒有父母,在親戚家長大,她因為和"奶奶"的孫子有婚約來到上海。富萍外表木訥,內心卻透著聰慧,表面柔順,骨子裡卻很倔強,事事都有自己的主張,全身散發著青春的氣息,透著一股子鮮艷的鄉氣。她在上海的生活簡單甚至是封閉,她的生活與這個城市的紛繁蕪雜仿佛絲毫不沾邊,所以她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個性。

富萍 本書目錄

奶奶
東家
富萍
呂鳳仙
女中
女騙子
戚師傅
祖孫
舅媽
孫達亮
小君
劇場
請奶奶看戲
過年
年後
孫子
不辭而別
舅甥
母子
大水

富萍 文章節選

奶奶說是奶奶,看上去比富萍的嬸嬸還要後生些。奶奶的頭髮很黑,前面看像是窩攥,其實是將短髮順在耳後。身上的褂子是藍布的大襟褂,長鈕,立領。奶奶的臉色不是城裡人那樣的白,也不是鄉下人的黑,而是黃白的。臉盤比較豐滿,皮膚繃得很緊,但並不是細嫩的,有些老,不是蒼老的“老”,而是結實的意思。奶奶的手也是這樣,骨節略有些粗大,皮膚也有些老。奶奶說話口音已經變了,不是完全的家鄉話,但也不是上海話,而是夾了上海話的鄉音。她走路腰板挺直,坐在椅上吃飯做事腰板也是直的,但一旦彎下腰,那叉開腿下蹲的姿勢,就有了鄉下女人的樣子。奶奶的五官也是這樣。她是那種不怎么鮮明的疏眉淡眼,有些富態,也不再像是一個鄉下女人。但當她說話時,下唇微微前凸,上唇有些吊,露了點齒,依稀又變成了鄉下的潑辣的女人。她的一個眼角上早年受了傷,沒有落疤,只是使眼尾往裡陷了一陷,形成一個坑。於是,眼睛往某一個角度看的時候,就有些“乜斜”的意思,有一點潑辣的嫵媚。總之,雖然在上海生活了三十年,奶奶並沒有成為一個城裡女人,也不再像是一個鄉下女人,而是一半對一半。這一半對一半加起來,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人。她們走在馬路上,一看,就知道是個保姆。

在她們揚州鄉下,女人歷來有出來做保姆的傳統。有做長的,也有做短的。像奶奶這樣,已經在上海落下了戶口,成為正式居民,四鄉八里也有一些。她們大都是年輕時守了寡,或者男人沒出息,荒唐,而且沒兒子的,就像奶奶這樣。她們沒有靠頭,只有靠自己。她們出去久了,難得回來。要口來,也住不長。已經不服此地的水土,不是拉肚子,就是身上發疹子,所以立即就回去了。回去的時候,多半會帶著一兩個女人,帶到上海去,替她們也找個東家。還有時候,她們從上海寫信來,讓誰家的女人去上海,也做人家。漸漸地,她們鄉下的人,在上海就有了許多。而且是在差不多的地段做。東家和東家,有一些還是親戚熟人,常常有得見面。這樣,出門在外的生活,就變得容易適應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