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保鏢》

《大保鏢》

《大保鏢》,是著名傳統相聲,目前以馬志明、黃族民表演的較出名。大致內容來自張壽臣的《倭瓜鏢》,講述倆習武的兄弟由於學武不精在保鏢時鬧笑話的故事。

《大保鏢》

歌詞

甲你看無論乾哪一行,哪一業,都得有個好體格。
乙哎,身體得好。
甲看我身體怎么樣?
乙你這身體呀,你這身體就一般了。
甲啊?
乙差點兒。
甲知道我幹嗎的?
乙這我可不敢說。
甲練家子。
乙什麼您哪?
甲練武的。
乙就您——練武的?
甲哎!
乙您都練過什麼呀?
甲我練過兵刃和拳腳。
乙喔,兵刃都練過什麼?
甲什麼叫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帶鉤兒的,帶尖兒
的,帶刃兒的,帶刺兒的,帶峨眉針兒的,帶鎖鏈兒的,十八般兵刃我是樣樣——
乙精通!
甲稀鬆。
乙稀鬆平常啊?那可不怎么樣。
甲稀鬆平常啊,那是他們。
乙那你呢?
甲嘿,你把這些兵器拿來,擺在我的眼前,我一樣一樣都能把它——
乙練嘍!
甲賣嘍。
乙賣——賣廢鐵呀?那我也會呀!
甲不是,賣弄賣弄,練兩下子。
乙喔,這么個意思。
甲這是兵刃。
乙那么拳腳呢?
甲那會得也不少啊。
乙您都練過什麼拳?
甲什麼叫大紅拳、小紅拳、八仙拳、地躺拳、通臂拳、羅漢拳,遠了長拳,近了短打,小架子猴兒拳。
乙嘿——!聽你這一說,還真像個練家子。
甲練家子呀,得投名師、訪高友。
乙這話沒錯兒。
甲提我,提我差點兒啊。
乙是啊?
甲哎,要提我師父,可是大大的有名。
乙喔,您師父是誰啊?
甲先說他的家鄉住處吧,就嚇你一溜跟頭。
乙嗨,那值當的嗎?您說他是哪兒的人吧。
甲我老師家住在京西北宣平坡的下坎兒,有個虎嶺兒,他老人家就是那個地方的人。
乙行了行了,就甭"他老人家"了。不虎嶺兒嗎?我知道那地方,大概有個百十來戶人家
吧,淨是賣粽子的,對嗎?
甲你這話不通情理,不通情理。
乙怎么不通情理啦?
甲百十來戶都賣粽子,賣給誰去呀?
乙也是,反正那地方賣粽子的多。
甲再說了,你聽我師父這名姓,他也不像賣粽子的。
乙喔,他叫什麼名字?
甲姓江。
乙姓江。
甲他老人家姓江名米,字小棗兒。
乙還是粽子啊!江米小棗兒嘛。
甲江老師在社會上很有名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乙那可不,到五月節誰不得吃幾個?
甲搗亂是怎么著?
乙呵,本來嘛。
甲我是說他武藝高強,威震江湖!
乙喔,有能耐。
甲一共才收倆徒弟。
乙都誰呀?
甲我跟我哥哥,給我們哥倆都起名字了。
乙那你們哥倆叫什麼名字?
甲我哥哥叫白糖的,我叫餡兒的。
乙倆小粽子!呵呵呵......
甲我們哥倆跟我師父學會了各種武藝,什麼叫貓竄、狗閃,兔滾、鷹翻,駱駝縱,蛤蟆蹦,全會了。
乙學這有什麼用啊?
甲學會文武藝,貨賣與識家。
乙喔,有人請你們嗎?
甲這還用說呀!
乙是啊?
甲有這么一天,我們哥倆在家正練武呢,來了一個生人叫門:"請問,這兒有江米小棗的
門徒白糖的跟餡兒的嗎?"我說:"對呀!我就是那餡兒的,白糖的也有,在裡邊
呢。"
乙好,來了買粽子的了。
甲這是興順鏢局子的人來下請貼,他們老掌柜請我們哥倆去保鏢。
乙保鏢?
甲保鏢懂嗎?
乙您說說。
甲這個有錢的人哪,出門帶著金銀財寶,怕這路上不安全,就得找鏢局子,鏢局子請我們
這些能人給他護送——保鏢。
乙喔,那你們去不去呢?
甲廢話,不去我吃什麼呀?保一趟鏢也掙不少錢哪!
乙喔,是是是。要碰上劫道兒的你們哥倆頂得住嗎?
甲你這叫外行話,外行了。
乙怎么了?
甲哪兒那么寸哪,讓我趕上啊?一般來說,保十趟鏢不一定有一趟能碰上劫道兒的。
乙不是,那萬一要碰上呢?
甲那萬一要碰不上呢?
乙你這不抬槓嗎!僥倖心理。
甲人家派車接來了。
乙那就看看去吧。
甲去吧,到鏢局子門口一下車,老掌柜帶著很多人在那兒候著呢,抱拳拱手:"二位壯士
駕到,未曾遠迎,當面恕罪。"
乙多客氣!
甲我說:"豈敢豈敢,我們哥倆來得慌,也沒給您帶點兒土特產來。"
乙是啊,應該帶幾個粽子來嘛。你們那兒可不就出這個?
甲進了大門,寬闊的院子,兩旁擺著各式各樣的兵器。
乙鏢局子嘛。
甲正房五間待客廳,上邊兒是酒樓,頭裡有個平台,那樓梯呀在緊後頭。
乙喔,前邊沒有樓梯兒。
甲老掌柜走到平台下:"二位壯士,隨我樓上飲酒!"上樓他可不走樓梯。
乙那怎么上去呢?
甲咳,倒是有點功夫。說完話這么一矮身兒,使了一個"旱地拔蔥",噌!上去了。
乙嘿!還真有兩下子。
甲我當時噗哧一樂。
乙哎,你樂什麼呀?
甲這算得了什麼呀!
乙喔?你怎么上去呢?
甲瞧我的!亮亮我的功夫。
乙咱看看他。
甲(動作)
乙嚯,還拉個雲手。
甲(動作)
乙嘿——!好!
甲噌!上去了。
乙你也上去了?
甲我那鞋上去了。
乙喔,鞋上去啦?!
甲沒釘鞋帶兒。
乙好嘛,傻小子。
甲我說:"來人!"
乙幹嗎?
甲"搬梯子給我夠鞋。"
乙哎,不不,怎么還搬梯子呀?
甲廢話,不穿鞋怎么練?上去扎了腳呢?
乙喔,對對對,安全點兒好。
甲梯子搬來立好,我說:"行了行了,不麻煩幾位,自己來。哥哥,別愣著,上!"我們
哥倆順著梯子全爬上去了。
乙這倒省事了嘛!
甲到上邊我一瞧啊,嗬!擺了這么一桌全羊席。
乙好。
甲吃啊!
乙吃!
甲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老掌柜說:"請二位壯士非為別事,今有南路鏢、北路鏢、西路
鏢都有人敢保,惟有這東路鏢賊人太多太廣,不知二位可願意去呀?"
乙喔,問你們哥倆敢不敢去。
甲我說:"老英雄。"
乙啊。
甲"休要長賊人的威風。"
乙是!
甲"滅我們自己的銳氣!"
乙對!
甲"不就東邊兒有賊嗎?"
乙不怕他!
甲"咱往西邊兒走啊。"
乙行啊,哎,西邊兒上哪兒去啦?!
甲繞過去呀。
乙沒有從西邊兒繞的,就得往東走,迎賊而上!
甲迎賊而上?
乙對了!
甲要碰上呢?
乙廢話!你是幹嗎的?不是保鏢的嘛!
甲說句笑話。
乙我說的呢!
甲老掌柜說:"二位不必謙虛,請樓下過過汗兒吧。"
乙好。
甲什麼叫"過過汗兒"啊?
乙又叫亮亮鏢,看看你們哥倆有什麼武藝。
甲下樓,老掌柜站起身走到平台邊兒上,他使了一個"燕子三抄水",輕如落葉下去了,
落地倒是連點兒聲音也沒有。
乙這叫輕功啊。
甲你想他這歲數,他練多少年了!練到這份兒說得過去。
乙哎喲喲喲。
甲可以,可以,還不錯。
乙那你怎么下去吧?
甲我呀,站起身走到邊兒上往下看了看。
乙你看什麼?
甲嚯,夠高啊!
乙那是啊。
甲我使一個......
乙使什麼吧?
甲我來一個——哎呀,不行!我這兒憋著尿呢。
乙嗨......!
甲壓分量了,這怎么練哪?我說:"夥計,帶我們哥倆上廁所。哪兒?啊?樓底下?你帶
路。"我們哥倆跟著夥計打樓梯下來了。
乙他又繞過去了。
甲到院裡亮亮鏢。我哥哥一伸手,唰!從兵刃架子上把花槍拿下來了。
乙要練練槍。
甲這你不懂了。
乙是嗎?
甲這有講究。
乙怎么講?
甲七尺為槍,齊眉為棍,大槍一丈零八寸。一寸長一寸強,一寸小一寸巧,我哥哥要扎一趟六合槍。
乙何為六合槍?
甲分內三合,外三合。
乙這內三合?
甲心、氣、膽。
乙外三合?
甲手、腳、眼。
乙喔?
眼與心合,氣與力合,步與招合。有贊為證!
乙怎么說的?
甲一點眉攢二刺心,三紮臍肚四撩陰,五紮磕膝六點腳,七紮肩井左右分。扎者為槍,
涮者為棒,前把為槍,後把為舵,大桿子占六個字。
乙哪六個字?
甲崩,撥,壓,蓋,挑,扎。
乙好!
甲我哥哥剛要扎六合槍,我說:"哥哥,你這感冒剛好,注意可別重複嘍。"我哥哥聽
完點了點頭:"言之有理。"把槍放回原位,往那兒一站,那真是氣不湧出,面不更色。
乙廢話!他根本就沒練吶!
甲他沒練?
乙啊!
甲他沒練,我得練練。
乙喔,你練練。
甲我過去,唰!把單刀抄起來了。
乙喔,要練練刀。
甲刀交左手,懷中抱月。這叫前看刀刃兒,後看刀背兒,上看刀尖兒,下看綢子穗兒。
單刀看手,雙刀看肘,大刀看滾手,我來個"夜戰八方藏刀式"。
乙好!就這架勢......
甲把勢把勢。
乙啊!
甲全憑架勢。
乙對!
甲沒有架勢。
乙嗯!
甲(變怯口)不算把勢!
乙(變怯口)不錯!
甲光說不練。
乙怎么樣?
甲那叫賊把勢。
乙是!
甲光練不說。
乙還怎么樣?
甲那叫傻把勢!
乙喔!
甲連盒帶藥,連工帶料,你吃了我的大力丸。
乙怎么樣?
甲你讓刀砍著、斧剁著、車軋著、馬趟著、牛頂著、狗咬著、鷹抓著、鴨子踢著......
乙停!停!怎么跑到賣藥的那兒去啦?
甲多新鮮,你往那兒領我么。"怎么樣?""還怎么樣?"我可不就賣藥了么?
乙好嘛,合著這還怨我了。
甲可不怨你嗎?
乙咱還接著練刀。
甲我這兒剛要練刀,忽然間來了塊黑雲彩,嘎啦啦一個響雷,"唰——"下起雨來了。
乙變天兒了。
甲嗬!我這高興。
乙這怎么高興了?
甲這時候才顯我的本事呢!
乙是啊?
甲就看我這口刀,那是行上就下,行左就右,上下翻飛,刀山相仿。淨見刀不見人,刀
都淋濕了,我身上連個雨點兒都沒有。
乙喔,你在院裡練刀?
甲我在屋裡避雨。
乙好——避雨呀!刀呢?
甲扔院子裡了。
乙我說淨見刀不見人呢!
甲老掌柜說:"算了算了,我看你也別等了,這雨呀一時半時也住不了。"
乙又省的練了。
甲"那么請二位後院兒驗驗鏢吧。"
乙看看你們護送的什麼東西。
甲到後邊一瞧啊,十六輛鏢車。
乙還真不少。
甲裝的滿都是這么大個兒(雙手作直徑一尺左右的樣子),黃澄澄的——
金坨子!
老倭瓜
乙老——老倭瓜呀!嗨......,甭請保鏢的啦,我都能給送去。
甲你送?
乙那可不。
甲你不懂。
乙怎么不懂啊?
甲你不懂,這叫"倭瓜鏢"。
乙倭瓜鏢?
甲看著是倭瓜,裡邊已經掏空了,填的是金銀財寶,為了遮人耳目——這叫暗鏢。
乙喔,還這么多講究。
甲走著!
乙好。

歌手簡介

《大保鏢》《大保鏢》
1945年生,回族。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先生長子,人稱“少馬爺”。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相聲和戲曲。1957年考入天津戲校,學武花臉。1962年進入天津曲藝團,正式說相聲。20世紀80年代由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代收師弟,拜已故相生前輩朱闊泉先生為師。

馬志明傳統藝術功底深厚,深得馬派相聲真遂,形成了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葷不鹹的藝術風格。代表節目有:《地理圖》、《論拳》、《糾紛》、《賣五器》、《學曲藝》、《白事會》、《文章會》、《大保鏢》等。其中《糾紛》獲首屆中國藝術節“津門曲薈”創作、表演特別獎,全國“星海杯”專業相聲賞電視大獎賽創作、表演三等獎。

作為馬三立先生的長子,馬派相聲的最傑出繼承人,不管是相聲界的同行,還是眾多的觀眾,對他的藝術,都服!

馬志明繼承了他家老爺子的習慣,平素的愛好不多,就是喜歡琢磨相聲。誰沒聽過他的《糾紛》,誰不熟悉丁文元、王德成這兩個人物?你軋我腳了!———,更是相聲觀眾琢磨著就可樂,聽起來覺得有哏的詞兒,大家稱讚:馬志明真是一位笑話簍子!

馬志明長於傳統相聲,但他的觀念從不落伍於時代。《糾紛》之外,《看不慣》中的歪唱《縴夫的愛》,《夜來麻將聲》中的市井人語,都是為大家津津樂道的。

馬志明上過戲校,還在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演過武戲,所以腰腿功夫也不錯,觀眾看了《論拳》、《大保鏢》,覺得他的武功挺好,那就是他早年練就的功底。馬志明告訴記者,哪天機會適當,他演一場《拿高登》或是別的什麼戲,過過戲癮。

馬志明會的東西就是多,用北京相聲名家馬季的話說:馬志明是我們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誰知他最近又會整出什麼出其不意的笑料,逗大家樂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