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燦爛的華爾街》

美國《僑報》10月2日發表社論文章說,此次金融風暴說明,過度超前消費的美國模式難以為繼。在此次金融動盪中,美國華人遭受的直接損失較小,就是中國人抱持傳統的“量入為出”觀念,可以說,中國式謹慎理財作風再次顯現價值。(中新網)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讓美國手忙腳亂,讓歐盟聯手抵禦,讓冰島面臨國家破產,讓全球股市一瀉千里,讓世界經濟苦不堪言。而作為中國人,作為中國,卻梅花香自苦寒來,出污泥而不染,遠離華爾街金融風暴中心,繼續在穩定增長中前行,不能不說是中國人誠信、節儉的傳統價值觀發揮了作用。

中國人自古就有節儉的習慣。民間常聽到吃不窮,穿不窮,計畫不周才受窮之類這樣的格言。長輩告誡晚輩,也是“有了一頓慫,莫得敲扁桶”之類的訓誡。長期養成的這種節儉習慣,形成了中國人量體裁衣,量入為出的理財觀念。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錢多多用,錢少少用,絕不打腫臉充胖子。即使是借錢,也要考慮自己的還貸能力,不會獅子大開口,其中又表現出中國人的誠信。

就是這種節儉誠信的理財觀念,讓美國華人遠離華爾街金融風暴漩渦中心。據美國僑報報導,在金融動盪中,華人遭受的直接損失較小。華人社區房價則基本穩定,有的還有微升。在全美法拍屋的浪潮中,華人所占比例也很小。這是因為華人很少過度依賴貸款,購買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的經濟實力允許的範圍內。在股市、保險和其他金融產品方面,華人遭受損失也較小,因為對風險過高的產品涉及不多。從國內來講,中國房貸市場雖然有泡沫,但尚未出現大的危機,原因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理財觀念。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研究員趙慶明指出,國內商業銀行對房貸的首付比例要求非常嚴格,且貸款風險評估比較謹慎,加上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十分理智,因而與美國次貸存在根本性差異。中國除少數銀行參與歐美金融市場外,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經濟基礎無傷大雅。

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有鼓勵貸款消費的政策,但不久就煙消雲散。原因是超前消費跟風者不多,有關部門也考慮到當時國民實際收入和償還能力的問題,貸款消費基本上沒造成什麼隱患便壽終正寢。但美國人的消費觀念就不一樣了,國家長期支持超前消費,個人也習慣超前消費,當消費遠遠超出經濟成長的支撐,自己就開始吞咽苦果。此次金融風暴說明,過度超前消費的美國模式難以為繼。

在這場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中,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救了華人,救了中國。這裡面有個問題值得專家學者重視,中國的傳統價值與現代經濟之間有什麼關係,傳統的理財觀念在創造財富中還有什麼作用。傳統價值讓我們守住了財富,避免了風險,不如重視它,研究它,讓它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中國的傳統價值觀而自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