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湖》[四幕芭蕾舞劇]

《天鵝湖》[四幕芭蕾舞劇]
《天鵝湖》[四幕芭蕾舞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4幕,作於1876年。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

基本信息

作品介紹

《天鵝湖》《天鵝湖》

四幕芭蕾舞劇,作品作於1876年。故事取材於俄羅斯聯邦古老的童話,由別吉切夫蓋里采爾編劇,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於原編導在創作上的平庸以及樂隊指揮缺乏經驗,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敗。 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從此成為世界芭蕾舞的經典名著。

《天鵝湖》 至今仍是舞蹈家們所遵循的楷模, 同時也是一部現實主義舞劇的典範。 劇情大致是: 被魔法師羅德伯特變成天鵝的奧傑塔公主,在湖邊與王子齊格弗里德相遇,傾訴自己的不幸,告訴他:只有忠誠的愛情才能使她擺脫魔法師的統治,王子發誓永遠愛她。在為王子挑選新娘的舞會上,魔法師化成武士,以外貌與奧傑塔相似的女兒奧吉莉雅欺騙了王子。王子發覺受騙,激動地奔向湖岸,在奧傑塔和群天鵝的幫助和鼓舞下,戰勝了魔法師。天鵝們都恢復了人形,奧傑塔和王子終於結合在一起。

《天鵝湖》的音樂象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詩篇,每一場的音樂都極出色地完成了對場景的抒寫和對戲劇矛盾的推動以及對各個角色性格和內心的刻劃,具有深刻的交響性。這些充滿詩情畫意和戲劇力量,並有高度交響性發展原則的舞劇音樂,是作者對芭蕾音樂進行重大改革的結果,從而成為舞劇發展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其中許多音樂都是流芳百世佳作,這裡只能選擇其中著名的幾首加以介紹。

舞劇的序曲一開始,雙簧管吹出了柔和的曲調引出故事的線索,這是天鵝主題的變體,它概略地勾劃了被邪術變為天鵝的姑娘那動人而悽慘的圖景。

全曲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第一幕結束時的音樂。這一幕是慶祝王子成年禮的盛大舞會,音樂主要由各種華麗明朗和熱情奔放的舞曲組成。在第一幕結束時,夜空出現一群天鵝,這是樂曲第一次出現天鵝的主題,它充滿了溫柔的美和傷感,在豎琴和提琴顫音的伴隨下,由雙簧管和弦樂先後奏出.

匈牙利舞》,即是匈牙利民間的《查爾達什舞》。音樂的前半段舒緩而傷感,如舞蹈前的準備,音樂後半段節奏強烈,顯示出舞蹈者的粗獷,是一首狂熱的舞曲。

西班牙舞》,音樂富有濃厚的西班牙民族風味,西班牙響板的伴奏色彩明亮,更加重了音樂的民族特色。音樂前半部分熱情奔放,氣氛熱烈(片段5),後半部分則充滿了歌唱性和鏇律性。

那波里舞曲》是一首十分著名的義大利風格的舞曲,整個舞曲以小號為主奏,音樂活潑,前半段平穩, 後半段則節奏越來越快,氣氛越來越熱烈, 是一首塔蘭泰拉風俗舞曲。

四小天鵝舞》也是該舞劇中最受人們歡迎的舞曲之一,音樂輕鬆活潑,節奏乾淨利落,描繪出了小天鵝在湖畔嬉遊的情景,質樸動人而又富于田園般的詩意。

內容

白天鵝奧傑塔白天鵝奧傑塔

4幕芭蕾(有的版本為3幕)。作曲柴科夫斯基,編劇:別吉切夫、格利采爾,編導:M.珀蒂帕、伊萬諾夫,1895年1月15日首演於聖彼得堡瑪利亞劇院,主演:萊尼亞尼、格爾德特、布爾加科夫等(見基洛夫劇院芭蕾舞團)。劇情描寫王子齊格弗里德與被魔法變成天鵝的公主奧傑塔的愛情故事。王子勇敢地與魔王搏鬥,忠貞的愛情終於戰勝魔法,奧傑塔重新獲得自由(有的版本為王子與奧傑塔雙雙投湖殉情)。

第一幕
王子齊格弗里德(Зигфрид)在生日前夕,其母親告訴他,已成年的齊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選一位新娘。而到了晚上,王子去天鵝湖捕獵天鵝。
第二幕
齊格弗里德遇上被羅特巴特(Ротбарт)施咒的公主奧傑塔(Одета)。她白天是天鵝,晚上卻是男人婆。只有當某位男子真誠地愛上她時,她才能得救。齊格弗里德邀請她第二天晚上來參加舞會,並會向母親表示,願意娶奧傑塔為妻。
File:Swanlake2.jpg
第三幕:王子與黑天鵝第三幕
各國的公主和使節都來出席齊格弗里德的生日宴會。羅特巴特也帶著他的女兒奧吉莉亞(Одилия)來了。奧吉莉亞顯示的是奧傑塔的形象,只是身著黑裝。齊格弗里德被迷惑並與她締結了婚約。當齊格弗里德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大為震驚,並立即趕往天鵝湖。

四小天鵝四小天鵝

第四幕
第四幕:奧傑塔與眾天鵝王子請求奧傑塔的寬恕,而奧傑塔也原諒了他。這時羅特巴特用魔法捲起大浪,要淹死齊格弗里德。奧傑塔為了救他縱身躍入湖內。根據導演編排的不同,結尾也不一樣:或者是雙雙逝去形成悲劇式的結尾,或者是天鵝恢復人形,王子救起公主,愛情終於戰勝了邪惡。中國的芭蕾舞團常用這一種結尾。
 
柴科夫斯基這部舞劇音樂寫於1876年,曾由捷克人W.雷辛蓋爾編導,1877年2月20日上演於莫斯科大劇院。但由於編導不理解柴科夫斯基音樂的革新意圖和俄羅斯民族風格,演出失敗。比利時人J.漢森重新編導,莫斯科大劇院1880年和1882年再度上演,仍未獲得成功。1894年2月17日在紀念柴科夫斯基逝世1周年的晚會上,聖彼得堡瑪利亞劇院演出了它的第2幕,編導伊萬諾夫正確處理了奧傑塔和眾天鵝的形象,她們是人又是天鵝,而主要是人,是俄羅斯少女,並為此找到了相應的造型形式:“漂浮的阿拉貝斯克舞姿”。這次演出的成功引起人們重新恢復全劇演出的興趣,並委託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傑斯特對音樂和劇本重新整理,由珀蒂帕和伊萬諾夫編導,於1895年上演。這個演出本中主要由伊萬諾夫設計的群舞場面,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後世演出的基礎。這次演出,是交響芭蕾的最早範例,對福金G.巴蘭欽等人在舞蹈交響化方面的探索影響甚大。其他重要版本有: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1901年(編導:戈爾斯基)、1969年(編導:格里戈羅維奇),莫斯科音樂劇院1953年(編導:布爾邁斯特),維也納國家歌劇院1964年(編導:R.H.紐里耶夫)等。北京舞蹈學校在1958年首次演出《天鵝湖》,編導:古謝夫,主要演員:白淑湘孫正廷等。該劇一直是中央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角色

瑪格·芳登瑪格·芳登

除了技術上的要求外,天鵝湖對演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別是主角奧傑塔,除了舞蹈技術要高超外,還要一方面能柔情地演繹奧傑塔,另一方面要賦予邪惡的奧吉莉亞妖艷的氣息。在義大利舞蹈家萊尼亞尼(Pierina Legnani,1863年-1923年)之後,還有 安娜·帕夫洛娃(Анна Матвеевна Павлова),阿歷珊達拉·達妮洛娃(Александра Данилова)和瑪格·芳登(Margot Fonteyn)成功出演過這個角色。
而扮演齊格弗里德的演員,應該能在發現騙局的剎那,那種從無憂無慮的戀人到憤怒激動的受害者的心理展現出來。約翰·克蘭科在講述劇本的戲劇張力時說道:王子是位受人喜愛的天之驕子,但他落入到了悲劇,他是人,不是起重機,但他要獨力把女芭蕾演員托起。

舞蹈與音樂

奧傑塔和奧吉莉亞通常是由同一位女芭蕾演員扮演的。這是古典芭蕾舞角色裡面難度最高,而且強度最大的挑戰之一。不但是因為兩個角色截然相反,而且舞蹈動作要求也非常嚴格。其中之一是第三幕里一場景里黑天鵝的32圈名為「揮鞭轉」的軸轉。這32圈揮鞭轉要求連續完成,整個過程腳尖的移動範圍不能超過一條皮帶圍成的圈才為優秀的表演,這十分考驗女演員的腿部力量。這32圈揮鞭轉是馬林斯基劇院第一位首席女芭蕾舞演員萊尼亞尼的絕技。而這一高難度動作後來也作為天鵝湖裡的一段重頭戲。

歷史

音樂

柴可夫斯基發表天鵝湖的同時還帶上了他的第一部芭蕾,其實早前還有兩部作品,柴可夫斯基還沒完成就放棄了,而這兩部作品的音樂也沒有流傳下來。其中之一是兒童芭蕾舞劇《天鵝湖》,柴可夫斯基可能從中提取了主導動機,除此之外人們對這部作品就一無所知了。
當柴可夫斯基寫《天鵝湖》的時候,已是一位職業作曲家了:那時他已寫有三部交響曲和三部歌劇,其中之一是《尤金·奧涅金》。
1875年莫斯科劇院經理委託柴可夫斯基寫一部芭蕾舞曲,報酬是800盧布。柴可夫斯基從1875年8月開始寫作,直到1876年4月10日完稿。直到作曲家從自己的歌劇裡面拿出了兩段加進來之前,天鵝湖一直是一部全新的作品。

舞台演繹

《天鵝湖》於1877年2月20日(格里高利曆則是3月4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導演是魏澤爾·尤利烏斯·萊辛格,首席女芭蕾舞演員是萊尼亞尼。評論認為,演員缺乏排練準備,技術未到火候,布景差勁。而且首演也深為當時芭蕾界流弊所害。約翰·克蘭科在斯圖加特的演出小冊子上寫到當時的情況:……歷史性事件被完完全全的抹殺了,作為國粹的芭蕾舞在不適合的地點,配著不適合的服裝上演了……之後,作曲家還被要求,寫些迎合大眾的曲子,如波爾卡,加洛舞曲,華爾茲和瑪祖卡……芭蕾舞教練為了使得舞蹈和樂隊音樂的配合呈現出一種特別的對比,特意把全曲用高音小提琴試奏。而且首席女芭蕾舞演員如果對作品裡面某一號曲子不滿意的話,隨手一划就刪,根本就沒有顧及到音樂的連續性。在這些流弊下,首演失敗是意料中事。
1880年後,柴可夫斯基在國外的名聲漸隆,但《天鵝湖》的演出還是反應平平。而且這些演出離作者原意越來越遠。音樂評論家和莫斯科音樂學院校長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維奇·喀什金在1896年他的回憶錄里寫到: 往原作里加插樂段的行為變本加厲,最後,原曲只剩1/3,最多也不會過半,而其它都是加插的。
而目前最權威的《天鵝湖》版本是1895年二月17日/一月15日在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首演的。舞蹈編排由馬利烏斯·皮提帕和劉·伊凡諾夫負責。後來的演出大多都以此版為藍本。在彼得堡劇院經理伊萬·亞歷山大洛維奇·威瑟沃洛師斯基的委託下,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徹底修訂了原譜。但演出還是反應平平。這還不算是作者的原稿。因為沒有證據表明,柴可夫斯基本人有過修改原稿的打算。但是此版演出對後世影響至深。
皮提帕自己也沒有料想到此版以後會如此成功,也並未準備把該版本連演下去。他沒有記下排練的步驟,而其對舞編的影響並未延續到自己的身後。1934年首次越過海峽到倫敦並且取得成功。而 基洛夫版芭蕾則要到1969年才首次在西方上演。
芭蕾舞評論家克萊門·克利斯普認為,《天鵝湖》從那時開始,就不斷地被重新研究,重新思考,重新編排,重新錘鍊。演出時間首先是被拖長了,後來經過調整,再後來又普遍被縮短了。

其他演繹

著名的版本有喬治·巴蘭奇 (紐約), 鮑爾邁斯特(莫斯科),奧日裡可夫斯基(巴塞爾) 和 約翰·克蘭科 (斯圖加特1972/73)。
最出名的新版本是約翰·乃奧邁爾的於2002年在漢堡首演的《天鵝湖插圖》。
還有非常成功的《馬修·博內的天鵝湖》,該版本是全男班演出。於1995年在倫敦薩德勒之泉劇院首演。該團在歐洲,美洲和日本的訪問演出也是同樣的成功。

全曲錄音版本

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EMI)
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DG)
理察·波寧吉指揮國家愛樂樂團(Decca)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指揮費城樂團(EMI)
夏爾·迪圖瓦指揮蒙特婁交響樂團(Decca)
葉夫尼·斯威特蘭諾夫指揮蘇聯國家交響樂團(BMG)
弗拉基米爾·費多謝耶夫指揮蘇聯廣播交響樂團(OLYMPIA)

同名卡通片

基本資料

《天鵝湖》《天鵝湖》

原片名:白鳥の湖
出品年代:1981年
出品公司:東映動畫
國別歸屬:日本
劇集總數:單集電影

劇情簡介

靜謐的湖上幾隻美麗的天鵝在飄遊著。小松鼠瑪格麗達忽然發現有一隻白天鵝頭上戴著金冠,她感到又是驚奇又是羨慕。這時王子帶著侍從也來到了湖邊,王子完全被那隻戴金冠的白天鵝吸引住了。此時,王子已經長大成人,明天即將繼承王位。王后決定為他舉行一個盛大的舞會,並且邀請了鄰國的六位公主,要王子在她們當中挑選一位當王妃。可是王子卻一直在想念那隻形態優雅的白天鵝。他不顧一切危險追蹤白天鵝來到了貓頭鷹——羅德巴爾的山洞前,看到走上岸的白天鵝突然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少女。原來她是一位公主,名叫奧傑塔,因為她不肯嫁給羅德巴爾,故而被他用魔法變成了白天鵝。只有當有人真心愛上奧傑塔的時候,羅德巴爾的魔法才會失靈。王子知道了這些情況,決心用自己的愛情來戰勝魔法。王子對愛情的忠貞,終於破除了羅德巴爾的魔法。雌松鼠瑪格麗達看到王子和奧傑塔有情人終成眷屬,它柔情地向愛侶漢斯問道:“你能象王子愛奧傑塔那樣愛我嗎?”漢斯也使勁地點著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