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之歌》

《大路之歌》

《大路之歌》是薩耶吉特·雷伊導演,Harihar Ray、Sarbojaya Ray等主演的作品,於1955年上映。

《大路之歌》大路之歌
導 演:薩耶吉特·雷伊
編 劇:Bibhutibhushan Bandyopadhyay 薩耶吉特·雷伊
主 演:Harihar Ray Sarbojaya Ray Subir Bannerjee Uma Das Gupta Chunibala Devi (更多)
上 映:1955年
地 區:印度
語 言:北印度語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故事梗概

大路之歌 (1995)故事梗概
在20世紀初印度孟加拉國的一個小村莊裡。生活的艱辛使得村里窮苦人家充滿了苦悶、憂慮與不和。哈里哈爾寫了一首首,一個個劇本,但到處碰壁,無法出版。六年過去了,哈里哈爾家的房子更加破敗不堪,貧窮一步不捨地伴隨著他們。無窮無盡的煩惱,糾纏著他們。富人丟了東西,就賴杜爾加偷走了,儘管妻子薩爾博加婭不願忍受這種侮辱,卻也只能拿孩子撒氣。哈里哈爾希望通過一舉成名來重振早已破落的“門第”,可是,他每月八個盧比的微薄收入,以及沉重的家庭負擔,致使他始終無法實現其各種美好的計畫,就連維持家裡人填飽肚子也做不到。他只好去異地他鄉尋找一條出路,進城去賺了一筆血汗錢,誰料回到家時,等待他的卻是巨大的災難:暴風雨把房子沖塌了,十二歲的女兒杜爾加也病死了,薩爾博加婭痛哭起來。見此悽慘情景,哈里哈爾只好帶領著妻兒離開故鄉,去另謀生路,只有杜爾加長眠在這裡。

幕後製作

第一部是與生長的地方的聯繫,第二部是與父母的聯繫(在第二部里,阿普的父母相繼棄他而去),第三部是與愛人和孩子的聯繫。 本片是一部群星戲,講述在印度的孟加拉省,一個貧窮的村落里住著一戶人家,自以為學識過人的哈里是一家之主,他雖任職地主的會計,但他終日想著成為一個詩人。他在這方面沒有出色的表現,甚至窮得將祖先的果園作借款的抵押品。他的妻子溫柔賢惠,為了生活吃苦而毫無怨言。女兒與兒子也把吃從果園裡偷來的果子當作一件樂事。有一天,哈裡帶著薪水回家,他們一家人大大慶賀一番。同住的老婆婆向他們借一塊布料卻被趕走,不久他的兒子和女兒發現老婆婆倒在森林裡,已死去多時。哈里為了借貸到外面五個月毫無音信,而他的女兒因患重病而安然死去。哈里回來聽此噩耗,便和妻子流著眼淚來到大森林裡大聲呼喊,發誓要改善生活,並遷往他處。天亮了,他帶著全家人和簡單的行李趕著牛車往拿勒斯城出發了。本片以一位不滿十歲的少年的視線界來觀賞人類與大自然生活的共通性,是本片最突出的地方。

主演簡介

雷伊的電影之路 一'那是最最令我激動的一段時光。我發現了一個新世界。看電影的時候,我對明星不再感興趣,而是留心攝影機如何安置,看到那些剪下的畫面,我在想故事是怎樣展開的,不同導演的作品都有哪些特徵。很多年後,在《我與阿普的歲月》(My Years with Apu)一書中,印度電影大師雷伊回憶道。那段令他激動的時光,是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難忘的經歷。學經濟的雷伊,當初並未想要投身電影,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插圖畫家。他十八歲離開學院,雖滿懷雄心,卻未受過專業的繪畫訓練,缺乏謀生能力。在母親的堅持下,雷伊前往詩人泰戈爾的鄉村大學學習繪畫。正是在那裡,生長於城市的雷伊第一次接觸到鄉村生活,也沉浸於東方藝術的豐厚氛圍之中。印度的雕塑,日本的版畫,中國的山水畫,拓寬了他的眼界。而這之前,他接觸得更多的是好萊塢電影與西方古典音樂。 雷伊對電影與音樂的興趣始於少年時代,他經常閱讀好萊塢的電影雜誌,也常去跳蚤市場淘碟(挑選留聲機唱片)。還在學院念書時,他就訂閱了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Sight & Sound)。1982年,雷伊接受美國電影雜誌Cineaste magazine採訪,大談東西方兩種文化對他的影響:“就純粹技術而言,電影是西方人發展起來的。這種靠時間才能存在的藝術,完全是西方而非印度的觀念。”但他又說,印度的文化背景與結構堪稱東西方的融合,在印度的都市,受教育者熟悉英國文學經典,他們對西方的了解遠遠超過西方對印度的認識,西方的音樂、文學、藝術在印度影響頗大,而一個接受西式教育的人,對電影的理解應該比純粹本土的藝術家更為容易。 1955年,受過東西文化薰陶的雷伊,藉助於電影這一'舶來品',啼聲初試,卻拍出了一部純印度的電影(由於印度是個多語言國家,準確的說,故事發生在孟加拉,講孟加拉語,也可以說是一部純孟加拉的電影)。他後來說:'我拍電影時從未想到西方的觀眾,我想的是孟加拉(筆者註:此處的孟加拉並不等於現在的孟加拉國)的觀眾們。我努力讓他們跟得上我,而且我也做到了。' 其實,不管雷伊拍片時有沒有想到西方觀眾,跟上他的遠不只孟加拉或全印度的觀眾。 《阿普三部曲》的第一部《道路之歌》(Pather Panchali),讓世界影壇從此記住了雷伊這個名字,而印度電影也不再只是艷麗歌舞與廉價道德劇的同義詞。不過,更讓人驚嘆的是,雷伊的這部處女作,技巧與風格的成熟,敘事的老練與藝術的高超,絲毫不遜色於世界影壇上已負盛名的電影大師,而當時的雷伊只有30來歲,《道路之歌》僅僅是一個開始! 二《道路之歌》改編自印度作家Bibhuti Bhusan Banerjee的同名小說,講述印度孟加拉偏遠鄉村一家人的生活經歷。雷伊與《道路之歌》的淵源說來話長,1946年,他在加爾各答一家英國人開的廣告公司工作,受命為《道路之歌》的縮寫本畫插圖。那時雷伊的一位同事告訴他,這個縮寫本可能適合拍成一部很好的電影。 1949年,法國導演讓·雷諾瓦來到加爾各答,為新片《大河》找尋外景。在這之前,雷伊和一幫熱愛電影的朋友組成了加爾各答第一個電影社團,他不僅給報刊寫英文與孟加拉文的影評,也開始寫作劇本。雷諾瓦抵埠後,素昧平生的雷伊直接去到他下榻的酒店相見。很快,他就伴隨著這位法國人在加爾各答的郊區尋找外景。當雷諾瓦問雷伊是否想過投身電影時,雷伊向他講述了《道路之歌》的大綱。這時的雷伊,對將來似乎只有一個模糊的輪廓,他唯一擁有的,只是對電影的熱誠。 不過,第二年的倫敦之旅卻異常關鍵。在十來天的海上航程中,雷伊記下了《道路之歌》的拍攝構思,他想要這部電影在真實的現場拍攝,並且使用非專業的演員。但這之前,雷伊的想法早已被朋友們看作異想天開。接下來的六個月,雷伊趁在倫敦公幹之餘,看了近百部電影,其中最讓他念茲在茲的,當數義大利導演德西卡的《偷腳踏車的人》。正是這部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堅定了雷伊的信念,真實的現場,非專業的演員,他要拍的就是這樣的電影。在返回印度的船上,雷伊終於完成了《道路之歌》的拍攝構想。 在所謂資深電影人眼中,《道路之歌》的拍攝人馬可謂相當業餘,從導演、攝影到藝術總監,都是些幾乎沒有任何拍攝經驗的後生小子。雷伊找到原著作者的遺孀商討著作權事宜,幸運的是,後者很欣賞雷伊為小說畫的插圖,一口應承下來,甚至謝絕了其他更為優厚的改編報酬。但是,電影的資金來源頗成問題,不僅沒人願意出錢,還有好心人勸告雷伊不可在室外拍攝,按照當時的慣例,他們建議下雨的場景應該在設備良好的攝影棚內拍攝。無奈之中,雷伊只好挪借自己的人壽保險,向親朋好友求助。 1952年10月27日,《道路之歌》終於開機。由於雷伊那時還在廣告公司工作,他只能在星期天拍片。他們拍攝的第一個場景,是阿普與姐姐在蘆葦叢中發現火車的段落。關於第一天的拍攝,雷伊後來說:'攝影機與演員教給我的東西,遠遠多過書本。'但不幸的是,等到下一個星期天,他們再次前往拍攝時,外景地的蘆葦卻被牛群吃光了。攝製組只好等到下一個季節才補拍完這一場景。 三從開始拍攝到完成後期製作,《道路之歌》總共花了近3年的時間。因為資金問題,拍攝時斷時續。最困難的時候,雷伊不得不當掉妻子的首飾。然而天無絕人之路,雷伊的製片人建議他去找孟加拉政府。1954年,政府終於同意資助《道路之歌》,但由於款項需分批撥出以及審計的緣故,拍攝工作始終不能一氣哈成。對此馬拉松式的攝製過程,雷伊後來打趣道:第一,幸好小員阿普沒有變聲;第二,飾演阿普姐姐的演員沒有長成大姑娘;第三,出演姑姑的八十高齡老演員沒有去世。

說到出演姑姑的八十高齡老演員Chunibala Devi,這可能是《道路之歌》給觀眾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在拍攝這部電影前,Chunibala已有30年沒有上過銀幕,因為她是個癮君子,薪水都用於吸毒。Chunibala在《道路之歌》中出色的表演,使她獲得了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 1954年秋天,紐約現代美術館館長蒙羅·韋勒(Monroe Wheeler)來到加爾各答,為即將在紐約舉行的印度藝術展作準備。在一個偶然場合,雷伊給韋勒看了《道路之歌》的劇照,後者答應安排《道路之歌》在紐約現代美術館首映。六個月後,美國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來到印度,為自己的電影《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尋找外景,同時他也受韋勒之託,查看《道路之歌》的拍攝進度。在看了該片十來分鐘沒有音效的初剪後,休斯頓讚不絕口。於是,《道路之歌》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首映安排正式敲定。

幕後故事

《道路之歌》的後期製作特別是其中的配樂工作值得一提。看過該片的觀眾,可能很少對電影的音樂無動於衷(依筆者的體會,絲毫不遜色於50年代初黑澤明享譽國際影壇的《羅生門》配樂)。印度音樂大師拉維·香卡(Ravi Shankar)不僅為電影作曲,也是傳統樂器錫塔爾琴(Sitar)的演奏高手。據說當時香卡因為繁忙的巡迴演出,只看了這部電影的一半,就不間斷錄製了11個小時的音樂。雷伊後來寫道:'那真是馬拉松式的演奏,讓我們既疲憊不堪又樂得不行,因為大部份音樂都棒得不得了。'在最後階段,為了趕上紐約的首映,雷伊和剪輯師連續工作了十個晝夜。電影的第一個拷貝終於在發往紐約的前夜趕出,而這時,他們既沒有餘錢也沒有時間來為電影加上字幕了。幾個星期後,雷伊收到紐約現代美術館的來信,詳細描述了觀眾對《道路之歌》的熱烈反應。1955年8月26日,《道路之歌》在加爾各答正式上映。在廣告公司工作的雷伊'近水樓台先得月',為自己的處女作設計了五個廣告牌。公映第三個星期,觀眾的口碑不脛而走,上映該片的三個電影院都擠滿觀眾。由於這三家電影院只安排了六個星期的上映期限,《道路之歌》只得在另一院線又公映了七個星期。1956年,《道路之歌》參加坎城影展,由於放映正好安排在某個假日的午夜,大部份評審都未出席。在安德烈·巴贊等影評人的努力下,電影節為全體評審另外安排了專場放映。最終,這部電影獲得了評審團特別獎'the Best Human Document'。 因為《道路之歌》的成功,雷伊決定放棄廣告公司的工作,全心從事電影拍攝。這條路,他一走就是近40年,直到1992年離開人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