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

《天山雪》

《天山雪》是由張輝導演,胡曉光,楊聖文,彭麗,王勁松,楊萌和班超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這是一部發生在60、70年代知青下鄉,在新疆這片土地下;在新疆特有的天山腳下;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特殊群體中的故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天山雪》海報《天山雪》海報

在馬天山的記憶里,1976年的夏天比往年來得晚,但太陽卻格外的毒,那年他12歲。在建設兵團的沙漠里長大的他,在這個夏天裡,面對了他人生最大的難題:誰才是自己真正的父母?
父親馬洪光的冷酷讓天山懷疑自己是否和馬洪光真的有血緣關係。突然回到兵團的上海知青孔小雪攪亂了天山的生活。放羊的李大林是個右派,傳說他和孔小雪生過一個孩子。但是,在馬天山的眼裡,這個窩囊無能的男人根本就不配有孔小雪這樣的女人。孔小雪當年未婚先孕,作為知青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全連召開大會讓她指出同案犯,她沒有說,馬洪光卻主動承擔了一切……養育天山的母親陳毓秀在一場意外的火災中喪生,李大林也因為一場意外中槍身亡,這一切,在天山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天山站在沙丘上遙望親生父親的離去,他仿佛就是當年送別親人的李大林,一個關於馬天山、孔小雪、李大林、馬洪光等人的傳奇故事在這一刻有了答案。
遠處的天山,依然白雪皚皚,在這炎熱的季節里,那是一種永久的慰籍。

拍攝背景

《天山雪》《天山雪》

由三文影星楊聖文主演的電影《天山雪》陸續在北京各大影院上映。楊聖文飾演的孔小雪是一九五八年支邊的上海知青,61年因為身體情況回到上海養病,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在1976年的夏天又一次回到了新疆建設兵團,她的心中總有一個人放不下,這個人是一個冷血軍人---馬天山。

文革時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現今已逐漸淡出歷史的記憶,許多實物的痕跡也不可逆的消亡了。但那些經歷過這個年代的老一輩們,他們是永遠不會忘記,因為那個特殊的年代讓他們在祖國的邊疆渡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段美好而沉痛的記憶是他們內心永不磨滅的火種。

劇本修改了七八稿,拍攝的分鏡頭劇本,剪輯台本都認真地作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影片拍了50多天。醞釀成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電影能夠講得好看,讓觀眾肯賞臉走進電影院。

精彩看點

《天山雪》《天山雪》

新銳導演張輝同時還是該片的編劇,而且這個故事與自己兒時的經歷有關,作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山東人後代,他的電影中融合了自己對人性的探求,相對於同類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他的作品沒有那種黑色幽默而是多了一些天山雪的聖潔。他在闡述影片創作動機時感嘆:“站在沙漠裡遙望天山雪峰,那美麗的潔白仿佛是理想的寫照。

這潔白化成了滋養生命的甘露,這潔白映照了人性最善的面容,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巍然屹立的天山總是荒漠中生命的希望。天山的雪水灌溉著農田,天山的英姿折射著兵團人堅毅的形象。自然的荒蕪沒有讓生命失去存在的力量,人文的缺失也沒有改變對愛的可望。這是生命的偉大,這是人性的聖光。”

《天山雪》的要求是還原生活,使用的道具重點是一把槍和小提琴。劇中主人公李大林的羊群被狼吃了,要到連隊申請一支槍。上海女知青則帶來一把小提琴。這是他們兩人感情關係的重要道具。對當地人來講太神奇了,對小孩子來講簡直是奇蹟。道具參與了敘事的因素:兩個人戀愛,是協奏曲,李大林拿到槍也是生命的結束。

主演簡介

《天山雪》《天山雪》

彭麗檔案
描述:青年女性
姓名:彭麗
拼音:pengli
生日:1990-01-01
現住地:遼寧-大連市
籍貫: 遼寧
民族: 漢族
身高:180厘米
體重:50公斤
年齡段:青年(21-35)
國籍:中國
語言:國語
特長:表演,體育
職業:模特

王勁松個人檔案
描述:中年男子
姓名:王勁松
拼音:wangjingsong
星座: 魔羯座

《天山雪》《天山雪》

血型: B型
生肖: 未羊
現住地:北京-東城區
籍貫:北京-東城區
民族:漢族
身高:172厘米
體重:65公斤
年齡段:中年(36-59)
國籍:中國
語言:國語
特長:表演,騎馬,游泳、散打、溜
職業:影視演員(影視)
王勁松的作品
電影:
《金盾風雲》:劉小三
舞台劇:
話劇作品:
《大路向東》:關威
《霓虹燈下的哨兵》:陳喜
《大馬戲團》:回回

楊萌個人檔案
姓名:楊萌
拼音:yangmeng
民族:漢族
年齡段: undefined
地區:大陸
國籍:中國
語言:國語
職業:影視演員

關於導演

張輝,中國電影演員、導演。原名張守田。1932年出生,河北樂亭人。1945年入樂亭縣抗日中學。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宣傳隊員、文工團演員。1951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文工團戲劇隊演員。1952年就讀於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表演專業。1953年畢業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55年入長春電影製片廠,歷任演員、副導演、導演。曾在《董存瑞》、《戰火中的青春》、《冰山上的來客》等影片中飾演角色。執導的故事片有《元帥與士兵》、《不該發生的故事》、《狼犬歷險記》等。

其中《不該發生的故事》於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第六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3年優秀故事片二等獎。

幕後花絮

情似水深《天山雪》

電影《天山雪》開機儀式現場電影《天山雪》開機儀式現場

這是張輝搜腸刮肚般復活了的電影故事。張輝導演一邊創作電影《天山雪》,一邊給學生排練話劇《櫻桃園》。一個人在兩個理想王國里遨遊,影片的純情是選擇童年的記憶,而話劇的純情卻是詩情畫意的精神食糧。

遙遠的天山
70年代末期,張輝全家離開多年生活的新疆。那時他和父親關係不好,一路無話。路過天山的時候,天氣很冷,父子倆彼此搓手,這是兩人第一次距離很近地挨在一起。

他們乘坐的卡車在山頂上停了下來,張輝看見了那裡的湖——“二台海子”。他平生第一次恐懼,湖面是靜靜的黑色,透視效果很好。黑暗的湖面在眼前晃動,他拉著父親的手,像抓住救命稻草。張輝說,人類恐懼的本能反應是無助和沒有依託。
童年的懵懂和認知是張輝《天山雪》劇本最初的背景。

新疆是個好地方

電影《天山雪》揭機儀式電影《天山雪》揭機儀式

回到北京後,張輝重新整理劇本。他把那些片斷的記憶,人性的純粹和美好都保留了下來。劇本中,上海的知青拉小提琴,北京的知青講天安門,環境裡有農民、軍人,這是建設兵團最大的特點。張輝童年的了解和想像,兵團的生死離別,周邊親人的離世,他當時不覺得什麼,現在回過頭一想真了不起。那樣的年代,新疆一聲號召,決定了人一輩子的生存和選擇。

精神層面上電影是表意的,就視聽本身而言,《天山雪》比一般的電影、電視劇筋道,有品位。各種元素的使用準確,看過電影會覺得細枝末節顯露出張輝導演的獨特。

老百姓喜歡真實自然、流暢的故事。張輝也考慮過大明星的合作,但都放棄了,除資金以外的原因,他還是希望演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攝中,並有足夠的精力來還原這種對待生命亢奮的電影。

張輝導演要求方言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對演員的表演。他把演員放到沙漠中與環境融合在一起,不要過多的表演技巧,包括處理激情戲,人物複雜的關係,不要刻意造作。 方言是襯托這部電影整體的大效果。在新疆的上海人能聽懂河南話,山東人能聽懂四川話,交流不存在障礙。

沙漠裡的槍、剪刀和小提琴
劇組人員沒有想到拍攝條件那么艱苦,他們駐紮在離縣城200多里地的一個村子上,這就是一個連隊。這裡滿地的蛤蟆、蛇、蟋蟀蜥蜴。出了門四周都是土路、農田、沙漠,沒有柏油路,沒有商店,更沒有娛樂設施,洗澡簡直是夢想。
張輝導演要求劇組工作人員齊動手搭建了一個可以洗澡的地方,但是不能開燈。因為開燈都能看清楚男女之間的隔離板,洗澡水是大中午在塑膠紙上被毒辣太陽曬熱的水。八九月的新疆還是炎熱天氣,他們更不可能赤腳走路,可怕的蚊子不說,一片鹽鹼地會把腳趾燒得奇癢難忍。

影片影響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部長萬衛平致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部長萬衛平致詞

文革時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現今已逐漸淡出歷史的記憶,許多實物的痕跡也不可逆的消亡了。但那些經歷過這個年代的老一輩們,他們是永遠不會忘記,因為那個特殊的年代讓他們在祖國的邊疆渡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段美好而沉痛的記憶是他們內心永不磨滅的火種。
2007年11月15日,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放映廳內座無虛席,大家共同觀看了影片《天山雪》。觀看影片的人群除了80年代的年輕人,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群年近半百的老知識分子。記者上前詢問獲知原來他們都是幾十年前上山下鄉的知青,影片讓他們又回到了年輕時代,讓他們一起共同追憶了那個崢嶸歲月。採訪中,記者也深深被他們的激情所感染,並對那個年代產生了好奇。
影片講述的是馬天山,一個年僅十二歲在新疆兵團沙漠裡長大的他,為找尋自己的生身父母而影射出當年知青們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誰是馬天山真正的父母,影片跟隨著馬天山的腳印讓大家又重溫了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由此對生活在現在的我們的今天,讓我們意識到生活的可貴。
影片放映完畢,大廳內掌聲陣陣叫好聲不斷。看到老知青們看完都很激動。老知青姜成武老先生說道:“影片真實再現了當時的風氣風貌,我們老一輩人把最美好的青春撒在了那邊土地上,那是種特殊的經歷,是現在年輕人無法體會的,不過我希望年輕人能夠緬懷一下過去,通過影片對他們父輩的年代有所認識。”

媒體報導

新片《天山雪》首映 北京老知青熱議“地窩子”
地窩子、戈壁灘、天山雪、紅柳……又回到了那個年代!昨晚,北京電影學院放映大廳內,影片《天山雪》的首映式將現場300多名北京老知青的思緒拉回到40多年前。

所謂的地窩子,就是在地上刨個土,高的當,低的當,連土坯房都沒有,更不要說磚q了!1965年到新疆的知青趙燕軍現在已經滿頭銀髮,一回憶起過去就說個不停。老知青們紛紛回憶起地窩子的建造方法:在平地上挖個深約1米的方坑,沿坑邊栽上木,上面用葦草抹上泥巴,就成了一種半截在地面,半截在地下的原始建築。

從現場眾多白髮者中了解到,不少人當年都只有16歲,就已經離開父母,成為地窩子裡的一員兵了。電影中的現場我經常去,就在八一農場農6師102團所在地附近。當年102團車隊司機、北京知青趙鳳輝說,影片描寫的就是新疆第一個軍墾農場——八一農場。他感慨地說:真熟悉啊,紅柳、地窩子……惟一遺憾的是電影裡的場景顯得‘現代’了一點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