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的太陽》

《子夜的太陽》

《Night Sun》是塔維亞尼兄弟(Paolo, Vittorio Taviani)於1990年拍攝,取材於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謝爾蓋神父》。

基本信息

影片概述

中文片名:子夜的太陽

外文片名:Sole anche di notte, Il

導演:保羅 塔維尼 (Paolo Taviani) / 維托里奧 塔維尼 (Vittorio Taviani)

主演:

類 型:劇情

首映日期:1990-01-01

所屬分類:劇情

影片簡介

一個出身中下階層的男爵,在他只有8歲的時候,蹲在河邊看見前來視察災荒的國王,一個人遠離侍衛,孤零零的站在河水泛濫的岸邊。這個男孩感受到了國王的寂寞,他對自己發誓,長大以後要到國王的身邊,去幫助他。國王的隊伍離開後,小男孩把一塊石頭放進鞋子裡,堅持徒步走回家去。他以這種方式和國王一起受難。以這種方式企圖接近那個在他眼裡偉大的靈魂。這是君主制下最美麗的一個瞬間。多年以後當小男孩成為男爵,成為國王身邊的第一侍衛。他的信仰輕易的被一場骯髒的賜婚擊得粉碎。他離開國王,離開世俗的生活,成為一名隱居苦寒之地的教士。他從一種信仰之中跌落,在另一種信仰之中,將一塊更大的、更為尖銳的石頭放進了朝聖者的鞋子。

影片評價

好萊塢曾經有一部號稱是二十世紀最被忽視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在94年奧斯卡的競爭中,面對同樣精彩的《阿甘正傳》而全面敗北。如今在網上,這部影片的資料多如牛毛,真正的被人們重視了。《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安迪充滿了傳奇色彩,對生活永遠存在希望,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了對自己以及瑞德的自由的救贖。同樣,有這么一部影片《子夜的太陽》(《NightSun》)比《肖申克的救贖》更加的被人忽視。

影片主人公謝爾蓋侍衛無比堅定的忠誠信念被國王打碎,他放棄了世俗的榮華富貴,選擇了苦修來救贖自己和世人,成了苦寒之地的苦修士;而當苦修形成的巨大名聲帶給他名利枷鎖的時候,他又放棄了來自教會的榮譽和權勢,從此流浪苦修。同樣是堅持,安迪堅持的是希望,謝爾蓋堅持的是理想。不可否認,影片偏於沉悶,謝爾蓋過於壓抑自己的欲望,但正是這種近乎完美的堅持,讓我們唏噓不已。也許理想永遠只是鏡花水月,但人類追求完美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

《NightSun》是塔維亞尼兄弟(Paolo,VittorioTaviani)於1990年拍攝,取材於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謝爾蓋神父》。

原著中,謝爾蓋是個下層貴族,自尊心非常強,通過不斷的努力,他當上了沙皇的侍衛,深得寵信。他追求那個最美最被人矚目的宮廷女官,這多少也是於爭強好勝。他看來像天人的美女,答應嫁給他了,但是告訴他她懷了沙皇的孩子。第二天,謝爾蓋就捐獻了財產,做了修士。隨後,他以一貫的認真態度苦修,漸漸的有名聲。後來,他斷了一根手指以拒絕一個女人故意的引誘。這導致他的聲名鵲起。後來,與苦修教義相背的他投入了女人的懷抱。之後他半夜就換上農民的衣服,逃了。逃出來後,他去找他的表妹。他表妹現在在一個小城教琴,養活女兒,女婿,還有女兒的一大群孩子。她毫無怨言,認為這是自己的本分,還認為是自己拖累了女婿,所有的錯處都從自己身上找。謝爾蓋最後成了一個沒有名字的人,西伯利亞一戶富餘農民收留了他,他就給人家種種地,掃掃院子,教孩子們識字。

原著著重體現謝爾蓋神父在靈與肉之間的掙扎,雖然他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名字,但他最終卻獲得了平靜。塔維亞尼兄弟對原著作了一番處理和小改動,使得影片所表達的跟原著要表達的天差地別。原著更貼近於現實生活,影片卻表現了純粹的心靈掙扎,信仰的堅持與世俗的誘惑,苦修的教義與教會的冊封。各種矛盾交織之下,謝爾蓋選擇了繼續苦修,像足了中國古代的苦行僧,永遠在路上,堅持自己的理想。

影片中,謝爾蓋同樣是一個出身中下階層的男爵。與原著不同的是,影片對謝爾蓋的理想做了很多的鋪墊。在他只有8歲的時候,蹲在河邊看見前來視察災荒的國王,一個人遠離侍衛,孤零零的站在河水泛濫的岸邊。這個男孩感受到了國王的寂寞,他對自己發誓,長大以後要到國王的身邊,去幫助他。國王的隊伍離開後,小男孩把一塊石頭放進鞋子裡,堅持徒步走回家去,口中默念著:帶上我吧,帶上我吧。他以這種方式和國王一起受難,以這種方式企圖接近那個在他眼裡偉大的靈魂。

多年以後當小男孩成為男爵,成為國王身邊的第一侍衛,他的信仰輕易的被一場骯髒的賜婚擊得粉碎。他最信任的國王賞賜給他一個美麗的妻子,這個妻子出身高貴,艷光四射。身份低微的謝爾蓋受寵若驚,他歡天喜地的準備婚禮,卻因為聽到國王與未婚妻的談話而跌入冰窟。原來,國王與那個女人早就有染,這個女人還懷了國王的骨肉。為了掩蓋真相,國王讓忠心耿耿的謝爾蓋娶那個女人,甚至還做好了以後通姦的打算。謝爾蓋在恍惚中看到了教皇的車駕從城中經過,儀仗的堂皇、莊嚴,教皇的寂寞孤獨,深深的觸動了謝爾蓋的靈魂。同樣,他默念著:帶上我吧,帶上我吧。他離開了國王,離開了世俗的生活,成為一名隱居苦寒之地的苦修士。他從一種信仰之中跌落,在另一種信仰之中,將一塊更大的、更為尖銳的石頭放進了朝聖者的鞋子。

謝爾蓋修士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世俗,每天過著清苦的生活。漸漸的,他的名聲傳到了附近的小鎮上,也傳到了王都。同樣的,一個大膽的貴婦試圖引誘這個修士,在雨夜闖進修士的小屋,讓謝爾蓋不得不收留她。為了抵擋貴婦的誘惑,謝爾蓋拿起斧頭砍斷了自己的小指。很快的這件事又經好事者一傳十十傳百的擴散開去。人們都相信他是個高尚的苦修士,相信他擁有神奇的力量。於是,有人來求他幫孩子治病。苦修士推脫不掉,無奈之下撫摸了孩子的頭頂。不料,孩子回去之後就好了。再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都來企求苦修士的祝福。教會終於派人來修建教堂,並任命苦修士為這個教區的主教。在教堂修好的時候,遠近慕名而來的人們在這個苦寒之地開起了篝火歌舞會,載歌載舞的歡慶。謝爾蓋一度非常疑惑,難道自己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但他知道這並非他所想要的生活,他悄悄的離開了。他回到自己偏遠的家鄉,看望了家鄉以及親人的墓碑。他一邊流浪,一邊繼續苦修。

無論是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謝爾蓋神父,還是塔維亞尼兄弟影片中的苦修士,他們都想通過宗教達到心靈的平靜。只不過,神父最終背叛了自己的苦修,卻在勞動和教小孩中獲得了平靜;而苦修士拋棄自己的第一個信仰,投入到宗教中,堅持苦修,當名利羈絆來臨的時候,他能毅然擺脫,當可敬可佩。

這部影片不僅僅是宗教片,我們同樣可以把它當作是一部謳歌堅持理想的影片。這部影片不是勵志片,但比勵志片更加偉大。它跳出了原著的藩籬,展現出了一個不同的苦修士形象。

夜裡本不該有太陽,而影片取名為NightSun,夜裡的太陽照亮的是寂寞的人還是寂寞的堅持?

法國電影

人們說起法國電影,首先要談到的當然是法國的所謂“藝術電影”。這些製作精良、在細節上精雕細刻、善於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的影片,比起好萊塢的大製作來,在宣傳聲勢、票房收入等方面自然是甘拜下風。但藝術上的成就,則使“藝術電影”成為法國電影的標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