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衡》

學術性雜誌(月刊)。英文譯名為“CriticalReview”。1922年在南京創刊。標榜“論究學術﹐闡明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為其辦刊宗旨。致力於翻譯或介紹西方古代重要學術文藝及近世學者論學論文之作﹐以反對五四新文化﹑發揚中國文化為己任。該刊分設辯言﹑通論﹑述學﹑文苑﹑雜綴﹑書評等欄目。
《學衡》的組織由散在各地的學者組成﹐公開表明文字由各作者個人負責﹐與所任事的學校及隸屬的團體無關。創辦人是南京東南大學的梅光迪﹑吳宓﹑胡先驌等教授。經常為該刊撰稿的有劉伯明﹑柳貽征﹑王國維﹑景昌極﹑繆鳳林﹑湯用彤﹑張蔭麟﹑孫德謙﹑郭秉等二十餘人﹐均為當時著名學者。其中多數人受過西式教育﹐有三分之一留學美國和法國。梅光迪﹑吳宓都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西洋文學。受業於美國人文主義的倡導者白璧德。因之﹐他們評判文學的標準受到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
《學衡》創刊號於1922年1月出版。刊首刊登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畫像﹐反映了《學衡》的宗旨。這一期發表了梅光迪的《評提倡新文化者》一文﹐全面抨擊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輿論界為之譁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立即發表文章予以反駁。雙方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對待五四新文化等問題上展開了激烈論爭。在當時《學衡》被認為是“復古派雜誌”﹑“國粹派雜誌”。梅光迪等人則被稱為“學衡派”。
《學衡》雜誌於1933年7月停刊。共出七十九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