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馬》

《奔馬》

《奔馬》、《曉寺》、《天人五衰》與《春雪》合稱《豐饒之海》四部曲,屬“大河小說”。作為三島絕筆之作,將他浪漫、唯美與古典主義發揮到了盡美之境,為其文學生涯畫上了句號。上海譯文出版社於2011年2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圖)《奔馬》《奔馬》

徐悲鴻以畫駿馬聞名世界。他的《奔馬》四蹄騰空,鬃尾毛髮聳立,向前疾奔。筆健墨酣,以中國畫大寫意線條與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結合,顯得既有中國畫的骨法用筆,又有強烈的立體效果。全畫墨色淋漓,用筆粗放,氣勢磅礴,在中國畫中獨樹一幟。 畫筆傳情,徐悲鴻把馬和自己飽滿的政治熱情結合在一起,寄寓著對民主和人民革命勝利的渴望。

畫作描述

這匹奔馬的角度幾乎接近全正面,屬於極難把握的大透視。駿馬迎面衝來,給人以空前的震撼。

其雄奇、剛健、渾穆的用筆甚至整個馬匹的最終整體形態都顯示出了他書法中的蒼茫、高古、雄強的碑意,他的筆墨還展現出了簡約的美學特徵,筆簡墨煉但是神聚,這使畫面整體上體現出放逸超脫的中國美學境界。

徐悲鴻與畫馬

(圖)《奔馬》《奔馬》

徐悲鴻是中國當代傑出的畫家,卓越的美術教育家。他出生於江蘇宜興,幼年隨父學畫,後赴巴黎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精研素描與油畫,並先後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觀摹學習,吸取了不少世界藝術精華。他擅長中國畫、油畫,尤精素描。

他在繪畫創作上,反對形式主義,堅持寫實作風,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繼承我國繪畫優秀傳統,吸取西畫之長,創造自己獨特風格。長於國畫、油畫、尤擅素描。造詣極深,善於傳神。

徐悲鴻畫馬,堪稱一絕。他很喜愛馬,最早也是以畫馬聞名的。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經常在山鄉和有馬的地方對真馬寫生,馬的速寫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筆時能做到“全馬在胸”,筆墨酣暢。他早年流落上海時,曾畫了一幅馬,寄給上海美術館,得到主持該館的嶺南派畫家高氏兄弟的讚賞,說:“雖古之韓乾,無以過也”。

在徐悲鴻筆下的馬,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他常借畫馬抒懷,有所寓意,以寄託自己的悲哀、憂鬱、希望和歡樂。他在一幅側面奔馬畫上的題詞是:“問汝健腳果何用,為覓生活競日馳”,反映著當時的現實境況。徐悲鴻在北京故居,歡快地揮動墨汁淋漓的畫筆,只用了十幾分鐘,便畫出了一匹栩栩如生、四蹄騰空的奔馬,並題寫道:“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這充分表達了畫家對新中國誕生的神情和發自內心的真誠喜悅。

1934年4月,徐悲鴻應邀到莫斯科舉辦畫展。一天,他應蘇聯文化局長之請為觀眾作一次畫馬的現場表演,他充分運用中國畫獨有的線條,水墨濃淡相宜,寥寥數筆,一匹勢不可擋的奔馬便躍然紙上。當時,在場的素有愛馬之癖的騎兵元帥布瓊尼,撥開人群走到徐悲鴻面前,直率地說:“徐先生,就將這匹馬贈給我吧,否則我會發瘋的!”徐悲鴻被布瓊尼的幽默逗笑了,欣然點頭答應。布瓊尼高興地和徐悲鴻熱烈擁抱,並大聲稱讚道:“徐先生,你不僅是東方的一支神筆,也是屬於世界的一支神筆。你筆下的奔馬,比我所騎過的那些戰馬更加奔放、健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