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續筆》

《容齋續筆》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

《容齋續筆》容齋續筆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洪邁在《容齋隨筆》卷首說明:“余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

章節

《容齋隨筆》包括《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共5筆,74卷,共1220則:

《容齋隨筆》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則至29則,共329則;

《容齋續筆》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則至18則,共249則;

《容齋三筆》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則至20則,共248則;

《容齋四筆》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則至24則,共259則;

《容齋五筆》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則至19則,共135則;未完成,洪邁即去世。

內容概況

《容齋續筆》《容齋續筆》
《容齋隨筆》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大致包括下列幾個方面:歷史事件評論、歷史人物評論,史料、典章、物產考察、宋代專著評介、天文、歷算、星相等。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有對宋代典章制度、官場見聞、社會風尚的記述;對宋以前王朝廢興、人物軼事、制度沿革的記述;還有去偽存真的考訂,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對一些歷史經驗的總結頗有見地,許多資料為官方史志所不載,是我國古代筆記小說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該書一經問世,在朝野引起強烈反響。明人李翰說:洪邁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容齋隨筆》:“南宋說部當以此為首”。《容齋隨筆》中有關詩歌部分,後人曾輯為《容齋詩話》。

作者簡介

《容齋續筆》洪邁
洪邁(1123——1202),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字景盧,號容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出生於一個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洪皓、哥哥洪适,都是著名的學者、官員,洪适官至宰相。洪邁的父親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邁時年僅七歲,隨兄適、遵攻讀。他天資聰穎,“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十歲時,隨兄適避亂,嘗往返於秀(今浙江嘉興)、饒二州之間。在衢州(今浙江衢縣)白沙渡,見敗壁間題有二色句,一詠“油污衣”云:“一點清油污白衣,斑斑駁駁使人疑。縱使洗遍千江水,爭似當初不污時。”邁讀後,愛而識之。可見其自少年時,便性格高潔,不同凡俗。

紹興十五年(1145),洪邁中進士,授兩浙轉運司幹辦公事。因受秦檜排擠,出為福州教授。其時洪皓已自金返國,正出知饒州。洪邁便不赴神州任而至饒州侍奉父母,至紹興十九年(1149)才赴任。二十八年(1159)歸葬父後,召為起居舍人、秘書省校書郎,兼國史館編修官、吏部員外郎。三十一年,授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三十二年春,金世宗完顏雍遣使議和,洪邁為接伴使,力主“土疆實利不可與”。朝廷欲遣使赴金報聘,邁慨然請行。於是以翰林學名義充賀金國主登位使。至金國燕京,金人要邁行陪臣禮。邁初執不可,既而金鎖使館,自旦及暮,不給飲食,三日乃得見。金大都督懷中提議將邁扣留,因左丞相張浩認為不可,乃遣還。

洪邁回朝後,殿中御史張震彈劾邁“使金辱命”,論罷之。乾道二年(1166),知吉州(今江西吉安),後改知贛州(今江西贛州)。邁到任,重視教育,建學館,造浮橋,便利人民。後又徙知建寧府(今福建建甌)。淳熙十一年(1184)知婺州(今浙江金華)。在婺州大興水利,共修公私塘堰及湖泊八百三十七所。後孝宗召對,邁建議於淮東抗金邊備要地修城池,嚴屯兵,立游樁,益戍卒,並應補充水軍,加強守備,得到孝宗嘉許,提舉佑神觀兼侍講,同修國史。邁入史館後預修《四朝帝紀》,又進敷文閣直學士,直學士院,深得孝宗信任。淳熙十三年(1186)拜翰林學士。光宗紹熙元年煥章閣學士,知紹興府。二年上章告老,進龍圖閣學士。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贈光祿大夫,諡文敏。

洪邁學識淵博,著書極多,文集《野處類稿》、志怪筆記小說《夷堅志》,編纂的《萬首唐人絕句》、筆記《容齋隨筆》等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